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課堂教學提問藝術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從不同的角度,對課堂提問進行了剖析。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提的原則及常見的幾種提問形式,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
語文課堂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形式,它是課堂教學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形式,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響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師只有善于提問,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活動產生極大動力,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促進學生的思維運動。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體過程,還是教學過程中某些微觀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全方位把握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
一、了解提問對象
在閱讀上,學生因為知識水平,生活經歷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對文章某些內容或詞句難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學生根據其認知水平,巧妙設題可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向課外知識遷移、拓展。
二、提問要有目標
讓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問不僅要有目標,而且,應當是顯性的行為目標。因為提問本身就是達到目標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問要注意:提問的目標是課堂教學的目標,這樣才能圍繞教學的中心任務進行教學;提問的目標可以是一系列目標即一個目標體系。
三、提問要適時
提問最好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進行:
1.在學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問而苦于不知怎樣表達時提問。
2.在學習到重點、難點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問。通過提問,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找出事物的本質與根源。
3.在學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無頭緒時提問。通過提問引起思維。
四、提問要適量
有的教師口若懸河,只顧自己講,不用提問去引導學生;有的教師不停地問,滿堂問。往往出現學生“厭問、拒問、亂答”的現象,產生負效應。所以,提問要適量,要用提問來控制課堂的節(jié)奏。
1.提問的總量要合適。
2.提問的頻率分配要合理。
五、精問 激趣創(chuàng)境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精。一個理想的問題,應該具備三個特點:問題形式自然簡明,文字敘述一目了然;問題內涵雋永豐富,能充分體現本質特征;問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處理和加工教材,對教學的內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學生空白點處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問題。同時,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調適學生的課堂心理,激勵學生走向“問題尚未解決,同學仍須努力”的嘗試探究之路,在思維不斷“碰壁”和“激蕩”中,讓學生獲取知識、鍛煉智力、張揚個性,喚起創(chuàng)新的欲望。
六、巧問 曲折生姿
巧問的精髓在于“問在此而意在彼”,學生的思維“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這種提問方式容易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錢夢龍先生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一文時,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一句中的“孀”字與“遺”字的含義,巧妙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愚公的鄰居,那個七八歲的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開始被問住了,看看課文釋解,才恍然大悟:“這小孩沒爸爸!”這樣,通過巧妙提問,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
七、淺問 化難為易
對一些較難較深,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適當進行“深題淺問”處理。如魯迅的《風箏》是一篇發(fā)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寫到的溫馨的手足情等內容,學生都不難理解,而文中蘊含的對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麻木狀況的思考,卻是學生難以把握和理解的。處理教材時,教師先從淺處提出問題:“我們看見風箏時都會感到高興、快樂,但作者從小就不喜歡風箏,在他成人后看見風箏,內心涌起的情感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學生讀書,略做思考,便得出結論:“我們是高興、快樂,他卻是驚異、悲哀。”老師接著問:“他為什么驚異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讀書,一邊疏理魯迅“悲哀”的原因,教師由淺人深一步步追問,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在故鄉(xiāng)放風箏的時節(jié),我干著‘虐殺兄弟精神的事,在那個封建教育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殺者到處都有。被‘虐殺的絕不僅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體中華民族的精神?!边@種連續(xù)提問,意在化難為易。
八、幽默轉移
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碑攲W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東拉葫蘆西扯瓢或是張冠李戴時,教師不妨運用幽默的力量,巧妙替學生解圍,使學生在輕松活潑充滿笑聲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使課堂氣氛和諧,增加師生間的親密感。
九、拓展提供話題
教師除了重視問題的設計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話題”,與學生一起圍繞話題平等的“交談”。在話題的情境下,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學資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體現著教師“導”的作用。
當學生在回答問題陷入困境時,教師要有“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氣魄,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積累思考。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溫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寬容的態(tài)度、巧妙地替他們解圍,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的欲望的需要,當然,教師們充滿魅力的語言雖產生于即興,但卻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學功底,課堂解圍藝術的運用,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外顯,是教師教學風格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