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澧縣澧澹中學長慶小學
所以,對于我們這些小學低段的數學老師來說,盡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快樂的“玩?!敝袑W習知識、掌握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guī)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積極創(chuàng)設有趣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在玩樂中探究新知,也正好符合了這一規(guī)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fā)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我先以“給表現較好的兩個同學發(fā)獎”為題引入新課,然后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代替老師的8 枝鉛筆,擺出老師可能發(fā)出獎品的情況,這下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一樣,同學們四人一組活動得非常熱烈,很快大家就討論總結出了四種結果:一人得1 枝,另一得7 枝;一人得2 枝,另一人得6 枝;一人得3 枝,另一人得5 枝;兩枝人各得4 枝。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枝數“同樣多”,而這種分法也最公平,從而順理成章的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玩樂”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每份“同樣多”,并形成數學概念。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數學中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這就要求在研究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玩中學,就可以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兩位數除法,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十位上除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如:72÷6,學生難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幾個十要和個位上的數結合起來繼續(xù)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可采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7 捆(7 個10)平均分6 份,每份是1 捆(l 個10),十位商 1;剩下1 捆表示1 個10,要繼續(xù)平均分只能拆開和2 根合并成12 根,再平均分6 份,每份是2 根(2 個1),個位商2。通過擺小棒體會剩下一捆繼續(xù)平均分,怎么分,使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繼續(xù)除的算理,以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和豎式相對照,數形結合,在操作中從形的方面進行具體思考后逐步過渡到數的方面進行思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時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fā)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見等。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分組合作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教學1L和1000ml 的關系時,可分組讓學生把l00ml 水倒進1L 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幾次?同學們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記錄,在這一片熱鬧的活動場景中,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既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同時也使他們在這融洽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了一種相互謙讓、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
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勝心強,興趣廣泛,對未知的問題具有較強的猜疑心,往往都抱著要試一試的欲望。那么要引起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求知欲,首先必須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游戲玩樂中質疑,喚起他們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觀察、以及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有著創(chuàng)造的動力及空間,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創(chuàng)造的欲望。如,教學二年級“兩步計算的應用題”,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個難點。一上課,我出示下面的問題情境:老師要給咱班里的4 個興趣小組的組員,每人發(fā)5 個筆記本。假如你是老師,你在發(fā)本以前會思考什么問題?你會怎樣解決?請同學們討論,學生討論熱烈,積極參與。接著,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每個小組有多少人?有的說:每個小組一共要發(fā)多少本?有的說:要買這些本得花多少錢?……課堂上學生們思維非?;钴S,對于此,我都及時給予了肯定——太棒了!你們真會想!順著學生的思維,我接著問:你是怎樣解決的?這時學生又紛紛舉手發(fā)言。再經過例題的分析和教師的恰當點撥,很快就能找出中間問題,并能正確地計算出結果。這樣,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成為學習主人的快樂,通過自己的努力揭示了知識的奧秘,探索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總之,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維發(fā)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他們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精心的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在“玩”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才能,從而激起學好數學的愿望,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每個小學生在數學上都能得到更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