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輝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識字教學作為低段學習的重點,要求利用多種形式識字,趣味識字,提高識字的效率。課堂是識字教育的重要陣地,而在語文園地、課后練習中,也隱藏了不少識字技巧,并且多與“偏旁”有關。仔細分類,聯系漢字的發(fā)展歷史,與漢字的起源、構字方法、字體的演變關系緊密。文章將分析這些內容的特點,并進行歸類,探究合適的教學方法,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
【關鍵詞】語文園地 課后練習 偏旁
中華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小學低段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中之重。統編版教材,注重識字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根據字理結構科學地識字。我們不難發(fā)現,在課堂上,低段識字教學占據了半壁江山,我們用“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猜字謎、講字理……”來識字。那么根據漢字的構字特點,在教材中,課文之外處,如語文園地、課后的練習中也滲透了不少的識字技巧。
翻閱低段教材,我們發(fā)現,最先于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我的發(fā)現”的“泡泡”中:很多木字旁的字都和樹木有關。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歸類總結,幫助學生記憶,做到“潤物細無聲”。而這次語文園地的編寫也嘗試著幫助學生學好知識點,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漁”。
一、現狀遇“難”
一難,教師難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在語文園地的“我的發(fā)現”中,這些字,往往為同一個偏旁,或者有一個部分相同的字,集中在一起。教師在教學這一部分的時候,發(fā)現常與第一題的“識字加油站”沒有關聯,也脫離后一部分“字詞句運用”的內容,顯得非常孤立。甚至有可能跟前一單元的課文都沒有關系。教師往往會就這一部分內容進行講解,如此一來,上課的效率大大降低。同樣,教師也是矛盾的,需要拓展到何種程度,分寸很難把握。
二難,學生難學,“脫離文本”。在一般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運用“集中識字”或者“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生字教學,讓學生在文章的一個具體語境當中學習。而“我的發(fā)現”和“課后練習”中的生字呈現的方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我的發(fā)現”與課后練習中,偏旁識字的特點分析
常見字做偏旁,學會發(fā)現。筆者發(fā)現編者在“我的發(fā)現”和“課后練習”的歸類中,出現的多為學生已經熟識的生字,數量不多,讓學生從中發(fā)現這些字的偏旁共同點。比如,在一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七,“我的發(fā)現”中出現了“明、晚、昨、時”“媽、奶、姐、妹”這兩組詞,邊上“泡泡”提示:這幾個日字旁的字意思和時間有關。在這里給學生一個輔助的臺階進行提醒,幫助學生發(fā)現,另一行的四個字都是女字旁的字,可能跟女性有關。
而到了一年級下冊,慢慢地在“課后練習”中也出現了關注“偏旁識字”的歸類發(fā)現。如《小青蛙》課后練習“想一想、填一填”中“睛、情、晴、清、請”,這次出現了不同偏旁的生字,引導學生了解偏旁所代表的不同含義。難度加大,每個字意思完全不同。
加入易混淆的偏旁,提升難度。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易混淆生字的增加,教材進一步搭建平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構字的規(guī)律,結構相似偏旁的增加,更加要求學生真正理解偏旁的含義。在此也增加了識字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如在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我的發(fā)現”中,出現了“礻”與衣字旁,兩點水與三點水的比較。這是學生學習中的易錯點,要求學生區(qū)分不同含義。
而在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課后練習中,也需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規(guī)律。這里出現了月字旁,和豎撇變成豎的月字旁,需要學生明白,這樣的“稍做變化”之后,代表的是同一個偏旁,含義也相似。
不同偏旁,相似含義,拓寬識字范圍。教學中,我們發(fā)現,部分不同的偏旁代表著相似的漢字。漢字的演變源遠流長,根據實際情況,產生了不同書寫方式。在給學生產生困擾的同時,也給教師們啟示,教師要總結這些特色的偏旁。如在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中,出示了火字旁和四點底,心字底和豎心旁,利刀旁和刀字旁的區(qū)分。在不同中找相似處,總結偏旁的含義,幫助學生在今后遇到生字的情況下,能大致地猜測含義。
三、結合課文,聯系生活,掌握識字規(guī)律
(一)重發(fā)現——巧借形聲字,學生字
在所有漢字當中,形聲字占了舉足輕重的位子,教材在編排過程中,也在“我的發(fā)現”和“課后練習”中突出了這一點的學習。形聲字的學習應起到學好一個偏旁,認識一串字的效果。聲旁表音,形旁表義。
比如,《我是一只小蟲子》的課后練習中,“讀一讀,注意加點的字,說說你的發(fā)現。”列舉以下字詞:屁股、脾氣、腹部、胳膊、肩、手臂、胃、腎。這里由課文中的“股”字引出,當中有不認識的字,目的在于借形聲字的識字規(guī)律,了解帶“月”字的字的大致含義。
