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榮
我們村曾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篾匠,人稱三叔,他編織的竹器流傳甚廣。成就他技藝的當(dāng)歸功于村里的那片竹林。
我們村子的周邊種著一片片的竹子,因竹子年年發(fā)筍,越生越多,片片相連,翠綠的竹林竟把村子圍得嚴(yán)嚴(yán)實實,成了一道綠色的屏障,仿佛一條綠色的畫廊,蕩漾著醉人的詩意。
因村里竹子多,自然篾匠也不少。三叔自幼聰明靈巧,喜愛學(xué)習(xí)篾匠技藝,常到篾匠處觀摩,回家用心研習(xí),博采眾長,技藝自成風(fēng)格,各種竹器無所不會,而且花樣不斷翻新,美觀耐用。因此,他編織的竹器價格自然也很高。盡管價錢高,但找他編織器物的人卻很多,他的活計忙也忙不過來。只見他終日在門前那棵老槐樹下忙碌,不是弓著腰破竹,就是坐在矮凳上修篾條、織器物。他修篾條很專注,劈的篾條大小均勻,表面光滑。他織器物時篾條起舞,碰撞有聲。在夏季的中午,不少村民聚在老槐樹下談天,看他編織。談笑間,一個個器物便在他手中誕生了,常引發(fā)褒獎之聲。
編織竹器要經(jīng)過選竹、破竹以及編織三個環(huán)節(jié)。三叔曾說,要織出好的器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馬虎不得。
選竹要憑眼力,編織不同的器物需選用不同的竹子,老嫩要適當(dāng),過老篾條夠硬但脆,過嫩的則織出的器物硬度不夠,不耐用。編織豬籠、籮筐等大器物,一般選大的竹子,不是很直的也沒有關(guān)系。編織竹篩、鱔籠比較精致的器物,就選用較直的竹子。編織鰷籠等精細的器物,就選用竹節(jié)較疏的竹子。竹子選得好,就會各得其所,使用率就高,就會降低成本,織出的器物也美觀耐用。
破竹要靠手藝,手藝好了,才破得均勻。篾條均勻了,編織的器物才美觀,竹子的利用率也高。破竹有粗破和細破兩個環(huán)節(jié)。粗破是將一根竹破開成大的竹片,分開篾青與篾肚。細破就是根據(jù)器物的需要,將破開的篾片破成小的篾條,再用刀削去篾條棱角。三叔破竹如行云流水,輕而易舉。
編織就講究技巧了。三叔技高一籌,在于他織的器物均衡硬朗,造型美觀,像藝術(shù)品。在眾多的物品中,篩子、鰷籠、鱔籠等要求的技藝是最高的,從這些物品可看出一個篾匠的真正水平。三叔織的篩子篾條如一,篩孔大小均勻,而且編織的篩筐很圓,其曲中規(guī)。他織的鰷籠篾條很細,六邊形的籠眼均勻地斜排著,仿佛一朵朵花,籠口的倒插口柔而有彈性,讓鰷魚進得來而出不去。三叔可一邊編織器物一邊與人交談,有時還說一些笑話讓人大笑不已。
三叔除了織用品,有時還用一些派不上用場的小篾條編織一些小動物逗小孩子玩,小孩子們舉著那些小動物開心地跳著、跑著。
那時,我們家家戶戶的許多物品都是編織的竹器。大到籮筐、畚箕、簸箕、篩子、炊架、雞籠、豬籠,小到菜籃、竹兜、鰷籠、鱔籠。使用這些竹器既大方又環(huán)保,用壞了一把火燒掉就成了肥料??墒遣恢獜暮螘r起,這些竹器被塑料材質(zhì)的器物所取代了。籮筐被尼龍袋取代了,菜籃被塑料袋取代了,每天買菜便一齊帶回不少塑料袋。
竹器被塑料制品取代后,三叔的編織手藝便閑置了起來,他也老了,有時就去村里的小賣部打打牌,下下棋。
那些竹子當(dāng)然也不再風(fēng)光,可它們照樣年年發(fā)筍,越長越密,竹下堆積起厚厚的落葉。家鄉(xiāng)翠竹空自長,多可惜啊。
回到鄉(xiāng)下,看到三叔,我不止一次感慨:“要是大家還用竹器該多好啊?!比逡埠軣o奈,說:“大家都圖方便,但處理垃圾就不方便了?!?/p>
我曾想,什么時候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提高了,人們使用竹器的意識復(fù)蘇了,村里的竹子就又值錢了,那該有多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