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佳琦 (中北大學(xué))
舒曼是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在舒曼成長中,莫扎特和貝多芬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他們的影響下,使舒曼的作品既有古典主義時期的特點也有浪漫主義時期的特點。歐洲浪漫主義音樂是從十九世紀盛行起來的,直到20世紀初期,這一百年的歐洲音樂在浪漫主義音樂中都占主導(dǎo)地位。與李斯特的標題音樂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李斯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描寫大自然的美麗風(fēng)光景色,山山水水,令人心曠神怡;而舒曼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刻畫人,標題的選擇受他的主觀影響很大,同時也深受當時的文學(xué)作品影響,再加上他神經(jīng)質(zhì)般令人捉摸不透的性格,這些恰好成為他題材之所以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作動力。
《蝴蝶》作為舒曼最早的杰作之一,它是一首充滿幻想性的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于1830年到1839年期間,蝴蝶這個標題也與作品本身沒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只是隱約體現(xiàn)著舒曼的樂思不拘一格自由飛翔,猶如蝴蝶一般。全曲由序和十二段小曲組成,開始的序只有六個小節(jié),隨后的十二首小曲全部都有標題,在十二個小曲的標題中,除了第十一首《老祖父之舞》和第十二首《終場與踏上歸途的兄弟們》,這兩首是舒曼所寫,并且這十二首小曲中的名字全部來自于小說中的人名。
《蝴蝶》寫的是一個發(fā)生在假面舞會上的故事,這十二首小曲以特殊的假面舞會作為背景,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場浪漫的愛情故事,舒曼用他自由的樂思使這十二首小曲的每一個片段,既有著不同且獨特的音樂主題及形象,還以音樂的形式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
《蝴蝶》描述的是一對性格完全不同的雙胞胎兄弟,哥哥瓦特和弟弟伍特,他們之間的一場激烈的愛情爭奪戰(zhàn)。伏特是溫文爾雅型的、他的心思非??b密;而瓦特的性格則是外向型的、對人非常熱情,有時做事還有些沖動。在這場精彩絕妙的假面舞會中,出現(xiàn)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吸引了他們兄弟倆的目光,他們都不由自主地愛上了這個姑娘維娜,但是卻又將自己的心事藏了起來,并偷偷猜想著維娜究竟會愛上誰。維娜最后選擇了性格奔放的瓦特,伍特也無奈地接受了這個事實,并遠走他鄉(xiāng)。從小曲的第二首和第三首的鮮明對比中,可以體現(xiàn)出這兩個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與形象,舒曼的雙重性格特點也顯而易見了。
舒曼出生在德國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中,在六歲時就顯露出他異于常人的音樂天賦,他有一個成長于書香門第的父親,對小舒曼關(guān)懷備至,悉心培養(yǎng),讓小舒曼從小博覽群書,并買了一臺鋼琴作為小舒曼的音樂啟蒙樂器。恰恰相反,舒曼的母親約翰·舒曼則是一位很平凡的家庭婦女,她總是多愁善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氣質(zhì)。父親和母親是舒曼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也是最初開始接觸的人,而他們的性格卻又截然不同,因此,舒曼也同時繼承了他們兩位身上完全不同的特征,既有父親帶給他積極向上樂觀堅強的一面,同時又深受母親那愛幻想和悲觀不自信的一面的影響,這些特征都為舒曼形成雙重性格埋下了極為重要的伏筆。
舒曼還有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三個哥哥后來都受父親的影響成為了作家或是出版商,而姐姐艾米麗就受到母親的很大影響,患有很嚴重的抑郁癥,在1825年自殺了,同樣患有精神病的父親也在同一年去世,當年的舒曼只有16歲。兩個對他來說至親的親人的相繼離世無疑是兩個沉痛的打擊,可想而知這樣的打擊是常人無法承受的,他陷入了極度的害怕和痛苦之中,他晚上甚至不敢一個人在家里睡覺,必須呼喚他的朋友過來陪他,他才可以成功入眠,他的神經(jīng)質(zhì)和妄想癥也開始越來越嚴重,已有了神經(jīng)病的前兆。
