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民間產生并以各種形式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蘊含了各地區(qū),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特點及文化特征。然而,在現在這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得不面臨走向衰落的命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將以成都木偶戲為例,通過認識木偶戲、了解木偶戲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當今時代所面臨的困境來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使其保持完整性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木偶戲;保護;開發(fā)
引言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歷史的積淀而留存下來,但由于缺乏對其價值的科學認識,以及不恰當的開發(fā)利用,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重視,遭到毀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成都木偶戲便位居其中?!翱軕颉笔悄九紤虻膭e稱,它是一種由藝人來操作木偶,以木偶人物作為主角的故事呈現形式。成都木偶戲不是獨立發(fā)展的,它從四川木偶戲中脫離出來,受到四川年畫藝術手法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表演形式。成都木偶戲無論是在其產生、發(fā)展、低谷時期都獨具巴蜀韻味。在20世紀中后期,國外就已經展開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法國依靠民間團體的力量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立了1.8個組織團體,日、韓更是將非遺的傳承與義務教育相結合(鄭憩,張雪領,欒惠,2018)。國內雖已開始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保護,但仍存在保護政策不夠完善、保護措施不夠科學、保護手段過于單一等問題。如何保護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商業(yè)化、舞臺化。如何開發(fā)才能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與開發(fā)將更好的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一.對成都木偶戲的認識
(一)成都木偶戲的分類及表演方式
木偶戲作為戲曲的一種形式,表演時需要表演藝人,木偶,曲兒,舞等多方面的完美配合,表演藝人即是木偶人物的經脈,經藝人熟練的操作,將故事惟妙惟肖地呈現于觀眾眼前。富有文化意蘊的劇目,出色的表演,生動精巧的人偶造型等都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成都木偶分為大、中、小三種。大木偶身形高大,長約1.4米,重5公斤,與真人十分相像,其造型生動,四肢靈活,表情豐富(侯莉,2005.)。眼、眉、口、頭、手、腰,可靈活配合,表演時能做出穿衣解帶,叩頭,舞刀,吐火,噴燭等動作。演出時藝人腰系布袋,插入一根直杖作為支撐點,用雙手來控制大木偶完成精彩的表演。中型木偶體積較大型小,長約80公分。小木偶長40公分,嬌小玲瓏,一些細小人物的動作即通過它來表現,小型木偶操作起來較大木偶容易,因此深受兒童的喜愛。被單戲也是木偶戲中的一種表演形式,被單戲又叫“桶桶戲”“獨角黃”,只需幾支竹竿,一張桌子,一塊布或被單即可搭成一個戲臺,在街頭巷尾流動表演。木偶戲表演的劇目大多來自民間故事、川劇、神話傳說。木偶戲演唱形式、舞臺布置、服飾道具、人物造型、專用術語也都受到了川劇藝術的影響(侯莉,2005.)。在沒有電視劇,電影的時代,木偶戲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精彩演出,成為民眾、文人喜愛的戲劇藝術。
(二)成都木偶戲的歷史發(fā)展
四川木偶戲歷史悠久,在唐代就可以尋找到這一戲曲的蹤跡。唐代農業(yè)生產工具有了新進步,手工業(yè)種類繁多,經濟發(fā)達,文化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木偶戲在各地廣為流傳。清朝末年,各地的木偶戲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其中以榮華班、祥瑞班、字均班、瑞樂班等最為知名。抗日戰(zhàn)爭期間,舊中國衰敗,經濟發(fā)展舉步維艱,許多表演藝人被迫轉行,另尋出路,成都木偶戲衰落(雷濤,2018)。建國后,成都木偶戲得到重新發(fā)展,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之下組建了專業(yè)表演團隊,建立了專用的木偶戲劇院。表演藝術逐漸專業(yè)化,木偶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方式也有了改進。表演劇目就有《斷橋會》、《情探》《殺情》,其中《情探》更是受到了奧布拉茲卓天(蘇聯木偶藝術劇院院長)的稱贊(文謹,1994)。改革開放后,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成都木偶戲與全國其他木偶戲類型的交流也日益廣泛,在發(fā)展自身的同時也將木偶戲的影響推廣到國外。成都木偶戲曾出使到荷蘭、瑞典、日本等國,受到國外友人的一致好評與歡迎?!爸袊唤^”便是央視賦予它的最美的稱號。
