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要]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以學生為主體”,文章以“直線運動”為課例,課前通過分析教材、研究學情,思考教學中需要突破的難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對難點的突破進行大膽實踐,接著進行教學實踐后的再思考,以總結教學經驗,希望在教學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使其掌握研究物理的方法,得到發(fā)展與提高。
[關鍵詞]難點突破;問題情境;自主探究;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30-0069-02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腦思考、自主探究實驗來建構新的理解,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有利于探究的平臺,如選擇合適的器材,情境化地引導提問,促發(fā)學生思考等。以下就課堂教學一些具體內容的處理,談談我的思考。
一、通過分析教材,思考教學需要突破的難點
“直線運動”是蘇科版物理8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先學習的是最基本、最簡單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生活中的許多運動都與之類似,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運動規(guī)律的基本方法。本節(jié)內容教學可以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以探究勻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為重點,讓學生參與活動,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進而得出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這既使學生學到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又讓其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難點是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到勻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為了較好地突出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巧妙地突破難點,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教師通過課前的大量準備,發(fā)現(xiàn)在學生自主探究得到勻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過程中,有以下兩大難點需要突破。
1.根據教材的介紹在內徑為1cm、長為100cm的玻璃管里面充水看氣泡運動情況,經過多次實驗發(fā)現(xiàn)氣泡運動較快,無法準確測量時間。
2.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測量氣泡運動時間和運動路程的數據,從而得到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
二、教學過程中突破難點的實踐
[突破難點1]氣泡運動較快,無法測量氣泡運動時間。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我們在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時一定要直觀、明了。于是,我跑到化學玻璃器材店選購了幾種長度和內徑均不同的玻璃管進行實驗,效果不好。我覺得油比較黏稠,于是改用食用油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有改善,但氣泡運動速度仍較快,我又在市場上選了幾種不同的油,最后發(fā)現(xiàn)摩托車使用的透明機油和內徑為1cm、長為50cm的玻璃管實驗效果很好,達到了降速的目的。
[突破難點2]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地方法測量氣泡運動的時間和運動路程的數據,從而得到氣泡運動規(guī)律。
[教學片斷]
師:生活中有許多直線運動。我們來探究實驗“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
(教師做實驗演示氣泡的運動過程)
師:同學們覺得要測哪些物理量呢?
生:氣泡運動路程與運動時間。
師:運動路程與運動時間要測幾組數據才能得出規(guī)律呢?
生:三組以上,避免實驗的偶然性,要得出普遍規(guī)律。
師:每個小組只有一根玻璃管,怎么辦呢?
生:把玻璃管分成幾段。
師:怎么分?
生:分成相等的幾段記錄氣泡通過的時間。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用相同的時間記錄每次氣泡運動后到達的位置,這樣可以看出氣泡運動的路程。
師:同學們,還需要其他用于測量的實驗器材嗎?試試看,哪種好?
生:秒表和刻度尺。
師:大家試試哪種好吧。
(學生動手做實驗)
生:我發(fā)現(xiàn)用把玻璃管分成相等的幾段記錄氣泡通過時間的方法不好。
師:怎么不好呢?
生:秒表不能停,記錄不準確。
師:用相同的時間記錄每次氣泡到達的位置,這樣可以看出氣泡運動路程的方法好不好?
生:時間不能太短,否則會反應慢,記錄不準確。
師:控制在幾秒合適?
生:我們小組用了五秒。剛才實驗時,將玻璃管一倒置就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一開始氣泡運動比較快,后來變慢了,記錄不準。
師:為什么剛開始運動會快呢?
生:氣泡從開始靜止到運動,肯定先要加速。
師:這段運動要不要算?
生:不要。應讓氣泡向上運動一會兒再記錄。
師:記錄的表格怎么設計?
(學生設計出如下表格)
三、教學過程中突破難點的再思考
本探究過程中,教師一直體現(xiàn)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和學生探究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實驗驗證、選出最優(yōu)方案并設計表格。
難點突破上主要有以下三點改進。
1.符合建構主義的理論,營造民主、和諧、合作的教學氣氛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在現(xiàn)實情境中使教學有固著點,提供學習內容的多種方式,促進積極的知識建構,包括利用活動促進高層次思維,鼓勵審視不同的觀點,鼓勵創(chuàng)造性,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始終保持民主、和諧、合作的教學和交流氣氛,當我提出“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實驗后,不疾不徐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拎著探究的主線一步步設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帶動學生思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物理問題,完成了實驗探究,并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
2.實現(xiàn)學生對“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實驗的自主探究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是一門注重實驗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探究實驗要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習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于實踐,從而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傳統(tǒng)實驗探究的方法,由教師教授實驗原理、介紹實驗器材、講解實驗過程、布置學生做實驗,得出結論,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像個提線木偶,沒有自主性可言。本教學片段中,學生在思考如何進行探究實驗時,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思考實驗的物理量是什么,要進行幾次實驗,為什么,如何在每小組只有一根玻璃管的情況下,完成好幾次測量,學生進而思考到通過相同時間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時間的兩種比較方法,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實驗所需的器材,并且動手進行實驗。
3.學生在分析與論證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習物理的能力,逐步掌握研究物理的方法,得到發(fā)展與提高
中學物理實驗探究學習中的自我評價應該是一個進行中的、嵌入式的過程,實驗探究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隨時并頻繁進行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表現(xiàn)與實驗探究目的之間的差距,進而及時改變學習策略和調整學習方法或方向。本教學片段中,當學生自己得出兩種探究方法后動手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氣泡通過相同路程比較運動時間時,工具秒表無法分次記錄時間,造成方案的不可行。教師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氣泡通過相同運動比較運動路程的實驗方法是否可行,還有什么不足之處。學生自己思考得出優(yōu)化的實驗方案:將玻璃管倒置過來以后,讓氣泡上升一段時間再隔五秒做記號、標位置,最后再測量距離,并自行設計表格。在此對實驗的分析與論證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在實驗探究學習中表現(xiàn)的提問能力、尋求答案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操作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交流能力和評價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前結合教材,研究學情,動手實驗對教學的重難點進行預判,通過對實驗器材的改進,為學生的探究實驗搭建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體驗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后讓其從體驗的感知中,經過學習、思考和討論,尋找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在收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同時充分享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丁加旗.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堂落實的有效途徑:以初中物理“二力平衡”一課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9):64-66.
[3]盧長津.在探究式教學中提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8):14-15.
(責任編輯 黃諾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