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玉花
【摘要】數學課堂應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多為學生提供條件和機會,廣泛開展實踐活動,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世界,尋找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關鍵詞】數學課堂 ? 應用意識 ?全面發(fā)展
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現(xiàn)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在現(xiàn)實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們要嘗試從數學的角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探索出真正的價值。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粗淺的認識。
一、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世界,尋找數學的應用價值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也客觀存在著很多有價值的數學現(xiàn)象。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忽略了讓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用數學的眼光思考問題,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很難體驗數學的價值。所以,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親身經歷探究過程,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尋找數學的應用價值。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案例】《有余數的除法》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分鉛筆的活動,并填表。
師:10支鉛筆,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
生:可以分給5個同學。
師:如果每人分3支,應該怎么分?每人分4支、5支、6支,結果又會怎么樣呢?
生1:每人分3支,可以分給3人,還剩1支。
師:誰能寫出除法算式?
生2:10÷3。
師:還剩1支,怎樣表示呢?
(板書)10÷3=3(人)……1(支)
師:每人分4支、6支也有剩余,你們能寫出除法算式嗎?
生3:10÷4=2(人)……2(支)
生4:10÷6=1(人)……4(支)
【思考】通過分鉛筆的小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平均分的時候有時會有剩余,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用6個小圓點表示,再寫上余數,進而歸納建立了“余數”的表象。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隱藏著數學知識,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理解生活中分東西這一活動現(xiàn)象,用數學的方法處理身邊問題的應用意識,并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體現(xiàn)教改的新理念。
2.走進學生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案例】《年、月、日》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自己手中的年歷卡(2005年的年歷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后,同桌交流。
生1: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這7個月都是31天。
生2:4月、6月、9月、11月,這4個月都是30天。
生3:還剩一個2月,是28天。
師:一年有12個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習慣上稱“2月平”。
學生填寫教科書第17頁的表格。
師:同學們,你們能計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數嗎?
生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生2:31×7+30×4+28=365(天)。
師: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
生1:3月8日是婦女節(jié),6月1日是兒童節(jié)。
生2: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5月1日是勞動節(jié),10月1日是國慶節(jié)。
生3:7月1日是黨的生日,8月1日是建軍節(jié)。
……
【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走進生活。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接觸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本身對年、月、日這一類知識有一定的積累。教師引導學生先借助年歷卡去自主探索,不拘泥于教材所呈現(xiàn)的素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更多的與“年、月、日”有關的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所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在現(xiàn)實的情境中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體驗和學習數學知識。由此教師應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用數學的眼光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會發(fā)現(xiàn)、會質疑、會描述,在現(xiàn)實的數學課堂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從學生的活動思考問題,探究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生所學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應注重自己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發(fā)掘生活中的知識。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活動機會,注重實踐活動的參與,可以組織學生調查研究,現(xiàn)場考察,撰寫調查報告,做課題研究等。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起他們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因此我們的教材開辟了一個新的學習領域“實踐與綜合應用”,這塊知識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能力,并能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1.開展實踐活動,小組合作,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案例】《統(tǒng)計與可能性》
師:出示“學校為舞蹈隊購買服裝”的情景,身高130cm~139cm的學生穿S碼、身高140cm~149cm的學生穿M碼,身高150cm~159cm的學生穿L碼。你有什么辦法知道每種服裝分別要買多少套嗎?
師:根據問題,應該怎樣整理數據?在小組里討論。
生1:先用畫“正”字法整理舞蹈隊隊員身高的分布狀況。
生2:再按舞蹈隊隊員身高情況繪制成統(tǒng)計表。
師:繪制成的統(tǒng)計表有什么優(yōu)點?
生1:能清楚地看到130cm~139cm的學生有9人,140cm~149cm的學生有22人,150cm~159cm的學生也有9人。
生2:穿S碼與穿L碼的學生一樣多。
生3:穿M碼的學生比穿S碼的學生多13人。
……
【思考】依據學校為舞蹈隊購買多少套服裝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數據的收集、分類、整理的統(tǒng)計過程,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整理,真正體會到使用統(tǒng)計表的好處。在以往的課堂中,沒有情境的創(chuàng)設,直接提供給學生一些數據按照指定的方法進行分類整理。這樣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開拓,學生體會不到分類整理信息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上述教學,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自我實踐、自我體驗,能逐步培養(yǎng)自己探究生活中數學的能力。
2.讓學生在實踐中,廣泛交流,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案例】《折線統(tǒng)計圖》
教師出示書本例題圖片,分析統(tǒng)計表。
師:你能從這張統(tǒng)計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交流討論,并匯報。
生1:早上7:00到晚上7:00,每2小時觀察一次,共7次。
生2:7:00時的氣溫是15℃,8:00時的氣溫是18℃……
生3: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相差11℃。
師生合作將這些數據繪制成一張統(tǒng)計圖。
師:從這張圖上你能看出哪段時間氣溫上升(下降)得最快,又能從哪段時間看出氣溫上升(下降)得最慢嗎?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加以指導。
【思考】統(tǒng)計教學不僅僅是統(tǒng)計知識的傳遞,統(tǒng)計方法的掌握,統(tǒng)計觀念的形成,統(tǒng)計意識的生發(fā)是統(tǒng)計教學更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更深地理解圖意,更明確地理解在統(tǒng)計圖中能反映的情況在折線統(tǒng)計圖上都能一一反映。另外折線統(tǒng)計圖能更好地反映數據增減的變化情況。總之,在此教學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統(tǒng)計的過程,積極參與統(tǒng)計活動,進一步感受到如何使用統(tǒng)計的方法,體會統(tǒng)計的意義和價值,并形成關注生活、關心周圍社會的良好意識。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多參與實踐活動。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現(xiàn)實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時空,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力,有效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提倡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創(chuàng)設適宜的條件,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數學的趣味性,探究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