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清
(湖北省棗陽市中醫(yī)院,湖北 襄陽 441200)
創(chuàng)傷性骨折是骨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其中四肢骨折最為常見。骨折后,骨折的軟組織和骨骼會產生劇烈疼痛,導致患者情緒急劇下降,焦慮、煩躁、躁動等心理狀態(tài),甚至出現(xiàn)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導致其他并發(fā)癥狀。外科手術是臨床上治療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受肢體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影響,患者經常感到緊張不安,不僅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和臨床療效,也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因此,在此期間應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有專家學者指出,疼痛控制護理可以顯著提高骨折術后恢復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速度。因此,在實施護理干預的過程中,應將患者疼痛護理干預作為臨床重點,科學有效地進行護理,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患者更快康復[1]。本研究探析了中醫(yī)疼痛控制護理模式對創(chuàng)傷性骨折術后康復的影響,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100例創(chuàng)傷性骨折術患者,雙盲隨機法分二組。各50。
其中實驗組年齡21~72歲,平均(41.21±2.11)歲,男29例,女21例。對照組年齡23~75歲,平均(41.78±2.91)歲,男26例,女24例。兩組一般資料統(tǒng)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批準。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實施中醫(yī)疼痛控制護理模式:
①成立痛控團隊:骨科主治醫(yī)生、麻醉師、骨科責任護士各1名,組成痛控團隊,對每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同時單獨制定疼痛護理方案,按方案開展各環(huán)節(jié)疼痛護理。②針灸推拿護理干預。選擇患者身體相應穴位進行針灸,需要醫(yī)生根據骨折部位選擇有效穴位,針灸應在術前1小時、術后4小時進行,術后3天可針刺兩次。每次針刺成功后留針半小時,對患者耳穴進行干預,選擇一些與骨折部位相關的耳穴,用酒精完成消毒治療,然后需要醫(yī)生握住患者耳廓給予王不留行籽。然后按摩2~3分鐘,保證每天3~5次,并保證平均每兩天進行一次交替耳穴按壓手術。③中醫(yī)藥鎮(zhèn)痛治療:主要采用中藥內服、針刺選穴、耳穴壓豆3種治療方法。首先口服中藥:牛膝15 g,木瓜15 g,天花粉15 g,當歸12 g,茯苓、延胡索、龍膽、川芎各12 g,丹參、赤芍、烏頭各10 g,每天服用1劑。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焦慮情緒(20~80分,越低越好)以及視覺模擬疼痛評分(0~10分,越低越好)、護理滿意度(0~100分,越高越好)、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
SPSS 23.0軟件中,構成比用卡方統(tǒng)計,計量則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護理前兩組焦慮情緒以及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均顯著降低,而其中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護理前后焦慮情緒以及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1 護理前后焦慮情緒以及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n)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50)60.84±3.33 47.32±2.03 5.33±1.22 1.13±0.12實驗組(50)60.37±3.53 31.05±1.01 5.29±1.10 2.65±0.93 t 0.121 20.278 0.121 15.345 P >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t=7.901,P=0.000<0.05)。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是94.21±3.21分,而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是82.44±2.88分。
實驗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n) 骨折愈合時間(min) 住院時間(d)對照組(50) 75.50±2.88 9.41±2.57實驗組(50) 63.24±1.21 7.56±1.21 t 6.089 7.134 P 0.000 0.000
創(chuàng)傷性骨折是指由創(chuàng)傷引起的骨折類型,有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表現(xiàn),如果患者癥狀較重,會造成暫時性休克。此外,創(chuàng)傷性骨折容易對身體神經功能造成損害,導致刺激性疼痛等多種生理變化。傳統(tǒng)手術雖然能起到相應的治療效果,但由于患者長期臥床狀態(tài),負性情緒相對較高,因此應在緩解患者負性情緒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情緒護理和疼痛護理的形式,敦促他們盡快康復[2]。
綜上,創(chuàng)傷性骨折術患者實施中醫(yī)疼痛控制護理模式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