李虹 孫國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的常見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已達6%~11%,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并加重了醫(yī)療負擔[1]。根據(j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肺功能康復適用于中度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但對于肺功能嚴重受損患者能否耐受肺功能康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限制為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雖然藥物治療可以減輕患者的癥狀并預防并發(fā)癥,但目前還沒有特效的藥物來緩解肺功能的進行性下降來提高運動耐力[2]。如何建立一套經(jīng)濟有效的肺康復訓練方案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本研究旨在優(yōu)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的肺功能訓練,來探討優(yōu)化后的康復訓練方案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在遼寧省大連市友誼醫(yī)院老年病科的80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53~80 歲,平均年齡(66.7±4.2)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3.3~28.7 kg/m2;病程0.2~1.5 年,平均病程(1.20±0.25)年。試驗組男18 例,女22 例;年齡54~77 歲,平均年齡(70.2±4.4)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3.7~29.7 kg/m2;病程0.6~1.6 年,平均病程(1.30±0.20)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均處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年齡≤85 歲;患者依從性好。排除標準:排除哮喘、支氣管擴張、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彌漫性支氣管炎以及心、肝、腎、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運動障礙或認知障礙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不能堅持隨訪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觀察期5 個月內(nèi)每個月就診3 次,共15 次。每次均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檢情況,并進行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堅持吸入治療的吸入方法,營養(yǎng)支持等,對照組不接受肺康復訓練。試驗組采取肺康復訓練:唇腹式呼吸法要求患者采取舒適的姿勢來放松全身肌肉,雙手分開放置,1 只手放在腹部,1 只手放在胸部,用嘴快速呼氣數(shù)次后合上嘴,用鼻子深吸氣,當不能再次吸氣時屏住呼吸1~4 s 后再次呼氣。呼氣時的雙手按壓肋骨或腹部,收縮腹部肌肉后將嘴唇收縮成魚嘴狀。慢慢呼氣后空氣慢慢排出。呼氣時的嘴唇回縮的大小由患者自己選擇,輕輕地將面前25 cm的白紙吹開為宜。吸氣時間與呼氣時間之比為1∶3,運動4 次/d,25 min/次。臥床患者可以練習5 個月,呼吸練習主要采用縮唇吐氣結(jié)合肢體運動,用鼻吸氣,用嘴呼氣,2 次/d,25~35 min/次,使患者充分掌握,在院外學習并堅持肺康復訓練5 個月。通過電話隨訪,根據(jù)個人情況進行集中分組,在醫(yī)療監(jiān)護下訓練5 個月后復查肺功能。訓練后患者掌握運動強度,學會在運動中觀察心率。如果心率大于心肺運動試驗獲得的最大心率,則停止訓練。訓練因人而異,循序漸進,鍛煉前后要及時休息和吸氧。康復前后由??谱o士進行評估。吸氣時間與呼氣時間之比為1∶2,運動3 次/d,20 min/次。臥床患者可以練習5 個月。呼吸運動主要是收縮嘴唇,用四肢呼氣,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2 次/d,25~35 min/次。訓練量適合有意識耐受、心率升高<25 次/min、呼吸頻率升高<7 次/min 的患者,醫(yī)務人員指導患者單獨進行肺康復訓練,并發(fā)放自行設計的呼吸運動使患者充分掌握圖片,能在院外學習并堅持肺康復訓練5 個月。在每月的健康教育中根據(jù)個人情況分組,進行培訓在每月的健康教育中根據(jù)個人情況每4~9 例為1 個組,在醫(yī)療監(jiān)護下進行培訓5 個月后返回科室檢查肺功能。肺功能康復訓練的預防應掌握運動強度,學會在運動中觀察心率大于心肺運動試驗最大心率時停止訓練。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結(jié)束后復查胸片,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顯效:3 周內(nèi)臨床癥狀消失>7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45%~7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45%甚至未緩解??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患者中度、重度以及極重度急性加重次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0.0%高于對照組的4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度、重度以及極重度急性加重次數(shù)比較 試驗組患者中度急性加重次數(shù)(1.13±0.27)次,重度急性加重次數(shù)(2.02±1.26)次、極重度急性加重次數(shù)(4.22±0.37)次少于對照組的(1.53±0.58)、(2.53±0.92)、(4.59±0.47)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中度、重度以及極重度加重次數(shù)比較(,次)
表2 兩組患者中度、重度以及極重度加重次數(shù)比較(,次)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長,病死率高,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病情反復,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在穩(wěn)定的患者中的呼吸功能仍然有限[3]。其中患者運動能力下降最為顯著,不僅加重了患者病情,還可能導致患者高碳酸血癥呼吸衰竭受限。眾所周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可導致體重減輕的疾病。同時患者肺過度膨脹并引起呼吸肌功能障礙[4]。呼吸肌功能下降可引起呼吸困難和有效排痰失敗。呼吸肌功能障礙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guān)。肺康復訓練能提高吸氣肌的力量來減少勞累性呼吸困難,提高健康相關(guān)的生活質(zhì)量。目前,肺康復訓練方法唇縮腹呼吸訓練、阻力性呼吸訓練、呼吸體操等。因此通過呼吸功能訓練,來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成為藥物治療之外的一個很好的選擇。肺康復訓練是一種有效治療方法,但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計劃,在訓練強度和頻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肺康復訓練可緩解癥狀來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本研究對患者進行為期5 個月的肺康復訓練來了解肺康復訓練對不同程度患者的影響。表明適當?shù)姆慰祻陀柧毧梢詼p輕癥狀,而達到肺康復治療的目的[5]?;颊呖赏ㄟ^縮唇改變淺呼吸來通過延遲呼氣流,減少肺泡殘余氣量來改善肺內(nèi)空氣交換。腹式呼吸依靠腹肌收縮來改善潮氣量,無效空洞減少,肺泡通氣量增加,通氣功能得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功能,緩解呼吸短促和缺氧癥狀,并增加患者的肢體肌力,來改善患者對體力活動的恐懼并增強運動信心,有利于提高患者健康相關(guān)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來說,采取肺康復訓練的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狀態(tài),值得推廣。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少,希望廣大同仁繼續(xù)進行本方面研究,為治療提供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