二.成都木偶戲的現狀及瀕臨消失的原因分析
自古以來成都木偶戲都是蘊含本地區(qū)人文風情,民俗習慣的藝術載體。但如今木偶戲的生命力漸漸缺失,究其原因不僅與木偶戲演出市場的萎縮有關,還與人們對木偶戲的認識不足以及社會保護措施不完備有關。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木偶戲正處于發(fā)展的瓶頸時期。隊伍的不穩(wěn)定,老藝人的去世對木偶戲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而今年輕的一代對木偶戲沒興趣大多選擇外出工作,造成了表演及雕刻技藝失傳。又因其受到演出場所,演出的資金,人力等因素的限制,社會影響力漸漸變小。木偶后繼人才缺失與演出藝人的低待遇低收入有著很大的關系(劉霄,2018)。除此之外,由于人們的藝術欣賞、文化追求的改變,當代年輕人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逐漸弱化,對本民族文化了解很少,對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更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追求國外文化被年輕人看作是對時尚、浪漫的一種向往。例如在選擇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是過西方洋節(jié)時,年輕人往往更傾向于后者。雖說這是文化交流的一大體現,但也不應該忽略本民族文化而一味地崇尚外來文化。其次,對木偶戲的開發(fā)利用,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都被視作是保護木偶戲的一種可行措施,但在這一過程中卻很難平衡到開發(fā)與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相比較看到木偶戲的歷史文化價值,人們更多地注重其商業(yè)價值。因此不合理的開發(fā)和不正當的宣傳也就導致了成都木偶戲失去了它的原真性。再者制度保障不足,缺乏完備的規(guī)劃也使得木偶戲保護工作所需的資金得不到落實,表演及雕刻的繼承人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與重視。木偶藝術發(fā)展困難,沒有了昔日的輝煌。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遭遇的發(fā)展困境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
三.成都木偶戲的價值分析及保護措施探究
(一)成都木偶戲的價值
成都木偶戲經多年的積累,其操作功夫,造型藝術及雕刻工藝愈漸成熟,在表演的傳統(tǒng)劇目中,保存著大量民間習俗的內容如地方性的語言,詞匯等,承載了當地的民俗風情。此外,木偶戲還對我國的文化旅游的發(fā)展有著推動作用。國內動畫的創(chuàng)作也受到木偶戲獨特的表演形式的影響(任占濤,2017)。木偶戲產生、生存于民間,刻上了區(qū)域文化的烙印,是當地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的外化,在傳統(tǒng)戲劇的曲調,唱腔的研究中具有啟發(fā)意義,在讓國外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二)成都木偶戲的保護與開發(fā)
1.加強政府在木偶戲保護工作中的支持力度。日本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范國家,很注重財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作用。日本政府對那些在傳統(tǒng)藝術表演領域具有突出才能的人才給予了重要關注,如給一些著名匠人授予“人間國寶”的稱號,并每年進行一次免費技能培訓(鄭憩等,2018)。這正是我國在木偶戲保護工作中值得借鑒之處。木偶戲的雕刻以及人物造型都需根據表演劇目進行設計,需要擁有精湛技藝的人來制作,所以對于主動擔起傳承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政府可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以及經濟補貼。以此來解決表演藝人報酬低,內心表演動力不足的問題。除了在財政上給予支持,政府也應加強政策法規(guī)的研究,制定更為完善的法律,完善保護機制。加強對木偶戲本身的保護,對傳承人的保護,明確國人在木偶戲發(fā)展傳承中的義務。
2.借助當代新興媒體,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強對木偶戲的宣傳與保護?,F在是自媒體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抖音、快手、B站等各種網絡平臺為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了便利。抖音的內容也從當初的娛樂性變得商業(yè)性,各種在某一領域特別精通的人才通過網絡平臺分享自己的技能,在這個信息極其不對稱的時代,網絡平臺為我們打開了新領域,可以了解到許多新鮮事物。如舟山村三鼎甲工藝品藝術館就通過抖音平臺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出神入化的橄欖核雕,匠人以精湛的手藝將小小的橄欖核雕刻成一尊尊佛像,蜻蜓等藝術品。因此,通過抖音、廣播、電視等媒介來進行宣傳,將極大地增強木偶戲的影響力。而對于木偶戲的數字化保護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探究木偶戲雕刻技藝以及人物造型的發(fā)展變化,通過圖像整理和文字信息的收集來保存木偶戲的發(fā)展歷史。