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強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開展落實,社會各界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體育教育是學生體育健身訓練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主要途徑之一。在體育教育中,中長跑是能夠增強學生體質(zhì)以及培養(yǎng)學生意志力鍛煉。但是由于與中長跑相比,其他的運動例如足球、排球、籃球等運功的趣味性較強,使得學生在體育訓練中更愿意參加其他的訓練,參與中長跑的訓練積極性較弱,導致中長跑的教學不能得到有效的開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不利的影響。本文對如何提升中長跑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論述,希望為中長跑教學訓練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長跑;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中長跑體育鍛煉是能夠增強學生體質(zhì)以及培養(yǎng)學生意志力的一種有效的鍛煉方式。但由于中長跑運動是耗時大、訓練單一、乏味、運動量大的運動,使得學生在進行中超跑運動的體力訓練時抵觸心理較強,缺乏耐心完成訓練。雖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長跑的訓練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訓練模式,而且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中長跑的訓練模式也越來越專業(yè)化和科學化,但是由于學生自身觀念的問題使得中長跑的教學難以有效的開展。
一、降低中長跑學習的難度
教師要在學生中長跑訓練的前期對學生進行中長跑相關內(nèi)容的學習和了解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在中長跑教學開始之前對學生有一個預熱準備的工作,這是由于大部分的學生從未接觸過強度較為高的體育鍛煉,如果在其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直接進行訓練,會使其產(chǎn)生不適的感覺,教師訓練前的預熱工作時為學生進行心理建設,通過講解為學生提供心理準備的時間。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完訓練內(nèi)容之后應為學生展示相應的訓練動作。教師的直接示范相較于教師講解完之后的提問互動,更能使學生感同身受,使學生更加了解中長跑運動的相關技巧和動作。教師示范結束后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以便其能夠消化相關的技巧動作,對其進行自學和練習,這個過程對于學生而言較為痛苦,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講解,以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完成此階段的訓練。對于學生在訓練過程存在的問題教師要第一時間進行答疑,比如學生關于耐力和技巧上的問題。在學生和教師相互之間互動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以此通過學導式的教學方式降低學習的難度。
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導式學習有著諸多優(yōu)勢,能夠使得中長跑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增加,讓學生學習的更加容易。例如對學生進行800米的跑步教學時,教師在進行完前期的教學工作后,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我練習時間,學生在長跑訓練的初期階段肯定會遇到體力、呼吸以及步伐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和幫助,例如對于學生缺少耐力的問題,教師應及時的提供方法幫助他們提升耐力[1]。教師應在課堂上對學生有疑惑的問題及時解決,從而降低其學習的難度。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在先天上存在著差異,這使得學生在進行中長跑的訓練中的感受不同,對于一些耐力強身體素質(zhì)過硬的學生,可能會覺得訓練輕松,難度不大。而對于一些先天身體素質(zhì)較弱的學生而言可能同等強度的訓練會覺得較為吃力,學習的難度大。如果教師在中長跑訓練中,對學生采用的教學方法一致,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身體素質(zhì)較弱同學的自信心有所打擊,使得其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參與訓練的積極性,對教學的效果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中長跑訓練的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分層式的教學方式,在中長跑的訓練開始之前,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有所了解,可以通過體能測試的方式,將身體素質(zhì)較為接近的學生分為一組,對不同的分組采用不同的訓練強度。對于每組同學出現(xiàn)的不同問題予以有針對性的解答,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快速的掌握學習內(nèi)容,而且還能夠提高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減少教學盲點出現(xiàn)的可能。比如教師在實際的授課中可以將學生分為4組,以1000米為準的訓練,對于體能弱的第一層學生要對其進行訓練強度較小的訓練,如400米內(nèi)的訓練,而第二、三層體能較強的進行400到800的訓練,對于體能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行1000米的訓練[2]。為學生提供適應自身素質(zhì)的鍛煉,并使其逐漸適應鍛煉的強度,之后在慢慢增加學生的訓練強度,提升學生中長跑訓練的效果。
增加教學的方式,相較于其他運動的訓練,中長跑訓練屬于一個較為枯燥的項目。由于訓練的單一性和乏味性,使得大部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夠,這就需要教師從中長跑訓練教學的形式入手,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再學生進行中長跑訓練的過程中,播放學生們喜歡的音樂,采用此教學方式的目的在與能夠轉(zhuǎn)移中長跑訓練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不用一直擔心自己在訓練過程中是否會出現(xiàn)不適的問題,同時為學生的中長跑訓練提供一個良好的鍛煉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以一個輕松的心態(tài)學習完成鍛煉。教師還可以通過將中長跑的訓練過程中設置單節(jié)終點,比如每百米配一個標志性的物品,以其為單節(jié)的終點,這一教學方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將心理上的長距離化為短距離,以降低學生對長距離訓練的抵觸心理,降低其難度預估值[3]。同時教師還應階段性的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肯定,這對學生出現(xiàn)精神不振時有提神的作用。
三、注重學生訓練后的恢復
在中長跑訓練中,通常會有負載運動。而在負載運動后有必要對學生的身體進行恢復,只有學生在訓練后的生理以及心理上完全消除訓練所帶來的影響,才能使中長跑訓練在學生身上發(fā)揮積極作用,使得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采用不同方法提升訓練的恢復效率,要在學生中長跑訓練中對訓練的理論和訓練的方法與訓練實際教學進行相互的滲透和融合,采用科學有效的恢復和訓練方法,這也需要教師在平時對自己理論培訓系統(tǒng)不斷的完善,以保證其中長跑訓練的培訓體系能夠與時俱進,有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中長跑的訓練中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競爭效果從而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這樣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揠苗助長的不良后果,要注重中長跑訓練的合理性,對于負載訓練應根據(jù)學生個體的差異進行負載量的調(diào)整,在訓練中使負載量達到最科學的強度。
四、建立靈活的評價體系
中長跑作為評判學生體育成績的參考之一,其評價分值的高低與學生運動的信心和運動的熱情直接掛鉤,因此在教師對學生中長跑教學的過程中,應采用靈活的評價體系。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學生訓練成果的評價時,不能直接以學生最終的成績判斷,要以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全程表現(xiàn)評判,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認真訓練就會有所收獲,自己的努力都被老師所看到與認可,從而使學生在訓練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降低運動的心理壓力,增加訓練的興趣,能夠以更加從容的態(tài)度參與到中長跑訓練中去。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長跑運動在體育教育中的作用極為重要,但是當前的中長跑運動教學中存在著由于學生的興趣不足而導致的教學質(zhì)量不佳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在進行中長跑的訓練中,不能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zhì)與自身堅強的意志,使教學失去了意義。因此對中長跑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是當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在中長跑訓練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同時,鍛煉其意志,為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起到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 鮑樹洋.對大學生中長跑有效教學方法的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5):72+74.
[2] 朱愛冬.中長跑有效教學策略探討[J].成才之路,2018(06):67.
[3] 徐亮.初中體育中長跑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田徑,2016(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