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新媒體逐漸興起的時代,主流媒體一定要積極迎接挑戰(zhàn),快速適應新環(huán)境并緊緊抓住機遇,改革新聞傳播方式,實現(xiàn)新媒體與主流媒體新聞傳播之間的有效結合,制作出更加優(yōu)質的新聞內容,來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下;主流媒體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模式
一、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具有傳播信息十分快速的特點。而傳統(tǒng)主流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的時候,通常會經(jīng)過采訪、編輯、成稿以及校稿以后才可以形成新聞并上傳。但新媒體可能僅需要一個人,對信息開展簡單編輯,就能傳輸?shù)绞鼙姷慕K端設備上。得益于我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達,即使是全球其他地區(qū)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國內受眾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觀看到,受眾能夠隨時隨地、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閱讀自己需要的信息。新媒體的信息展示方式各式各樣,不只有文字與畫,視頻和音頻都能夠變成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模式。
和以往單調的文字與圖片的呈現(xiàn)方式對比,視頻和聲音可以讓受眾更加完整具體地收看到信息,并且極大提高了信息本身的趣味性與新穎性。各種移動設備的廣泛普及也真正拓展了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傳統(tǒng)主流媒體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傳播新聞信息,但手機與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卻能隨時隨地上傳信息,這就讓受眾閱讀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在收看信息的時候也更加積極,確實填補了傳統(tǒng)主流媒體新聞傳播模式的空白。新媒體所具有的互動性十分強大,在新媒體上,受眾能夠在新聞信息的下方進行留言,和其他受眾甚至是新聞傳播人員開展交流,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二、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提升新聞傳播力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用戶意識
在新媒體時代,用戶的地位可以說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眾多新媒體平臺在制作新媒體產品時,首先會從用戶著手,思考他們喜歡什么樣的產品,希望在產品中獲得哪些新聞知識和內容,然后再針對性的產出內容。但實際上由于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影響,我國主流媒體對于受眾關注度有所不足,因為主流媒體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是主流,許多工作人員在看待受眾時是一種俯視心理,其沒有認識到考慮用戶需求的重要性,沒有研究用戶喜好的習慣,在制作新聞時只是憑借自己的主觀意志進行,長此以往,用戶對于主流媒體所傳播的新聞,興趣度越來越低,新聞傳播力度自然也就難以達到預期。
(二)缺乏有效的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其需要傳統(tǒng)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彼此找到自身的優(yōu)劣勢,然后科學合理的實施融合工作,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融合作用與價值。當然,我國媒體融合的趨勢雖然有所加強,但是這種融合還處在表層,深層次融合度不足,二者的優(yōu)勢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許多主流媒體雖然開通了眾多新媒體平臺官方賬號,但是這些賬號更多的只是簡單的照搬照抄主流媒體以及發(fā)布的各類新聞,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意識,平臺所能夠發(fā)揮的作用和價值極為有限。
(三)缺乏技術領域的創(chuàng)新
過去,新媒體平臺還未發(fā)展壯大時,各類新聞資源基本上都掌握在傳統(tǒng)主流媒體手中,傳統(tǒng)媒體擁有采訪權以及其他權利,各大網(wǎng)站的新聞頻道,只能轉載這些主流媒體的新聞資訊,主流媒體是人們獲取各類新聞信息唯一的渠道,長期如此使得部分主流媒體形成了自己高高在上的心理和習慣,在新媒體發(fā)展之初,大部分主流媒體并沒有真正的引起重視,認為新媒體的發(fā)展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影響,自己只要掌握了充足的新聞信息資源即可,直到新媒體對主流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之后,主流媒體不得不應對市場上各類媒體之間激烈的競爭,在此過程中主流媒體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其缺乏自主的技術創(chuàng)新意識,各項工作的實施只是盲目的跟風,對于自身在競爭中的優(yōu)劣勢不夠明晰。
