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賢楨 王洪俊
(平度市人民醫(yī)院 山東 平度 266700)
高血壓常見危重并發(fā)癥為高血壓腦出血,因血腫塊占位效應會導致患者腦組織出現繼發(fā)性損傷,臨床治療需要清除血腫、調節(jié)顱內壓,以促使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注恢復正常,常規(guī)方案為開顱血腫清除術,其主要治療原則為去除骨瓣減壓,通過側裂區(qū)開展手術,促使側裂導葉分開進入血腫腔,若患者為腦組織腫脹,僅需接受顳葉皮層造瘺操作,該術式需要長時間牽拉患者腦組織,患者普遍面臨較高的繼發(fā)性血腫風險,而且周圍血管也會受到破壞,創(chuàng)傷性較大,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效果較差,不利于患者預后[1]。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術基于B 超引導下開展,可以保證操作的精確性,不會對患者病灶周圍組織造成損傷,因此逐漸得到臨床青睞[2]。為了驗證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術的應用價值,以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時段內收治94 例高血壓腦出血者為對象,對比開顱血腫清除術與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術療效,報告如下。
以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時段內收治94 例高血壓腦出血者為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臨床診斷標準;②GCS 評分>5;③本人或家屬簽署知情授權聲明;排除標準:①血管瘤、顱內腫瘤等;②缺血性腦卒中;③開顱史、顱腦外傷史;④認知障礙、精神疾病等;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按照治療方案分為兩組,即對照組(47 例)與研究組(47 例),對照組男性、女性者分別為25例、22例,年齡44~77(60.87±10.43)歲,病程5 ~13(9.32±1.54)h;研究組男性、女性者分別為27 例、20 例,年齡47 ~78(61.23±10.65)歲,病程4 ~14(9.65±1.45)h;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
對照組行開顱血腫清除術:氣管插管,結合病情選擇開顱方案,一般切口為3cm,皮瓣外翻后取骨鉆鉆孔,以銑刀制作3cm 直徑的骨窗,穿腦針試穿,基于顯微鏡指導造瘺、清除血腫,電凝止血,常規(guī)引流后將切口縫合。
研究組基于B 超引導開展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基于B 超指導明確手術灶以及血腫中心、皮層間距,氣管插管麻醉,常規(guī)開顱切口線做3cm 切口,明確血腫、淺部血管,B 超定位骨窗,剪開、懸吊硬腦膜,擇選腦溝進入血腫腔,基于神經內鏡指導清除血腫,B 超檢查清除效果,不存在殘留后取0.9%濃度的氯化鈉注射液灌注術腔,以止血紗布覆蓋創(chuàng)面,修復硬膜并復位骨瓣[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顱內壓、血腫量,同時參考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與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注:ADL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NIHSS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4]。
研究組患者的顱內壓、血腫量、NIHSS 評分均小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指標對比(±s)
分組 例數 顱內壓(mmH2O) 血腫量(ml) ADL評分(分)NIHSS評分(分)研究組 47 201.21±18.12 4.02±1.14 71.43±5.98 11.04±1.03對照組 47 284.65±20.43 7.80±1.45 67.45±6.12 17.59±1.92 t - 20.948 14.050 3.189 20.609 P - 0.000 0.000 0.002 0.000
有資料統(tǒng)計,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多集中于中老年群體,作為高血壓臨床常見的嚴重性并發(fā)癥,高血壓腦出血會導致患者血壓長時間處于偏高狀態(tài),繼而影響腦底小動脈,致使其出現病理性改變,觀察患者的小動脈管壁,可見明顯的玻璃樣、纖維樣,同時會弱化血管壁強度,這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局灶性缺血、出血情況,還可以引發(fā)局限性擴張,甚至是微小動脈瘤[5-6]。一般來說,情緒過度、用力過度等均會影響血壓,導致腦血管破裂,引發(fā)出血,一些患者還存在昏迷的可能,由此可見,高血壓腦出血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臨床亟需探討可行性治療方案,為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預后質量提供保障。有研究指出,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術基于B 超引導下開展,可以保證操作的精確性,不會對患者病灶周圍組織造成損傷,本次為了驗證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術的應用價值,以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時段內收治94 例高血壓腦出血者為對象,通過對比開顱血腫清除術與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術,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顱內壓為(201.21±18.12)mmH2O,血腫量為(4.02±1.14)ml,NIHSS 評分為(11.04±1.03)分,ADL 評分為(71.43±5.98)分;對照組患者的顱內壓為(284.65±20.43)mmH2O,血腫量為(7.80±1.45)ml,NIHSS評分為(17.59±1.92)分,ADL 評分為(67.45±6.12)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948、14.050、20.609、3.189,P<0.05)。提示對高血壓腦出血者基于B 超引導開展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可以緩解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避免腦組織出現變性壞死的情況,可降低患者腦組織出現不可逆性損傷的風險,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重建。分析原因,B 超引導開展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該術式操作快捷、簡便,相對比傳統(tǒng)開顱血腫清除術,其擁有更為顯著的血腫清除效果,且手術視野良好,不會損傷病灶周正常腦組織[8-9];不僅如此,該術式支持對患者血腫區(qū)域的準確定位,并穿刺最近血腫直達血腫中心,對血腫物的吸出較為徹底,患者出現再出血的風險性較低;而且內鏡操作可以避免炎性介質損傷周邊腦組織,并發(fā)癥較小,有利于患者獲取更好的預后,所以具有臨床推廣使用價值[10]。
綜述,高血壓腦出血者基于B 超引導開展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可改善顱內壓、血腫情況,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