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春
摘? 要:由于歷史知識具有抽象性、客觀性特征,再加上跨越了一定幅度的時空,與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較大差距,這也增大了學習難度。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歷史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帶來豐富的、生動的、鮮活的學習素材,則能有效調動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打造全新的、高效的歷史課堂模式。本文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驗,從趣味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三方面分析初中歷史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價值,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期望更好地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效果,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多媒體技術;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質量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深入,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作出諸多嘗試,然而很多歷史教師仍然受限于傳統(tǒng)的應試觀念,課上教學明顯“講解知識多,指導方法少”、“理論灌輸多,實踐運用少”,教學過程缺乏新意,學生參與度不足,整體教學效率并不理想,而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與創(chuàng)新精神與新課標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為了從根本改善這一教學狀況,筆者認為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也是一種有益嘗試。多媒體技術融合音視頻、文字、圖片等多樣形式于一體,帶來了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學習素材,既能傳授知識,也能培養(yǎng)能力、調動情感,全面開發(fā)中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體現(xiàn)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歷史教學水平。那么多媒體技術的教育優(yōu)勢何在?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教學質量?以下將就此問題展開論述。
一、初中歷史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價值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增添趣味性
歷史知識本身具有復雜性、系統(tǒng)性的特征,有效學習歷史,必然要把握知識的關聯(lián)性。而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原本分割的歷史知識整合起來,并以文字、圖片、符號等多元要素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梳理歷史線索,串聯(lián)歷史知識,增添了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激活主動性
有效的歷史教學活動并不是單純地灌輸,更重要的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滲透人文素養(yǎng)。為了改變傳統(tǒng)被動接受的學習局面,在歷史課堂積極應用多媒體工具,讓抽象的歷史事件、歷史問題以及歷史情境“活”起來,學生置身其中,獲得更真實、更生動的學習體驗,調動理性思維,激活學習主動性,這也是強化教學質量的必要保障[1]。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創(chuàng)新性
以往的歷史教學活動多以教師占主導,學生缺乏探究欲望和獨立意識,抑制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而多媒體技術在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帶來了更豐富、更實用的學習資源,推動探索式、體驗式學習,借助多媒體課件明確學習的重點與難點,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知識,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究,以不同層面創(chuàng)新性地了解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形成獨特認知。
二、初中歷史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有效策略
(一)導入新課,融入學習狀態(tài)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端,也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設計趣味的導入方案,有利于激活求知的驅動力,當學生被精美的音視頻素材所吸引,主動投入學習環(huán)境,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例如,學習《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時,提前上網搜索與這部分典故有關的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開元盛世》、《大唐玄奘》等,再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木庉?、刪減,二次加工完成課件內容,課上學生觀看紀錄片了解“開元盛世”的始末,再對照分析教材中的歷史知識,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和討論欲望,快速進入有效學習的狀態(tài)。
(二)再現(xiàn)情境,喚醒探究欲望
歷史事件與學生現(xiàn)今的生活狀態(tài)相差甚遠,如果局限于語言描述,必然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礙。而應用多媒體技術再現(xiàn)歷史情境,則更易于學生接受歷史事件、理解歷史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學習《全民族抗戰(zhàn)的興起》時,課上播放電影《南京大屠殺》的精彩片段:“激烈的戰(zhàn)場上一陣陣槍聲響起,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英勇戰(zhàn)士”,此時鏡頭定格,畫面上一片血肉模糊,慘不忍睹。隨后,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歷史照片,在日本上等兵東史郎的《東史郎日記》中展示了諸多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史料,正是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之下,學生感到既震撼又氣憤,對日寇行為的憎恨之情油然而生,主動融入歷史情境,開展歷史探究,并且想學習中激活了愛國情懷。
(三)開發(fā)資源,拓寬知識視野
歷史學科的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僅靠教材的知識點還不足以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開發(fā)更多有意義的課程資源,拓展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去思考歷史問題,剖析歷史事件[2]。例如,學習《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時,根據(jù)電影《西安事變》中幾個有歷史意義的片段,如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兵諫,將蔣介石扣留;宋美齡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而斡旋調節(jié)等等。針對電影片段的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你認為蔣介石到底該不該殺?為什么?”、“當時解決西安事變問題,都有哪些政治主張?”“最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關鍵點是什么?”通過問題串聯(lián)知識點,讓學生從不同層面去認知西安事變,提升歷史分析能力。
總之,多媒體技術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價值。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遵循因材施教的發(fā)展理念,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更直觀、更貼切、更深入地感知歷史、理解歷史、剖析歷史,使得教學過程更生動、更活躍、更有效,真正提升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學成長。
參考文獻
[1] 唐育余.再談新形勢下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的適用原則[J].新課程導學,2020,(19):86-87.
[2] 夏頂雄.初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適應性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1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