(四)缺乏交流互動
在過去,主流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交流一直都比較少,即便是有交流,主流媒體也處在主導地位,其是以自己為主體開展交流活動,很少考慮到與自身進行交流溝通的用戶的需求,彼此之間處于一種不平等的交流溝通狀態(tài),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則徹底打破了這種傳統(tǒng)單一的交流模式,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表達自身的看法和意見,同樣的發(fā)布者也可以即時查看用戶的評論與反饋,并與之進行交流和溝通。但是,就當前主流媒體平臺來說,其與受眾在交流和溝通時,互動性弱、交流不夠緊密的問題十分突出,用戶參與評論主流媒體發(fā)布新聞的程度也比較淺層,用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均未能充分地調動起來。
三、新媒體時代下主流媒體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結合新媒體傳播手段
盡管新媒體逐漸興起后對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新聞傳播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但是,主流媒體并不是沒有反擊的能力。主流媒體一定不能墨守成規(guī)、一味消極應對。新媒體僅僅是一種新型的技術,其他平臺能夠使用,主流媒體也能夠應用。依賴于主流媒體長時間以來新聞傳播的相關經(jīng)驗和影響力,其可以更科學合理地使用新媒體手段,來創(chuàng)新自己的傳播模式。例如,在微信平臺、抖音平臺或微博平臺開設自己的官方賬號,憑借自己豐富的新聞內容,去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主流新聞媒體在開展新聞傳播時需要為受眾提供互動平臺,并在受眾留言后第一時間進行回復,維護整個平臺的良好運轉,推動新聞傳播更加快速發(fā)展。
(二)強化自身的權威性
盡管新媒體的誕生拓展了新聞傳播的模式,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及互動性,但是部分新媒體平臺為了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謀取經(jīng)濟利益,就開始傳播一些沒有任何現(xiàn)實意義、純粹為博取眼球、標題夸張荒誕、不具備新聞價值的信息。國內主流媒體原本就有著較強的權威性,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更需要加強自己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提高自己的新聞報道水平和新聞品質,在第一時間為受眾上傳精準、權威、生動、豐富的信息,以占領輿論場、引導輿論走向,讓那些虛假的、性質惡劣的、不具備價值與深度的信息沒有生存的空間,使社會充滿正能量。
(三)創(chuàng)新新聞素材
傳統(tǒng)模式下,所有新聞材料幾乎都是記者自己現(xiàn)場調查獲得的,步驟十分煩瑣,新聞制作的周期也相對較長,失去了新聞報道的最佳時機,受眾想要閱讀的是實時的新聞,而不是早已發(fā)生的事情。此種新聞傳播模式不能契合受眾的實際需求,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對新聞信息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人們希望可以借助閑暇時間去及時、迅速地閱讀新聞內容。所以,這就對新聞工作人員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素材是新聞產生的基礎。在素材的收集和選擇中,新媒體收集材料的手段與傳統(tǒng)主流媒體相比而言更加多元與多樣。傳統(tǒng)媒體新聞工作人員需要從強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去收集多種多樣的新聞素材,如人們平時常用的微信平臺、微博平臺及抖音平臺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眾多新型媒體開始慢慢涌現(xiàn),如微信平臺、微博平臺、抖音短視頻平臺等,其以新穎快捷的傳播模式、豐富的內容優(yōu)勢,逐漸獲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青睞,這就為主流新聞媒體帶來了更多挑戰(zhàn)。所以,主流媒體若想牢牢占據(jù)輿論主陣地,玩轉互聯(lián)網(wǎng)下半場,就一定要緊緊跟隨科技發(fā)展的腳步,努力擺脫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主動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和社會發(fā)展相契合的全新的新聞傳播形式。
參考文獻:
[1]彭翠,趙金燦.智媒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改革[J].青年記者,2018,(02):111-112.
[2]彭翠,郝雨.反思與超越:智媒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問題與創(chuàng)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124-129.
作者簡介:
韓婭溪,1999.10.7,女,漢族,山西省高平市,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