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心 江西省京劇團有限責任公司
目前,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人們對中國元素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需求增加,喜愛京劇的觀眾群體不斷擴大。京劇的主要行當分為“生”“旦”“凈”和“丑”,而“旦”則又根據人物的性格、年齡和身份差異,細分為青衣、花旦和武旦等。其中,青衣又稱正旦,在行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通常是一個端莊正派的人物。青衣以其剛毅的性格、極具細膩的表演和委婉細膩的唱腔,成為吸引大批戲曲觀眾的原因,也是青衣表演藝術的魅力所在。
分析京劇表演中青衣的表演特點,有多種形式各式各樣的青衣演繹,主要分為兩種:并重形式和主唱形式,一種是以小生為主的演繹形式,這種解讀在以愛情為主要基調的京劇曲目中很常見,比如《狀元媒》《西廂記》等。通過青衣和小生的并重演繹形式,可以為觀眾呈現更好的戲劇表演來增強觀眾的代入感,激發(fā)演員與觀眾的共鳴。另一種是青衣與老生并重演繹形式,《武家坡》是二者合作的經典曲目之一。在老生的指導和配合下,青衣充分發(fā)揮其細膩的唱腔和情感表達,通過飽含情感的神態(tài)可以與觀眾通過演繹角色迅速建立情感共鳴。最后一種是以青衣主唱演繹形式的代表作品,《霸王別姬》通過青衣的詞、步、眼、手等細節(jié)演繹,充分將劇中虞姬的復雜情感和心理變化表達的淋漓盡致。青衣在評劇表演中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經典評劇為《秦香蓮》通過獨特的唱腔,極具美感的形態(tài)動作,傳遞鮮活的女性形象。
就表演特點而言,青衣的扮相最美,唱腔也最委婉,一般來說,她們大多是貞烈的女子,后期命運悲壯。在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無數“青衣”女子,她們性格溫良恭儉、恪守婦道、德言工貌。封建傳統(tǒng)對女子言行有許多束縛,在古代,女子要目不茍視、袖不露指、笑不露齒,走路要小步,步履要穩(wěn)重,因此青衣的演繹特點以細膩唱腔為主、動作幅度小,而京劇青衣注重于唱功,她的唱腔具有深厚底蘊、特點鮮明、形聲并茂、流派顯著;青衣扮演的角色多以品行端正的女子形象[4]。
在戲曲表演中,念白是最能展示人物內心與塑造人物性格特點的主要途徑。青衣的念白表演要求為:咬字清晰、言傳心意,從形象的角度上來看,作為賢妻良母的忠貞女性形象,其思維、認知和行為方式都受其歷史背景的限制,再加上這一角色本身的特殊性,其動作傳達信息較少,所以,青衣演員的念白功底技巧直接影響其演繹角色的形象塑造。進行念白功底向觀眾傳遞情感時,青衣演員需要對角色詞本的節(jié)奏,韻律聲調進行正確把控仔細拿捏,認真把握聲和字的和諧統(tǒng)一,達到向觀眾傳遞人物的情感,以《側美案》為例,青衣扮演秦香蓮一角在進行念白“可恨她一朝臣富貴”時,通過聲、調以及音律的雙重結合,在展示韻厚唱功的同時,觀眾可通過演員的念白功底,直觀感受到秦香蓮悲情女角色的怨恨。在青衣念白的映襯下,觀眾可以真實感受到古代女性在被丈夫欺騙,污蔑、家庭破裂時的悲苦和無助、自始至終的溫良品行。
除此之外,根據不同類型的戲曲對青衣練功的表現要求不同,豫劇要求青衣,念白標準上多以唱的形式表現人物內心波動及情感起伏,通過藝術性念白展示豫劇的節(jié)律美。
