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秀
意象圖式是認知語言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該理論基于語用學,從認知心理學本源入手,以信息處理與人工智能等為依托,通過思維圖式的方式,化繁為簡,提高教學實效,為高中英語教學開拓了廣闊的視野,對詞匯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的研究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提高學生詞匯識記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廣大英語教師的重視(楊曉平 2017)。意象圖式將詞匯的信息處理方式與詞匯的含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具體的圖式,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條理化、連貫化,為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意象圖式是從現(xiàn)實世界中的無數(shù)個事件和事物中高度提煉和概括出來的,具有抽象性。一般而言,意象圖式可和諸多語言領域相關聯(lián),從而和很多語言的表達相一致。根據(jù)雙解碼理論,即“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能夠得出:基于意象圖式理論形成的簡單、清晰、具體、明了的圖式,能夠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記憶與該意象相關聯(lián)的詞匯表達,其中,意象圖式在高中英語一詞多義教學方面效果尤為顯著。
如:over是典型的一詞多義詞,是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高頻詞。教師可依據(jù)意象圖式理論,在over原意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找出該詞中心意義與延伸意義之間的關系(陳曉湘、許銀 2009)。
首先,教師出示含有over的例句:
1.The lamp hangs over the table.
2.The balloon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
3.Spread the cloth over the table.
4.Tom lived over the hill.
從上述例句不難發(fā)現(xiàn)over一詞的多義性。
其次,以over的原型意義為起點,通過圖式對該詞進行分類探究,得出其意象圖式(圖1—圖4),即上下圖式、上—下圖式、覆蓋圖式、路徑圖式。教師根據(jù)意象圖式原理推導出的幾組圖式引導學生探究over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例句1中,圖式(見圖1)顯示的是靜態(tài)的位置關系,射體與路標垂直,但不接觸。例句2由圖(見下頁圖2)推導,射體在路標上方,雖不接觸,但兩者表現(xiàn)出的是動態(tài)關系,射體沿著與路標平行的方向運動,形成其路徑(PATH)。根據(jù)圖1和圖2可知,over的基本意思是“在或向某人某物的上方,但不接觸”。例句3與例句1、2比較,路標與射體間有了全部或部分接觸(見下頁圖3)。例句4,根據(jù)意象圖式(見下頁圖4)可知over有“障礙”的意思。
圖1
圖2
圖3
圖4
再次,教師引導學生得出over的意象圖式是來自空間范疇的。
在教學中,教師不斷挖掘詞匯的意象圖式,得出不同的引申義,使學生體會到英語詞匯的豐富性,增強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over是研究意象圖式的經(jīng)典引入方式,教師以清晰的意象圖式使學生明白意象圖式的作用和意義,增強學生對詞匯內(nèi)部聯(lián)系的理解,避免因單純、機械的講解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簡單的圖式介入幫助學生形成具體的視覺沖擊,帶來視覺印象,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實效,增強他們對詞匯的深入理解。
介詞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流暢、清晰地表達個人的意見和見解,需要靈活運用各種介詞。欲迅速了解他人講述的內(nèi)容,就必須對介詞的搭配做到熟稔于心(趙明璐2015)。但在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認為介詞容易混淆,難以識記,不易理解。意象圖式通過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建構(gòu)形象生動、簡潔明了的結(jié)構(gòu)圖示,從而提高英語介詞的教學有效性。
如:以介詞before為例,該詞是高中英語的高頻介詞之一。
首先,教師讓學生利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查出該詞作為介詞的基本意思,即:“早于(某人或某事物);在(某人或某事物)以前”。同時,引導學生根據(jù)意象圖式中的TR,LM和PATH要素進行分析,可得出該詞的中心意象圖式(見圖5),即前—后意象圖式(時間范疇上)。
圖5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原始意象圖式得出before的意象圖式變體,理解before的其他意思,一是從時間到空間的變化(見圖6),如:We knelt before the throne;二是該詞在靜態(tài)空間位置關系被打破(見圖7);三是在空間意義上繼續(xù)弱化(見下頁圖 8),如:He Was brought before the judges;四是從具體到抽象變化的意象圖式(見下頁圖9、10),如:B comes before C in the alphabet和 He puts his work before everything。
圖6
圖7
圖8
圖10
再次,教師根據(jù)before的六個意象圖式對其進行總結(jié)。即從空間到時間,從具體到抽象逐漸弱化,且隨弱化程度的增加,其引申意義不斷增強,但其基本意象圖式始終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也就是說,學習和識記該詞的基礎是其基本意義。
由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梳理介詞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一方面,要注意介詞在時空上的基本意義,基本意義對得出介詞的基本意象圖式有著重要作用,是得出其他意象變式的核心;另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各意象圖式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盡管在某些元素上發(fā)生變化,但其基本意象保持不變。教師可以從意象圖式入手幫助學生學習介詞,掌握介詞學習的規(guī)律性,可大幅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現(xiàn)行高中英語教材中,有些單詞的寫法和用法較復雜,學生識記起來難度較大?;诖?,教師可從單詞教學的規(guī)律入手,使用意象圖式的同化組織開展詞匯教學。所謂意象圖式的同化,就是客體通過主體認知結(jié)構(gòu)的加工改造后,被主體所認識和接受的過程(汪梅 2016)。這其中,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取決于主體具有怎樣的意象圖式。主體因適當?shù)拇碳ざl(fā)生一定的變化,變成其認知范圍內(nèi)所能夠接受的形式,則可運用同化的方式進行刺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主體是學生已具備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客體是新的學習內(nèi)容,此處指具有一定難度的詞匯。
如:在學習philosopher一詞時,教師先通過引導的方式建立學生腦海中的意象圖式,暗示學生“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是philosopher”,學生根據(jù)意象圖式的原理,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對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和分析,最后,確定這個詞匯的意思是“哲學家”。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新、舊知識的有效關聯(lián)把學生的意象圖式進行同化。學生在學習新的詞匯時,會自然地在已有的信息庫中搜索既有經(jīng)驗,且將既有經(jīng)驗與新任務進行鏈接,完成對新詞匯的學習,并使用意象圖式將新詞匯形象化、具體化,使詞匯內(nèi)部的關聯(lián)更緊密,同時將新、舊知識進行關聯(lián),大腦經(jīng)過二次分析,接收并理解新信息。意象圖式有效地將英語文本中難度較高、詞義較豐富,或?qū)⑹褂妙l率不高的詞匯具體化,幫助學生建構(gòu)可視意象圖,從而實現(xiàn)既快又好地識記詞匯的教學效果。
隨著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基于意象圖式理論的教學打破了詞匯教學的機械傳統(tǒng)、抽象枯燥的教學現(xiàn)狀。意象圖式有效地架構(gòu)了詞匯內(nèi)部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學生對詞匯內(nèi)涵的深入理解,積極、有效地幫助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使其以最便捷、最高效、最科學的方法攻克高中英語詞匯“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