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婧
摘要:繼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青少年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通過學習中國古詩詞來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通過學習中國傳統(tǒng)古詩詞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yǎng),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6-0013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效率和鑒賞能力,不能僅僅通過常態(tài)的解析和背誦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除了讓學生在能讀懂、能記憶、能背誦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還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來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精神品質以及文學內涵。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有更系統(tǒng)和科學的教學方式。
一、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在給學生開展詩歌教學前要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首先要對詩歌的精神內涵及其所蘊含的意義進行充分的理解;其次,要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經(jīng)歷、身份、情感以及當下社會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特征;最后,從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蘊含的意義出發(fā)來給學生進行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以外,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作者創(chuàng)作詩歌的意義和中心思想,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掌握知識與技能,還要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行培養(yǎng)[1]。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這首詩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避免學生通過題目把本首詩與李白的《行路難》聯(lián)想到一起,然后主觀地認為這首詩是李白《行路難》的讀后感。讓學生通過預習去了解鮑照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歷史背景以及《行路難》的本源,并與李白的《行路難》進行對比。學生就會了解到,鮑照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比李白要早近300年,所以其實是鮑照影響了李白。這樣,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更容易讓學生理解“魏晉風骨”與唐朝詩歌的承接作用,也更容易讓學生感受到鮑照在這首詩中所想要傳達的情感,讓教師的教學效果得到保障。因此,教師在課前進行準備是必要的,并且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也是必要的,良好的課前準備可以給正式教學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二、注重專業(yè)化解讀
詩歌的表達方式與學生學習普通的文章不同,詩歌所運用的文字更加跳躍和凝練。雖然次數(shù)較少,但在寫作過程中所運用的寫作方式與修辭手法會更加成熟。如:比喻、夸張、對比、烘托、擬人、寄物等方式都能夠完美地融合到詩句中,除了單純的敘事以外,還更加注重的是情感的表達[2]。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詩歌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專業(yè)化的解讀,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掌握詩歌中所特有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特征。避免學生的學習是淺顯的,也失去了對學生進行詩歌教學的意義,保證教師教學的專業(yè)化,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中國古詩詞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水平。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這篇詩歌時,教師可以對“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边@一句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體會到岳陽樓的廣闊場景。再根據(jù)后面“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來帶領學生認識到這首詩歌中的起承轉合。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會認為這兩句詩前后缺乏關聯(lián),但其實作者通過描寫視野的廣闊,就是為了烘托自己站在岳陽樓上的“孤獨”和“小”,這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所運用的對比手法。在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解讀后,學生就不會有前后斷裂的感覺,并能夠感受到作者寫作技藝的精湛。
三、探究與傳承詩歌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古詩詞不僅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更包含的是作者們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理念、文化和歷史等各方面的價值。教師除了在授課過程中給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情感教育等方面進行提升,在高中語文課程中的詩歌鑒賞模塊更注重學生對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核心能力比起來,僅對學生進行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滿足不了社會對現(xiàn)階段學生的要求,對學生而言也沒有更長久和深遠的發(fā)展。因此,在帶領學生學習語言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探究和傳承詩歌傳統(tǒng)文化,給予學生更高的成長空間。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白居易的《長恨歌》這篇詩歌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詩中的藝術價值和情感價值,還要根據(jù)詩歌的內容給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拓展,讓學生了解到漢朝宮廷生活的社會背景和思想特征。比如通過“一朝選在君王側”“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來了解封建社會皇帝組建家庭的體制;通過“賜浴華清池”“侍兒扶起嬌無力”“芙蓉帳暖”“承歡侍宴無閑暇”等來感受古代宮廷生活的奢華;通過“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來體會古人對愛情的理解和追求……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基礎上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給學生進行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教學不僅要帶領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更要讓學生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價值和精神品質,在提高學生語文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上,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傳統(tǒng)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振琴.淺談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如何傳承民族文化[J].新課程,2018(6):225-225.
[2]劉納.試論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J].亞太教育,2015(31):40.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昭平縣昭平中學54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