唱腔功底是青衣表演的核心。唱功把情節(jié)和人物特征相契合,將觀眾帶入戲曲情境中,激發(fā)群眾與戲曲主人公形成特殊的共情體驗,對青衣唱腔的基本標準為聲調圓潤飽滿,干凈溫婉,在表演時,青衣演員需結合所扮演的人物與唱腔的完美結合,演繹出劇中人物的文雅與堅毅。隨著戲劇情節(jié)的波蕩起伏,青衣演員通過調節(jié)氣息,節(jié)奏等方式持續(xù)向觀眾演繹角色的情感波動,運用青衣韻厚多變的唱功引發(fā)觀眾的遐思,讓其觀劇后仍有一種意味深長之感。京劇表演中,其唱腔的特征以節(jié)律為根本,青衣所演繹的唱腔實際為字音的延續(xù),該特征要求青衣演員進行表演時,通過發(fā)揮口、齒、喉、唇等發(fā)音關鍵部位,加以合理的配合,達到京劇唱腔對字音延續(xù)得準確,比如,在塑造青年女性的聰明活潑特征時,要求青衣演員通過靈活的唱功演繹該角色,向觀眾傳達正確的角色形象,青衣演員通過發(fā)音字正腔圓適當加快節(jié)奏,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青年少女的活潑青春之感,并且能從青衣的唱功中感受到清脆利落的人物形象[1]。
恰當的神態(tài)演繹也是青衣演員塑造人物的表演方式,由于青衣所扮演的角色多為正派、嚴肅的形象,在人物框架上對青衣動作幅度要求小,但為確保觀眾能準確理解人物形象、感知人物心理變化,需要演員通過眼神的轉變與表現技巧的運用,在戲曲與觀眾之間達到人物情感上的同一維度,傳遞更多的戲曲內容。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表演藝術多為蘊藉之美,從時代背景下對青衣角色提出了統(tǒng)一化的特征要求,比如在京劇、豫劇等戲曲中,青衣的角色大多處在思想受局限的社會背景下,這類社會群體的眼神多為隱忍、慎重、保守等特征,根據上述的要求,青衣演員要結合該特點,合理運用眼神及神態(tài)來表達出與劇目人物相符合的形象[2]。
戲曲演繹中,青衣所呈現的形體姿態(tài)與塑造人物情感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在青衣演員表演時,要以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波蕩起伏的劇情變化為發(fā)展中心加入變化性的小幅度形態(tài)動作,更能演繹劇中人物的鮮活特征,也有助于增加的青衣演員表現力,為觀眾帶來優(yōu)質的戲曲觀賞體驗。例如,在《霸王別姬》中,虞姬“面羽則喜,背羽則悲”其中一段舞劍的戲,既不是真正的舞,也不是賣弄武功,而是展現角色優(yōu)美的造型,與虞姬的情感發(fā)泄相呼應,直到最后項羽敗北,虞姬都沒有任何怨言守候在賬外,霸王哀傷,虞姬溫言解憂,將虞姬對霸王真摯的愛演得恰到好處[3]。
京劇在與時代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京劇天才,他們?yōu)榫﹦〉陌l(fā)展做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和成就,其中,近現代的京劇表演大師都是出身青衣行當,中國京劇四大名旦更是將京劇的表演藝術推向另一高峰,其中,梅蘭芳大師塑造的虞姬、楊玉環(huán)等戲曲人物流傳為經典,青衣演員帶給觀眾的優(yōu)質戲劇體驗是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和強大的舞臺表現力,正如四大名旦想在京劇青衣行當取得非凡成就,其自身必須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yǎng),結合前人對戲曲總結的表演經驗進行突破創(chuàng)新,為京劇青衣行當奉獻自己的力量,推動祖國的戲劇行業(yè)取得更耀眼的成就。
戲曲青衣的美,要花上時間細細品味,有著綿長的情愫和繾綣的愁思,乍看,青衣如冰似雪,凜然不可輕,但骨子里卻深深藏著嫵媚清幽,不肯輕易示人的純美,也是一種堅忍的歷經磨難的靜美。相較于外國文化的沖擊,當代青年更應反思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并深入挖掘青衣戲曲的魅力,進而促進戲曲的傳承和發(fā)展,通過對青衣不同曲目類型的全面分析對比,找到有價值的表演技巧,助力京劇青衣表演藝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