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
名著《童年》雖然已不是部編版語文教科書指定閱讀篇目,但作為經(jīng)典名著,它對青少年的心靈滋養(yǎng)、對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意義不言而喻。為進一步擴大閱讀量,豐富課余生活,筆者組織本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童年》進行了閱讀,并開展了名著閱讀課。作為一本課外讀物,《童年》篇幅較長,人物較多,情節(jié)豐富,主題思想深刻,并具有一定的時代感。如何幫助七年級的學生進一步掌握書中內容,領會主題思想?筆者圍繞兩個關鍵詞“苦難”“成長”展開了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F(xiàn)拋磚引玉,敬請專家指導。
一、入課
師:還記得上周五放學前,我們班舉行了大食會,同學們感覺開不開心?
生:(異口同聲)不開心!(大笑)
師:我想問問那些說“不開心”的同學是什么原因。
生:我的提綱還沒背熟。
師:哦,快要質量檢測了,你有學習壓力。你呢?(問生乙)
生:他們吃完零食,我倒了四桶垃圾,可累了!(全班大笑)
師:還有很多同學舉手。可老師覺得這些同學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來看看別人的童年吧!
(屏顯:在苦難中成長——《童年》名著閱讀課)
(屏顯教學目標:1.掌握小說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3.培養(yǎng)堅強人格,珍惜當下美好生活。)
生:(齊讀教學目標)
師:我們先來一個熱身運動,請看大屏幕——
(屏顯:填空題搶答)
生:(舉手搶答)……
二、讀故事,理情節(jié),析人物
(一)阿廖沙所受的苦難
師:從熱身運動來看,同學們對這本書的內容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下面我們進入“讀故事,理情節(jié),析人物”環(huán)節(jié)。我們知道,這本小說的第一主題是“在苦難中成長”(屏顯,并放大“苦難”二字),我們這節(jié)課圍繞兩個關鍵詞辣子講述,第一個關鍵詞是“苦難”,第二個關鍵詞是——
生:(異口同聲)成長!
師:我們先來聊聊“苦難”。第一個問題:誰在苦難中成長?
生:阿廖沙。
師:哦——那阿廖沙受的哪些苦難讓你印象深刻?請同學們花三分鐘時間快速整理思路,然后簡要說說。
生:(翻閱讀本,思考,討論)
生:在小說第一章,阿廖沙的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被帶到外祖父家,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小說最后一章,他的母親去世,外祖父破產,他連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都無法繼續(xù)下去,只好到社會上謀生。
師:說得很好。父母相繼過世,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年少被迫走向“人間”,這真是一種深沉的“苦難”。(指著屏幕)
生:寄居在外祖父家期間,外祖父經(jīng)常毒打外祖母和阿廖沙,有一次竟然把幼小的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一場。
生:外祖父對他不好,他的繼父也是蛇蝎心腸。小說第十二章寫到,他在學校受到了侮辱。原本他只是偷一個盧布去買本心愛的書,沒料到他的繼父得知后,故意把這件事透露給其他人,讓他釘在了“小偷”的恥辱柱上。
生:阿廖沙的母親呢,我覺得她始終活在個人的世界里,她不能接受父親過世的事實,不能接受家庭充滿仇恨、矛盾的氛圍,在小說第三章,她選擇了離家出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知所蹤。作為一個母親,她對阿廖沙太冷漠了。
師:除了你剛才說的原因外,我們來探討一下:母親為何對阿廖沙如此冷漠?
