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大量房地產開發(fā)建設均是在原有的關停搬遷工業(yè)企業(yè)場地進行的再開發(fā),對其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非常必要。對此,筆者,闡述了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意義,并對其調查與風險評估要點作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
根據《土壤污染防治法》,對于原用于建設用地的土壤,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變更前必須按照規(guī)定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等工作[1]。
對于建設用地而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既是識別土壤污染風險的起點,也是防治工作的起點,通過實地調查和風險評估,有利于了解土壤的污染狀況,為后續(xù)土壤的再利用提供重要依據。
1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意義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是指基于系統(tǒng)調查法判斷場地使用是否被污染,并確定其污染范圍和程度的過程。之所以開展此項工作,是因為建設用地的最終使用者是人,如果場地土壤污染嚴重且未經調查處理,日積月累則會威脅人體健康,影響周圍環(huán)境,因此出于對保障人體健康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考慮,調查土壤污染狀況十分必要。再者,通過初步調查,如果結果表明建設用地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滿足《土壤環(huán)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36600-2018)中相應用地的限值要求,則無須進行后續(xù)的詳細調查,反之則要進一步詳細調查并對其風險進行評估,進而為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復、再利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更為土地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等相關部門提供重要的參考。由此可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不容忽視。
2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要點
2.1 .遵循調查原則
一般情況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選擇專業(yè)的第三方服務機構,滿足備案要求,必要時需進行評審,還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是針對性,即結合建設用地特征,對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特性、濃度以及空間分布等進行調查,以此為環(huán)境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然后是規(guī)范性,要求整個調查過程符合系統(tǒng)化和程序化要求,以此保證其客觀性和科學性;最后是可操作性,基于對調查時間、方法、經費、專業(yè)技術等相關因素的綜合分析,保證調查工作切實可行[2]。
2.2 .熟悉基本情況
經現場踏勘、走訪調查結合資料收集等多種形式掌握場地的基本信息:場地所有人、歷史變化時間的詳細情況及其內部實際情況和周邊環(huán)境特點;場地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氣候氣象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場地與相鄰場地的利用變遷信息,包括使用歷史是否追溯至農田或未利用狀態(tài)下的時間節(jié)點,如果存在工業(yè)企業(yè)還要收集其平面布置圖、內部建筑設施、生產情況等資料;未來用地規(guī)劃與計劃用途;以及周邊環(huán)境敏感目標的特點與分布等。
2.3 .重視污染區(qū)域
如果在場地基本信息收集過程中確定其涉及工業(yè)生產,則要加強對污染區(qū)及其污染物的了解與分析。具體而言,需要明確:①場地污染歷史信息,即在生產過程中原企業(yè)產生廢水、廢氣、固廢的實際情況;②以往的污染泄露事故,即在生產期間原企業(yè)是否出現過大小型安全生產事故,如果存在應就其污染泄漏的位置、時間等基本信息加以完整明確的表述,并調查其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③生產工藝與化學品的放置、存儲,即明確原企業(yè)的生產特點、原輔料構成、工藝流程,以及歷史生產期間是否存在過化學品的堆放和存儲,并進一步明確其堆放與存儲位置和方式;④地下管線與設施,確認場地的地下構筑物、管線、儲罐等是否涉及有毒有害物質,若涉及需就其物質、位置等信息加以明確;⑤排污與處理情況,確認是否涉及危廢的堆放和填埋,掌握其具體地點和處理方式,同時明確以往和當下廢水、廢氣等的排污位置和處置情況[3]。此外在調查過程中確認是否有殘余廢棄物的存在,若處理完畢是否留有明顯的異味和污染痕跡等。
2.4 .規(guī)范布點取樣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檢測一般以土壤和地下水為主要對象,但在布點取樣時需在符合國家和地方規(guī)定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布點位置、數量、方法、深度等內容,配以衛(wèi)星定位技術獲得最佳的取樣點位。要求土壤與地下水現場采樣分別遵循現行的《土壤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和《地下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并注意保存影像資料。
為保證水樣具有代表性,要求制備監(jiān)測井后抽水洗井,測量地下水標高、水位等數據,且采樣鉆孔資料需包括場地地層結構與分布情況。完成樣品采集后應及時置于低溫保溫箱送至實驗室,按照標準確定檢測因子、方法以及檢出限等有關數據。無論何種樣品,其采集、運輸、試驗均應嚴格按照相應的質控與質保要求采取措施,以免污染樣品。
經對土壤、地下水檢測數據的分析,判斷建設用地是否存在土壤/地下水超標或污染情況,并就其污染來源、類型、分布等情況加以說明,并通過加密調查明確污染深度和范圍。
3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的風險評估要點
3.1 .危害的有效識別
結合建設用地調查資料及土地規(guī)劃用途,確定關注污染物類型及空間分布等情況,在此基礎上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將土壤/地下水的超標物質作為關注污染物,并考慮未來場地的用地性質確定敏感受體類型。
3.2 .暴露與毒性評估
建設用地的不同性質和用途所引發(fā)的污染影響是不一樣的,對成人和兒童的致癌和非致癌效應也有所差異。通常土壤污染有六種暴露途徑,即表層土壤的經口攝入與皮膚接觸,表層土壤顆粒物的吸入,帶有表層土壤氣態(tài)污染物室外空氣的吸入,帶有下層土壤氣態(tài)污染物的室外與室內空氣的吸入。地下水污染則有三種暴露途徑,即地下水的井口吸入,帶有地下水氣態(tài)污染物的室外與室內空氣的吸入。為更好的進行暴露評估,需綜合考慮暴露途徑、暴露場景以及場地風險評估受體和范圍構建不同的概念模型,但應立足實際,合理設置場地與土壤、建筑物、暴露途徑、暴露人群等相關參數[4]。而在判定場地關注污染物的毒性效應以及致癌程度時需要參考世衛(wèi)組織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并通過對關注污染物致癌與非致癌效應確定具體的毒性參數。
3.3 .重視風險表征的計算
所謂的風險表征既包括計算單一污染物的致癌風險與非致癌風險,也包括所有關注污染物及其不確定分析等內容。對此需要結合采樣點樣品所得到的關注污染物的檢測數據對致癌與非致癌風險進行計算完成風險表征,并在確定的用地場景下,分析判斷土壤/地下水關注污染物的總致癌和總非致癌風險是否分別高于相應的可接受水平。
3.4 .合理設置風險控制值
基于風險表征計算,若確定在規(guī)劃用地場景下的場地土壤/地下水中的關注污染物風險確實超過可接受水平時,需要對其中單一污染物的致癌風險控制值加以計算,并對不同暴露情景下的控制值進行對比分析,優(yōu)先選擇其中最為保守的風險控制值,如果該值在篩選值之下,可設定篩選值為風險控制值。隨后根據這一目標值,借助ArcGis 等應用軟件計算土壤/地下水中關注污染物的風險控制范圍、深度、面積等數據,以期為建設用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狀況的修復和治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4 結語
總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風險評估不僅必要而且重要,因此為獲得真實可靠的檢測數據,我們應嚴格遵守相關規(guī)定,規(guī)范過程操作,全面了解場地信息,合理計算相關參數,進而對其土壤污染風險作出科學的評估,為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支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起實施);
[2]孫寧.管好治好建設用地土壤污染[N]. 中國環(huán)境報,2020-01-07(003) .
[3]《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 25.1-2019).
[4]劉閨臣. 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需把握哪些方面?[N]. 中國環(huán)境報,2019-09-20(006).
作者簡介:鄭倩(1986.6-),女,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大連海事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碩士,工程師,現在大連慧科環(huán)保工程有限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