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萍
教材是一個范本,是學習的工具。在與教材長期的對話中,雖波瀾不驚,但也時有浪花躍動。這不僅豐富了教學,還留存了記憶。把這些小小的記憶串聯(lián)起來,豐富了我的美好的教育生活。
相似處,學會對比
講授《如影隨形“痛”和“疼 ”》(統(tǒng)編三年級下冊10課生字)中“痛”和“疼”的區(qū)別時,我用這樣一個題目來貫穿。
我說:“痛”“疼”兩兄弟本是形影不離的,今天倆人突然翻了臉,因為他倆都覺得自己非常重要。醫(yī)生和藹地說:“你倆是雙胞胎,本是親兄弟,何必分主次!疼,痛也。但是你們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除了讀音不同外,‘痛和‘疼都是指人身體因難受而引起的一種感覺,但是區(qū)分就在這感覺上,‘痛多指身體或者心理因受到傷害而引起的劇烈感受,多在皮肉或外感上,例如:頭痛、肚子痛、悲痛、哀痛等?!燮赜趦?nèi)心的一種感覺,如:疼癢、疼愛、疼熱等?!?/p>
細節(jié)處,探究深意
在教學《一夜的工作》一文時,我發(fā)現(xiàn)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也站起來,沒留意把小轉椅的上部帶歪了??偫磉^來把轉椅扶正,就走進后面去了?!?/p>
這段主要寫了總理扶正轉椅這一不經(jīng)意的細微動作。如果刪去這一段,無損于內(nèi)容與主題的完整。一個著名作家,難道還不懂得寫作的常識嗎?師生討論后,我們明白了,這看似多余的一筆,卻折射出總理生活作風的細致嚴謹,使總理的形象更加豐滿??偫淼膫ゴ笈c崇高,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豐功偉績中,也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
籠統(tǒng)處,學會具體
學生習作,總喜歡用“美麗極了”“快樂極了”等等來描寫。西沙群島物產(chǎn)豐富極了,是怎么“極”的?漓江的水靜極了,是怎么“極”的?課本上那些“極了”是我們指導學生說寫具體的好材料。每逢講到這些知識點,我就告誡學生,讓“極了”如何遠離我們,讓具體如何走進我們。
質(zhì)疑處,明辨事理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統(tǒng)編六年級)第三段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
“麋鹿”在某網(wǎng)站的詞條解釋是:原產(chǎn)于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曾經(jīng)廣布于東亞地區(qū)。后來由于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野生麋鹿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到19世紀時,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nèi)的一群。在西方發(fā)現(xiàn)后不久被八國聯(lián)軍捕捉并從此在中國消失。
另外“麋鹿”詞條中有如下補充: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zhèn)鹘淌看笮l(wèi)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wèi)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只麋鹿,制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fā)現(xiàn)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1866年之后,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yǎng)在各國動物園中。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演講稿的歷史背景是:19世紀50年代(1854年),“華盛頓特區(qū)”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當?shù)厍蹰L西雅圖寫下《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通過兩個史料,我們對“麋鹿”很明顯就可以做出考證。麋鹿只產(chǎn)于中國,流失活體麋鹿到國外最早是1866年,大規(guī)模流失是1900年,西雅圖酋長1854年就說該地有麋鹿,顯然是不準確的,但是有其他鹿群是完全可以的。
到底是西雅圖酋長說錯了,還是翻譯人員翻譯錯了呢?我們不必考證,但課本上出現(xiàn)“麋鹿”一詞,顯然是有待商榷的。
權威前,不迷信
月亮地下,你聽,啦啦地響了,猹在咬瓜了。(魯迅名著節(jié)選:《少年閏土》)
“地”在此句中意思是含糊不清的?!霸铝恋叵隆比绻x成“月亮地——下”,此處“地”的意思就是有月光的土地。月亮地下的意思就是在有月光的土地下面(土地下面能種瓜嗎?),如果讀成“月亮——地下”,此句就有在月亮的底下(音近)這種意思,也就是有月亮照耀的土地。一句話中的一個“地”字不能有“土地”和“底下”兩個意思。因此,不應迷信名家,我們閱讀名家作品,也會遇到時代造成的語言表達習慣問題。討論結果,建議教材應改為“月亮底下”或“月亮地上”。我把建議整理成材料郵寄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編輯室,居然得到回信了。可見教材編寫老師嚴謹、謙虛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