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渝
摘? 要:眾所周知,汽車機械基礎是一門汽車奠基性的學科,更是學生開展其它汽車科目學習的關鍵性學科。教師應加強對此門學科的重視程度。本文注重從教學精簡性的角度,講授此部分內容,也注重構建師生的互動交流關系,為學生提供相對自主的學習空間,真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增強此門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汽車機械;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現(xiàn)階段的汽車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面臨很多的公式以及原理要學習,也面臨較多的實訓課程。教師是講授此門課程的總舵手,應深入了解此門課程的特點,并真正地掌握課程內容的精髓,開展“提綱挈領”式的教學,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一、“講、看、說”結合,提升學生原理掌握能力
教師認為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對相關知識的講解,更需要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并針對相關內容,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活動,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內容的精準指導,讓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可以將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開展具體的原理教學,比如運用多媒體或是實訓的形式,打破學生對知識文字理解的桎梏,真正讓學生更為形象地掌握相關的原理知識。
例如,在講授“滑閥機能”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課本中的符號化的閥體結構以及不同閥體的特點,與實物一一對應,對此部分內容進行論述,引導學生觀察兩者的聯(lián)系點,還讓學生充分表達觀察結果,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真正地在聽講、觀察以及表達的過程中,掌握此部分的知識原理。又如,在講授“螺旋傳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考慮到此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將學生帶入現(xiàn)場的實習車間,真正組織學生對螺旋千分尺進行拆解,并在學生拆解的過程中,適時地對相關內容進行講授。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觀察中拖板、大拖板的結構特點,讓學生從觀察著眼,思考其中的螺桿原地回轉的機械結構。在此課程的講授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對此部分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并在課上發(fā)表他們的學習成果,從而真正將講、觀、做、思結合,提升學生的原理知識掌握能力。
二、“思、論、引”結合,增強學生基礎知識認知深度
汽車機械基礎中的很多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甚至學生在解決很多問題時,會用到機械基礎知識。為此,中職教師在講授新概念或是機械的工作原理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想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常識知識理解機械知識,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深度。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地對他們的思維進行引導,讓他們更為科學地掌握此部分內容。
例如,在講授“變位齒輪傳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從以上三點進行具體論述。第一點,“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標準的齒輪傳動?這些傳動形式運用在哪些機械上?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思考變位齒輪與標準齒輪相比有何優(yōu)點和缺點。第二點,“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注重記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展現(xiàn)的共性和個性化的問題。第三點,“引”。通過對學生問題的記錄,并結合學生的思考邏輯,教師可以針對性地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精準性地引導,從而讓學生真正了解變?yōu)辇X輪的特點,即讓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掌握變?yōu)辇X輪可以優(yōu)化原有的傳統(tǒng)條件,提升齒輪自身的工作強度的特點。
三、“學、論、測”結合,提升學生機械基礎自學能力
本文中的“學、論、測”結合的特點是注重運用信息技術,達到上述的教學目的,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汽車機械基礎網站,將汽車機械基礎這部分內容發(fā)布到網上,并將教學的內容進行分門別類地整理,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交流模塊,讓學生分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教師也會根據學生的交流內容,進行啟發(fā)性地引導,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對原問題的討論,真正提升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內容,大體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后,會針對性出設相應的習題,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知識掌握基礎能力。教師通過運用“學”“論”“測”一條龍式的教學模式,既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局限性,為學生打造一塊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土壤,又能根據學生的討論狀況,進行適時地引導,真正“因時因地”教學,增強教學的精準性。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以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基礎,創(chuàng)設相應的習題,真正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
總而言之,在開展汽車機械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承擔起真正的教學責任,真正地將心放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既能將教學內容“由薄到厚”的擴充,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又要能夠“由厚到薄”的精簡,真正簡化教學流程,簡化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學習規(guī)律,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森.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決策探索(中).2017(11)
[2]丁行海.談《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方法[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