師:同學們,跟著老師讀讀這些字。(生讀)
師:誰來讀讀泡泡中的話?(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
師:看來其中有一部分的字,我們沒學到,我們不知道它的讀音,更不知道它的含義,所以我們可以用查字典的方式來了解。那么今天老師要教給大家一個好辦法來猜猜這些字的含義。
師:先請同學們找找這些字的相同處。
生:都有月字旁。
師:猜一猜可能與什么有關。
生:跟月亮有關。師:出示月字的漢字的演變規(guī)律
師:在古時候“月”和“肉”本來是兩個字,后因其小篆字體很相近,合并為一個偏旁,統稱為“肉月”旁。以肉月旁為偏旁的字,字義大致在兩個范疇中,或和月相關,或和肉相關。
這樣的例子還出現在一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五中:“花、草、蓮、蘋”“樹、林、桃、橋”,草字頭的字和木字旁的字都和草、植物、樹木有關。又如,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口字旁的字大多與嘴巴有關,提手旁的字大多與手有關,足字旁的字大多與腳有關。有了這些知識,學生就能在平時遇到生字時,對生字有個大概的了解。
(二)重情境——從已學課文尋找蛛絲馬跡
之前我們說到,語文園地的“我的發(fā)現”,往往與前后兩題沒有關系。而細心觀察發(fā)現,往往會與前面整個單元某個知識點關系緊密,是對單元知識點的鞏固提升。
如在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國美食》這一課,“課后練習”第一題:讀一讀,說說制作哪些食物需要用到這些方法,出示生字:炒、烤、燒、爆、燉、炸。課后第二題:用部首查字法查下面的字,再說說你的發(fā)現。接著延伸到語文園地“我的發(fā)現”,出示詞語:炒、烤、燒、煎、蒸、煮;怒、戀、感、慌、驚、怕;刺、刮、劍、分、剪、切。一步步深入,解析如何運用對偏旁的理解,理解一個生字的意思。
我們須知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識字”,注重聯系課后練習,結合生活經驗,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課后第一題說說制作的方法是引導學生了解這些生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第二題是探索發(fā)現帶火字旁和四點底的字蘊含的意義;語文園地中“我的發(fā)現”,是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鞏固與拓展,讓學生明白豎心旁是由心字底演變而來,利刀旁和刀字旁含義相似。
教材的編排符合邏輯,慢慢引出,提供線索,拓展提升。學生的學習也隨之漸進,符合學生循序漸進消化知識的學習規(guī)律。
師:讀讀“我的發(fā)現”第一個方框的生字,說說哪里遇到過這些生字?
生:前一課《中國美食》。
師:對,通過《中國美食》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明白了不同的偏旁也可能代表著相似的意思。你知道嗎,其實火字旁和四點底其實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四點底的字在《說文解字》里是屬“火”部,小篆字形也是從“火”。隨著字形演變字體簡化,就成了四點底。直到清朝的《康熙字典》,查四點底的字也還是查“火”部。為了方便不了解文字發(fā)展變化的普通人查閱,當代的字典另列四點底為一部。(出示微課進行講解)
師:一般情況下,火字旁和四點底的字都和火有關,不過四點底的字不僅和火有關,也有特殊情況,四點底還表示尾巴,如燕。你還能列舉火字旁或者四點底的字嗎?
生答……
師:再來讀讀“我的發(fā)現”中剩下的生字,根據之前學的,自己總結識字規(guī)律。
從課文中來,拓展課文內容,有關聯地學習,更加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習得。
(三)尋不同——注重易錯偏旁含義的區(qū)分
低段學生大量學習生字,容易混淆相似的偏旁,主要問題還是不理解偏旁的含義。這些如“雙胞胎”一樣相似的偏旁,給學生的識字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如在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fā)現”
“礻”與衣字旁的區(qū)分,學生往往屢次寫錯。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過于雷同,筆誤;不理解各自偏旁的含義,寫時理解模糊,無法區(qū)分。而當兩個相似偏旁放在一起比較時,教師要把知識點落“實”,講透。
師:同學們,你們先來讀讀這些生字,說說這些生字的偏旁。
生答……
師:這兩個偏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生答:衣字旁多一小撇。
師:我們經常會混淆這兩個偏旁,老師跟大家來說說這兩個偏旁的“開源”,你就能學會區(qū)分了。
師:出示圖片衣的象形字,上面像領口,兩旁像袖筒,底下像兩襟左右相覆,為上衣形。最后演變成衣字旁,與衣服有關,所以,衣字旁是衣做偏旁的變形。
師:“礻”是“示”作偏旁的變形,“示”是“神”的本字。甲骨文上面的一橫指事符號代“天”,古人認為無所不能的神居住在天上,下面一豎,指事符號代表垂直朝天的方向。一般與神(包括對神的崇拜活動和心理)有關。
師:你還能否舉例示字旁與衣字旁的生字?
經過這樣詳細的介紹,學生肯定對這兩個偏旁的意義印象深刻,再寫時,“三思而下筆”。那么同樣的,另一組兩點水和三點水,尋根究底,讓學生理解透。
第一學段教材語文園地與課后練習中識字的歸類總結,在幫助學生識記生字的同時,為學生掌握學習的技巧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希望這塊內容,會成為學生識字方法學習的引導者,在今后的生字學習中,學著總結規(guī)律,巧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