生:因為沒錢(全班大笑),日子過得太苦,難免影響心情。(全班正色)
生:在我看來,母親是“計深遠”,是為阿廖沙著想,有意打磨他的心性……
生:我反對!愛孩子就必須對他冷淡嗎?就可以離家出走嗎?就可以不履行義務嗎?(全班掌聲)
師:同學們,在我看來,母親對阿廖沙冷淡還有其他原因。阿廖沙的父母是真心實意相愛的,因此母親不顧外祖父外祖母的強烈反對,執(zhí)意嫁給父親,但父親在阿廖沙三歲的時候突然病逝。在投奔外祖父的旅途中,因為傷心過度和顛沛流離,母親剛生下的孩子夭折了。改嫁后,繼父經(jīng)常毒打母親,甚至背叛婚姻,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也夭折了,另一個孩子肺結核等各種疾病不斷……生活已經(jīng)將母親折磨得失去了笑容,也失去了對阿廖沙本應付出的關愛和熱情。
生:第七章,阿廖沙每次上街,都免不了打架,而且大多是被群毆。除了小茨岡,他幾乎沒有朋友。后來,他結識了一個非常正面的好朋友“好事情”,但遭到了外祖父的反對,外祖父還毒打了阿廖沙。
師:對啊,友誼對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
生:……
師:同學們說了很多,看來大家平時在閱讀這本名著時非常仔細。老師也做了一個小小的歸納。
(屏顯:阿廖沙受到的苦難)
1. 父親過早離世,母親帶他投奔外祖父家;
2. 在外祖父家,母子受到排斥:被冷淡,被捉弄;
3. 冷酷暴虐的外祖父經(jīng)常毒打他;
4. 無法接受母親再嫁的事實;
5. 母親對他一直比較冷淡,母子之間經(jīng)常爆發(fā)戰(zhàn)爭。后來母親離家出走,去世
……
師:大部分點同學們都說到了,而且比老師的總結還要細致。但有一點我們還可以注意一下。屏幕上第2點,“在外祖父家,母子受到排斥:被冷淡,被捉弄”。不幸的母子倆,千里來投奔,為何會被排斥?
生:兩個舅舅害怕母親是回來拿嫁妝的。
(二)其他人所受的苦難
師:這是何等的冷漠!有其父必有其子,兩個舅舅的孩子,也經(jīng)常捉弄阿廖沙,給他帶來了許多的苦惱。所以,我們在閱讀這本名著時,總感覺心情難以舒暢,因為我們看到,年幼的阿廖沙受到了非常多的苦難。其實,不光是阿廖沙屢遭磨難,我們發(fā)現(xiàn)書中很多人物都有各自的不幸,請從中挑選一個人物,說說他的典型的不幸事例。
(屏顯:舅媽們、小茨岡、格里戈里、外祖父、外祖母、阿廖沙的母親……)
生:我選擇小茨岡。他本是一個性格樂觀、淳樸、聰明伶俐的少年,卻被外祖父慫恿,經(jīng)常到市場上去偷竊。在雅科夫舅母去世周年那天,兩個舅舅讓小茨岡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到墳地去,結果小茨岡被活活壓死了。
師:他死的時候年僅——
生:(猶疑,趕緊翻書)19歲。
師: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實在可憐、可悲、可嘆!
生:我選擇外祖父:別看他表面風光,實際上他也是一個不幸的人。第三章,通過他難得的溫情自述,我們了解到他小時候家境貧寒,經(jīng)歷了很多挫折,憑借個人的努力,才終于成了行會的頭。他的兩個兒子,都是自私、粗野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而吵架、斗毆。小說中充斥著手足相殘、父子相斗的情節(jié),可以說是家門不幸!最終,外祖母去世后,他流浪街頭,只能沿街乞討。
生:兩個舅媽,一個難產而死,一個被雅科夫舅舅活活打死。外祖母,勤勞、能干、善良、樂觀,是這本小說中最光輝的形象,可仍逃不出被外祖父毒打的命運。阿廖沙的母親呢,剛才老師已經(jīng)總結了??梢?,在當時的俄國社會,女人根本沒有地位,被毒打,被虐待,被拋棄,被淪為生殖的工具,被埋沒在生活的重負中。
生:我還想補充一點,小說中還談到一個酒鬼女人沃爾羅尼哈,她的丈夫為了牟取更高的職位,就把她賣給了自己的上司。她離家兩年后回來,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兩個孩子都死了。真是家破人亡!因此,當時的俄國社會,女人還淪為了交易的工具、政權的犧牲品。
師:說得好!你看得非常仔細!