其次應由淺入深,注重對木偶戲背后所蘊含的藝術、文化的理解及傳播。運用圖片、影像、文字、音頻等加以重現還原,賦予其新的解釋,新的活力。木偶戲同優(yōu)美的詩詞歌賦一樣,除了感受其表面的詞、句、韻律的美,我們更應去體會它所呈現的意境之美,探究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為尋找新一代傳承人奠基。一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及接觸到的文化對其興趣選擇及思維方式有很大影響?,F在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越來越早地對孩子進行各式教育,如少兒編程,少兒英語,像舞蹈,音樂也是從小開始培養(yǎng),讓孩子在音樂的美的熏陶中成長,這也漸漸增強了孩子對音樂,對舞蹈特殊的審美。所以,對成都木偶戲未來的傳承也可以從小孩抓起。在關注到了兒童這一群體時,也應重視年輕一代在木偶戲傳承中的作用。可開啟校園傳承保護模式,如開設相關課程,定期舉辦表演劇目的征文活動,木偶造型設計的比賽活動,知識競賽,手工藝品展示活動等,通過這些方式了解木偶戲的突出特征,表演形式,傳統(tǒng)演出劇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木偶戲的保護中。
4.借助“明星效應”擴大成都木偶戲的影響力。當今社會,瘋狂追星的人數不勝數,對企業(yè)來說這便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將明星效應運用于產品上將迅速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如2020年1月10日,演員迪麗熱巴出席成都IFS的啟幕活動,為adidas neo代言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明星效應利弊同在,但恰當運用勢必在木偶戲的宣傳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如邀請明星參加木偶戲的巡演活動。號召明星以身作則,肩負起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利用明星的影響力、感召力,讓更多的人知曉、熱愛、保護木偶戲。
5.對木偶戲進行合理開發(fā)及利用。文化向來被看作旅游的靈魂,為此可將木偶人物開發(fā)成旅游中的特定商品。對于成都木偶戲,在開發(fā)利用的過程中不可以只看到其商業(yè)價值而使它失去原生態(tài)的東西?;谟慰偷母兄獌r值來進行開發(fā)是提高旅游地競爭力,增強木偶戲吸引力的有效方法。游客感知價值即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對消費的產品的價值感知,是基于感知利得與感知利失的理性評價(郭安禧,郭英之,李海軍等,2018)?,F在越來越多的游客都更為注重旅游的這一過程的深度體驗。所以僅僅是買一個做工精細的木偶小人兒對游客沒有太大的紀念意義。為了擴大木偶戲的影響力,我們可以用形式最為簡單的被單戲來進行宣傳。那樣木偶戲表演的場景就不僅僅是停留在影視劇中或是停留在人們的想象中,游客可以親眼看到木偶戲表演的魅力所在。還可以進行現場教學,教給游客們一些簡單易學的制作木偶人的方法,任其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現場利用自己制作的木偶人表演一段。這樣游客收獲的不僅僅是紀念物這么簡單,更多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表演形式的了解,以身心去感受文化的美。除了以木偶戲表演來吸引游客,還可以通過開展展會展覽的形式來加深游客文化體驗。當木偶戲既能激起游客的新穎感又能使游客獲得新知識時,木偶戲的旅游開發(fā)才算是成功,木偶戲的宣傳保護工作才能更好更快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 .中國文物修復通訊(第23期).: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yè)委員會,2004:5-9.
[2] 鄭憩,張雪領,欒惠.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產經,2018(02):66-69.
[3] 侯莉. 中國古代木偶戲史考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
[4] 雷濤. 淺談成都木偶戲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 戲劇之家,2018(6):46-46.
[5] 文謹.四川木偶戲古今談[J].四川戲劇,1994(01):60-62.
[6] 劉霄.“非遺”語境下地方戲曲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以孝義皮影、木偶、碗碗腔為例[J].晉中學院學報,2018,35(05):31-36.
[7] 任占濤. 動畫形式的民族化:中國動畫戲曲元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8] 郭安禧,郭英之,李海軍,孫雪飛,宋長海.旅游者感知價值對重游意向影響的實證研究——旅游者滿意和風險可能性的作用[J].旅游學刊,2018,33(01):63-73.
作者簡介:胡易(1999年9月)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大學本科,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指導老師:張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