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統(tǒng)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尚思小學 福建 德化 362500)
“學困生”在“后進生”隊伍中占相當?shù)谋壤W困的成因是多方面、復雜和長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才能“藥到病除”。僅把學生的學困簡單地歸結于學生知識與能力基礎的欠缺、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習慣的欠缺等表層原因,是不全面的。不僅有素質因素,人格因素,身體因素,還有學校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學校因素不容忽視,它更多表現(xiàn)在制度、管理、教師上。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克服學校因素對學困生的負面影響,促進他們的轉化。
有專家認為:“后進生”有能力型缺陷的學生、動力型缺陷的學生和假性后進生,前者只占后進生的百分之十幾,只是普通學生的百分之四到五,后兩者要占到后進生的近百分之六十。據(jù)全國少工委的一項統(tǒng)計,中小學生中大約20%的學生在成績上屬于‘后進生’,還有更多人屬于‘隱性后進生’。其中天生就是“朽木”的學生是微乎其微的。缺陷生與假性后進生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制度本身造成的,尤其是假性后進生。由于現(xiàn)行的有關學生學業(yè)管理制度與現(xiàn)實相矛盾,致使人為地造成一定數(shù)量的學困生。如留級率的控制或不留級等制度。受客觀條件限制,相當部分農村學校沒有辦幼兒班、園,學生學前不能接受學前教育。有的學生進入小學對學校學習生活適應較慢,有的學生智力發(fā)展較慢等,未能掌所學知識成為假性后進。因受指標限制他們不得不升級,這一升了造成新的學習困難。萬丈高樓平地起,學校必須做好堵源工作,在加大轉化力度的同時,不能唯指標論,搞一刀切,要尊重實際,不讓他們在一年級或小學就成為學困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睂W困生的出現(xiàn)與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密切相關,但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誤,班級和學校的管理不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面對學生完成義務教育之后應試現(xiàn)實和學校教師的傳統(tǒng)思想意識,學校工作中精英教育等因素仍存在,如表彰獎勵和質量管理機制等。表彰獎勵方面,大都設立“三好學生”、“優(yōu)秀少先隊員”等表彰項目,受到表彰的或在學生之中露面的都是一些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這對學困生而言,是可望不可及之事,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困生和部分中等生的信心,也使他們變成了學困生。質量管理上,學校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考評 主要考核優(yōu)秀率和及格率,這造成教師對學困生的管理上出現(xiàn)了真空,對學困生不加重視,學困生得不到轉化,甚至越來越差。在轉化工作中,一要創(chuàng)設良好活動環(huán)境,多設計些團體活動。如體育及一些技能性的競賽活動,鼓勵“學困生”積極參與,充分表現(xiàn)其能力,特長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讓其他學生贊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消除其自卑和抵觸情緒,進而幫助引導對自我價值的分析,建議改進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償試和感受,變消極狀態(tài)為主動狀態(tài),使其樹立自信找回自尊,幫其找到重新站起來的支撐點。否則,久而久之,學困生就會錯誤地認為自己不行,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漸地對個人,完全失去信心。二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困生進步的集體學習環(huán)境,教育和引導同學們相信和理解學困生,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自覺自愿地相信、理解和幫助后進同學。讓好學生去帶動后進生,如通過“一幫一”的形式,群策群力,做好轉化提高。
學困生是校園里的弱勢群體。由于種種原因部分教師對學困生缺乏應有的耐心,挖苦、譏諷、責罵他們,必然會使學生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幾經挫折,失去信心,僅有的一點興趣也消失了,厭學情緒自然也就乘虛而入了,學習上的困難者很快就變成學習上的落后者。牛頓小時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績不好的學生總少不了他;發(fā)明大王愛迪生曾因學習成績不良被拒于學校門外,后來卻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我們不能蓋棺定論,對待孩子不要擺出一副先知先覺的樣子,把學業(yè)暫時落后的孩子冠冕點稱為差生。學生在學習上屢遭挫折后,他們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幫助的,教育者必須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3.1 充滿愛心。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币驗橹挥袑W生發(fā)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yōu)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轉化工作中,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提高學困生的上進心,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把愛心落到實處。一些學困生,由于長期的得不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及時的關心和幫助,在學習上長時間處于落后狀態(tài),以至于越落越遠。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予以及時的輔導。要多給學困生吃點“小灶”。在課堂上,不要怕耽誤事,多提問、多讓他們演示,盡量為他們創(chuàng)造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以便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課后進行必要的輔導。給予必要的學習方法的推薦和指導。指導“學困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他們按照預習、聽課、復習及整理筆記、作業(yè)、小結等步驟進行學習,要經常檢查和監(jiān)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每個細節(jié),使之保持正常狀態(tài)。指導聽課方法,關注其聽課的注意力,用信任的目光多注視,適時地提出適度的問題請他們解答使之體驗成功。
3.2 尊重人格。自尊心是進步的動力之一,教師應當尊重、信任學困生,逐步消除他們的疑慮。因為學習不好,長期受冷落、歧視,但在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諒解和信任。陶行知提醒教師的一句話:“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應嚴于律己,走出心理誤區(qū),嫌棄、斥責、批評、挖苦或者變相體罰,杜絕傷害學生的自尊行為,尊重他們的人格,才能提高轉化工作有效率。
總之,在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學校要不斷完善管理機制,改進工作方法;教師要從人民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出發(fā),對學生無限熱愛,了解學生,相信學生,耐心輔導,不斷探索,才能在我們手下做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