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鑒賞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對于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以及文化鑒賞能力等都有極大影響。教師應當注重詩歌鑒賞的有效性,利用詩歌鑒賞的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鑒賞品味,提升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實現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教師應當運用各種策略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投入到語文詩歌鑒賞的學習中,領悟詩歌中豐富的語言魅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詩歌鑒賞 有效性
詩歌展現了語言的美感與藝術,開展詩歌鑒賞的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對語文的學習能力與領悟程度,提高文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真正實現初中語文的素質教育,提升部編版初中語文詩歌鑒賞的有效性。
通過詩歌鑒賞來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利用詩歌的語言魅力,最大程度激發(fā)初中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學。本文從幾個方面討論教師的教學策略,實現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性。
一、賞析詩歌語言,品味藝術內涵
初中語文中詩歌鑒賞的學習,多是指導學生去感悟詩歌中的節(jié)奏韻律與文字語言,再通過對作者情感與理念的把握來產生精神共鳴,以便學生更深入地感知詩歌蘊藏的藝術魅力。
因此,教師在開展詩歌鑒賞教學時,應當帶領學生賞析詩歌中的語言文字。比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聆聽名家對詩歌的朗誦,再自行默讀,讀懂詩歌中的語言文字。在后面的學習中,學生再仔細感悟每一個語句的美感與含義。通過多次朗誦,感受詩歌中的節(jié)奏與韻律,再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向學生展現出具體的畫面。詩人用一個個簡單的動詞,向我們再現了當時的情景。詩人并沒有抽象描述自身情感,而且通過描寫客觀景象從側面表達寓意。詩人通過詩歌來表達為國擔憂的思想,從自身的境遇上升到國家與百姓的情況。雖然古代詩歌的語言不同于現在的用語,但其中的深意也能透過這些景象,將思想感情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能在詩歌鑒賞中從品析文字到體會思想內涵。也就是說,詩歌不是靠內容取勝的,而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搭配、串聯(lián)而向讀者呈現出一個世界。
二、結合時代背景,引發(fā)學生共鳴
學生在學習詩歌鑒賞時,首先應當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教師通過向學生講授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歷史背景,來引導學生體悟詩歌背后的思想感情,從而深入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意境與文字魅力。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后,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詩歌的主題,了解作者真實的思想內容。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許多學生難以理解詩人的具體情境。因為多數詩歌都是詩人結合自身的境遇來抒發(fā)內心感情的,現在的學生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利用多媒體等設備來展示當時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以多個角度來分析詩人當時的心理活動。
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換位思考,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把握詩文中的愛國精神,向學生傳遞中華民族的愛國理念。一方面,學生通過對詩歌的賞析,領悟當時詩人內心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學生在了解具體的作者形象與創(chuàng)作背景后,更能體會到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幫助學生理解他的愛國精神。因此,學習有意義的詩歌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念,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與道德品質。教師通過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講授,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入理解,實現初中詩歌鑒賞的有效性。
三、培養(yǎng)聯(lián)想能力,激發(fā)學生想象
詩歌中多數文字都有自身的意境與韻味,在賞析文字美的同時,要讓學生善用聯(lián)想。只有開展自己的想象,才能將詩歌中的文字轉換成具體的、可以感知的畫面。這樣才能更好地與詩人產生共鳴,才能實現初中語文詩歌鑒賞的有效性。
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或體驗去推測詩人的情感和思想,運用聯(lián)想去真切感知詩歌表達出來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真正做到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詩歌,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思想心靈的相通。多數學生只是將詩文進行背誦,而不去深入體會,這不利于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也就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
比如,教師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難》時,多數學生只是將詩句的內容進行消化,而忽略其中蘊含的感情變化。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運用想象來理解詩文。文中,李白先用“玉盤珍饈”等詞匯描述一個歡送的宴會場面,再到詩人自己“停杯投箸”又“拔劍四顧”這樣茫然憤怒的情緒,展現出詩人自己的情緒波動。再用“冰塞川”“雪滿山”這樣的詞匯描述自身仕途的坎坷,但又仿佛能看到呂尚、伊尹重現,詩人相信自己可以實現理想抱負,可以“濟滄?!?,也可以“長風破浪”。李白用文字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要求同學在理解文字后運用想象力來再現畫面,體會詩人高昂樂觀的心態(tài)和不畏挫折、闊達樂觀的人生抱負與政治理想。只有通過自己的想象,學生才能充分理解詩歌中的情境與意向,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初中詩歌鑒賞學習不是單純解決學生的考試,而是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感受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了解詩歌的文字魅力,掌握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再帶領學生通過朗誦來把握節(jié)奏美與韻律美。
只有開展有效的詩歌鑒賞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傳承優(yōu)秀詩人的精神文化與道德品質。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讓學生學會詩歌、讀懂詩歌的同時,品味詩歌中的文化韻味,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黃紅梅《如何實現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性》,《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15年第2期。
[2] 柴存芳《初中語文詩歌有效教學研究》,《教師》2017年第21期。
(曹月潔,1985年生,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