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琴
◆摘 ?要:高中詩歌教學的難點在于其不但要求學生掌握詩歌的內(nèi)容,了解詩歌的意思表達,也需要全面體會到詩歌深層次的意境。在學習過程中,很多高中生只能學到表象,缺乏對詩歌精髓的通透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展開教學活動,強化高中語文中古代詩歌的教學質量,是擺在教師眼前亟需攻克的難題。文章便對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一直是一大難點所在,很多學生可以有效掌握詩歌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但是卻并不能夠系統(tǒng)地體會到詩歌中蘊含的意境和美感,這就使得一些詩歌的學習變成了無意義的簡單記憶,淡化了詩歌的真正價值。在這種情況下,高中語文中古代詩歌的教學需要改變這種情況。結合高中生的特點以及古代詩歌的認知,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點做出研究。
一、以基礎為保障,提升學生的感悟力
良好的基礎,是提升學生感悟力的重要保障。特別是對于古代詩歌的教學,尤其要注意打造學生的基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重視基礎,能夠以詩歌的邏輯和思想去分析問題和品鑒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著重提升學生的意向知識,將意和象進行具象化講解,同時在講解古代詩詞時,重視詩人內(nèi)心情感和客觀實物的整合,不但要讓學生認識文字,也要注意糾正學生的發(fā)音、斷句以及朗讀音調(diào)的變化,讓學生了解詩人的背景,持續(xù)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短歌行》時,要讓學生首先了解詩句中的意象,如朝露、烏鵲、鹿鳴、越陌度阡、周公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想要展現(xiàn)的內(nèi)心思想和意境,同時讓學生了解曹操的生平,以及作詩時的心境,在品讀時,合理引導學生斷句,以更為準確地語氣進行展示,通過這些基礎性練習,全面提升學生對于古代詩句的感悟力。
二、以情境為引導,營造良好感悟氛圍
良好的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詩句表述的氛圍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情境為引導,系統(tǒng)地營造良好的感悟氛圍,在相應的情境中去體悟詩人的心境和感受,讓學生在鑒賞詩句的過程中,在特定的氛圍下,進一步拉近同詩歌間的距離,從而有效提升詩歌鑒賞的效果。在學習《短歌行》時,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比作曹操,面對三國鼎立的局面,自己思考著怎么去統(tǒng)一中國,怎么做一個合格的領袖,怎樣招攬人才,以及在遲遲不能夠統(tǒng)一的情境下,體現(xiàn)出自己的抱負以及急切的思想,在這種感悟中,學生以曹操自居,體會到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急切心情,也認識到“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時光易逝,從而更為深刻地體會到了曹操的雄心壯志,進而增進了對詩句的理解和認識。
三、以多媒體為探索,拓展學生詩詞認知
古代詩詞中的意境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特別是學生在課堂中需要去憑空思考詩人的想法,顯然難度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以多媒體資源為探索,不斷拓展學生的詩詞認知。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諸如圖片、音頻、視頻資料等各種資源,全面拓展教學內(nèi)容,豐富內(nèi)涵和外延,給與學生更好的支撐,讓其能夠調(diào)動感官去全面體會詩句,從而加強認識。如學習《涉江采芙蓉》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對于采荷花的場景比較熟悉,但是卻不能夠了解采荷花和思念愛人之間以及同思念故鄉(xiāng)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為此,教師通過多媒體搜集了相應的視頻資料或者其他一些場景類似的影視作品,讓學生觀察采荷花者在采花的過程中,其心態(tài)變化,人物的寂寞、凄涼之感,揣摩其表現(xiàn)和心理狀態(tài),通過視頻資料地直觀呈現(xiàn),讓學生了解到采荷花的過程中,采花者游子思鄉(xiāng)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xiāng)”的情景,從而透過這一景象去深刻地領悟了采花者的心境,也就更為深刻地明白了此首詩想要表達的真實內(nèi)容,讓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提升。
四、以學生為根本,挖掘學生真實情感
古代詩詞大多不會直接表達真實內(nèi)涵,多會應用含蓄的手法去表達內(nèi)心感受,因此理解難度非常大,這也讓很多學生容易混淆所學內(nèi)容。在古代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性引導學生鑒賞詩歌,但是要做到以學生為根本,主要挖掘學生的真實情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給與其充分的品鑒空間。如學習《短歌行》時,很多學生認知中的曹操是一個奸臣,奪取了漢室江山,因此對于其展現(xiàn)的渴望人才的內(nèi)心情感不夠認同,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夠強制性糾正學生的想法,而是給與其充分表達自己的自由,讓其體會詩詞的內(nèi)涵。有的學生表示曹操殺死了楊修,殺死了華佗,他根本不愛惜人才。面對這種質疑,教師給與肯定,表達曹操的妒忌和猜忌心。同時也給學生舉例諸如曹操倒履相迎許攸、重用殺害了自己兒子的張繡、重用曾經(jīng)謀害兒子侄子的賈詡、不忍殺害關羽和趙云等,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客觀評價曹操是不是真的能做到“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在這種開放的思考和鑒賞下,學生的鑒賞能力會更好,會突破本身詞句的限制,以更加宏大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從而全面提升古代詩歌的鑒賞能力。
五、結語
古代詩歌意境的深入性和含蓄性,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系統(tǒng)地給與學生指導,讓學生具備相應的品鑒能力和基礎知識,可以用古代詩歌的邏輯思維去思考問題,能夠跳脫詞句本身的限制,提升品鑒的能力。而教學活動也需要以此為出發(fā)點加以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古代詩歌領悟力。
參考文獻
[1]段晗.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的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研究[J].林區(qū)教學,2019(06):55-56.
[2]倪瀟瀟.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的學生鑒賞能力培養(yǎng)[J].國際公關,2019(11):114.
[3]賈慶勇.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之思考[J].中國新通信,2020,22(1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