生:小說中的格里戈里是一位老工匠,他為外祖父干過許多活,在他的眼睛快要瞎了的時候,外祖父卻要棄之而去。格里戈里沒有瞎的時候呢,兩個舅舅也不停地捉弄他,把燒紅的針放到他手里,把火燙的釘子放在他的座位上,想把他燙傷。格里戈里,命運真是太悲慘了!不光是他,那時候的所有雇工都是這樣。每當我讀到這些情節(jié),真感覺一陣憤怒在胸腔激蕩?。ňo握拳頭,全班掌聲)
三、讀故事,理情節(jié),深探究
(一)探究苦難的原因
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苦難”并非阿廖沙獨有,整個社會,男男女女,都是不幸的。那么,我們不禁要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們的不幸?
生(齊聲):社會的黑暗!
(屏顯:苦難的原因——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生活困苦;俄羅斯長期以來形成的庸俗無聊、空虛丑陋、金錢至上的小市民習氣;當時社會的腐敗。)
(二)探究小說的主題思想
師: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這本小說的主題思想是——
生:這本小說通過記敘阿廖沙在苦難中艱難成長的故事,反映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生活困苦,抨擊了俄羅斯長期以來形成的庸俗無聊、空虛丑陋、金錢至上的小市民習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敗。
(三)尋找黑暗中的“光明”
師:如果因為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讓我們看不到任何光明,那么,我想,這本小說會丟失作為經(jīng)典震撼人心的魅力。著名作家周國平有一句名言: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誰都受得了。下面我們來分析本節(jié)課第二個關鍵詞——“成長”,尋找黑暗中的“光明”。(屏顯:苦難并沒有壓垮阿廖沙,他慢慢成長起來了,成了一個_____人。)
生:天真活潑、心地善良、有正義感、有同情心、堅強、勇敢、能干、頑強自信……
師:嗯,思考一下哪些人給了他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生:(七嘴八舌)小茨岡、格里戈里、外祖母、“好事情”……
生:小茨岡經(jīng)常給“我”講故事,當“我”挨打的時候,他總來哄“我”開心,他的樂觀積極給了“我”莫大的鼓舞。
生:格里戈里引導“我”勇敢、堅強地面對生活。
生:“好事情”是阿廖沙的第一個有文化的朋友,他讓阿廖沙看到了俄羅斯勞苦大眾的美好心靈,學會了吃苦耐勞的品質,明白了什么是疾惡如仇,使他初步產生了對剝削階級的反抗意識。
師:為你點贊!
生:外祖母在父親死后對“我”和母親悉心照顧,她收養(yǎng)小茨岡,她為每個人祈禱,給“我”講憐憫窮人、歌頌正義的故事,教導“我”不要報復別人,打走欺負外鄉(xiāng)人的五個小市民,幫助乞討的格里戈里,在火災中搶出硫酸鹽,有序指揮救火等事情,對“我”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
師:是的,外祖母對阿廖沙影響最大。請大家一起來讀讀這段話(屏顯):“外祖母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jīng)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他聽。她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胸懷寬大、善于忍讓?!?/p>
生:(齊讀)
師:是啊,正是因為有了外祖母,有了格里戈里、“好事情”等這樣一群普通、真實、生活在社會底層卻仍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才促使阿廖沙最終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善良正直的人。他們,是黑暗中的那縷光明,是沖破地平線的那束晨曦,是小說感人至深的力量,是經(jīng)典得以永流傳的原因。所以這本小說的主題既帶有強烈的批判色彩,又兼有深沉的人文關懷。老師想把高爾基的一段話送給大家。大家齊讀——
(屏顯: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卓越的、健康的而且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地激發(fā)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希望。——高爾基)
師:在生命中,也許有100個造成我們心靈卑微的理由。但是,同樣的,我們也有100個說“不”的權利和機會。我們的年齡在變,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但愿我們始終不忘保持一顆高貴的心靈。最后,也給大家推薦一些好書:《康震評說蘇東坡》《在人間》《我的大學》《佐賀的超級阿嬤》。這節(jié)課到此結束,謝謝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