隨后,舒曼與克拉拉相愛,克拉拉也是一位著名的鋼琴家,但是克拉拉的父親威克先生覺得克拉拉與舒曼結(jié)婚就是自毀前程,他本來對自己的掌上明珠有著很偉大的計劃,于是他就想盡一切辦法去反對并拆散這對情侶,他們之間的愛情遭受了種種挫折,再加上他本人還具有雙重性格,導(dǎo)致他這一生都充滿了精神上的一種戲劇性的沖突,理智與瘋狂也如同兩個小人一樣,始終處于無盡的斗爭之中。1844年,舒曼確診患上了憂郁癥,并發(fā)展成為了精神分裂,在痛苦中曾經(jīng)想投萊茵河自殺但是未遂,最后兩年在精神病院度過。正是由于他的這些生活經(jīng)歷和他的情緒化的性格,以至于直接影響到了他的作曲風(fēng)格,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表現(xiàn)的非常明顯。
舒曼在他后期的很多作品中都表現(xiàn)了他雙重性格的特征,在這首《蝴蝶》中則是更加的清晰明了,例如:序曲,中速的圓舞曲風(fēng)格,如同拉開了假面舞會的幕布,開場了,一位紳士優(yōu)雅地伸出了手邀請一位女士跳舞,每一個音符都在帶我們走進這個舞會。
曲子的第二首是急板,開始是一串快速的并且需要有爆發(fā)力的十六分音符琶音的上行,緊接著就是兩只手同時交替的進行八度下行,這里體現(xiàn)出瓦特的熱情和活力,隨后的音樂突然開始變得詼諧幽默了許多,低聲部是八度二音的連線,高聲部每拍則都是附點,左右手短小的音符相互呼應(yīng),隱約中也表現(xiàn)了瓦特激動且熱情的性格。
第三首是單三部曲式,是用來描繪伍特的,可以看出譜子中非常多的“sf”情緒符號,曲子是從升f小調(diào)轉(zhuǎn)到A大調(diào)又轉(zhuǎn)回到升f小調(diào),每一拍都是八度的四分音符演奏,刻畫出伏特的沉著冷靜、甚至有些厚重笨拙的性格特點。
第五首,明顯的三拍子舞曲,采用復(fù)調(diào)形式,高聲部和低聲部相互回應(yīng),旋律仿佛在描述維娜在舞會上的出場,她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的溫柔美麗、典雅高貴,她的氣質(zhì)引來了在場男士的紛紛矚目,隨后和聲變得沉穩(wěn)并且有一點戲劇化,仿佛在描寫著維娜和瓦特一見鐘情,兩人都有些許緊張與羞澀。高聲部的旋律柔和輕快,彈奏這些音符也要清澈透明,低聲部干凈也不拖沓,將維娜和瓦特竊竊私語和眉目傳情的動作,以及兩人之間相互表達愛意的狀態(tài)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同時伍特那絕望的心情也隱約表達了出來。
第八首,舞會的盛大場面映入眼簾,前八小節(jié)為#c小調(diào),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如同男士剛毅有力的舞蹈,將舞會的氣氛推向高潮,每小節(jié)的第一拍均為重音,隨后從第九小節(jié)開始轉(zhuǎn)變?yōu)榻礑大調(diào),重音也變?yōu)槊啃」?jié)的第三拍,力度由強變?nèi)跚L(fēng)也變得活潑歡快,女士上場。
第十二首《終場與踏上歸途的兄弟們》的最后片段是舒曼最后的幻想,旋律圍繞著第一首小曲的旋律,反復(fù)出現(xiàn)了六次,如同響起了六次鐘聲,仿佛狂歡者們也都在陸續(xù)的離去,曲終人散,一切又都回到了之前的平靜生活。
這首作品雖然篇幅不是很長,但是里面的調(diào)性變化特別多,一直在不停的轉(zhuǎn)換中,可以看出舒曼巧妙地把大調(diào)與小調(diào)結(jié)合了起來,在近關(guān)系調(diào)的幾次連續(xù)轉(zhuǎn)換之后,最后又再回到原調(diào)。舒曼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時而熱情瘋狂,時而安靜溫和,時而富麗堂皇,時而通俗易懂,這些變化讓人捉摸不透。
舒曼的這種充滿了豐富情感的作品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許多的演奏者都認為舒曼的鋼琴作品令人難以捉摸、很難把握,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舒曼的性格所致,從而我們不能從正常人的思維角度出發(fā)去演繹作品。趙曉生先生曾經(jīng)在他的《鋼琴演奏之道》書中談及舒曼,當提到要演奏他的鋼琴作品時說:“在這些性格化樂曲中,他使用了快速的和弦節(jié)奏、不尋常的踏板效果、切分及交叉節(jié)奏、變化多端的伴奏音型等有意義的探索性技法?!毖葑嗑毩?xí)中我需要學(xué)習(xí)的地方還有很多,有很多的難點需要去克服,對于舒曼的性格及作品風(fēng)格把握還有待仔細品味和學(xué)習(xí),在本曲中他個性中所流露出的矛盾心境和多樣變化的音樂內(nèi)容,值得我細致地研究并嘗試著演奏好這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