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珍
【摘要】留守兒童,在農村小學校普遍存在,近年還有增多趨勢。由于種種原因,多數(shù)留守兒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厭學情緒。這一特殊群體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扭轉留守兒童厭學情緒,這一項艱巨任務,自然地、首當其沖地落在學校、老師身上。因此,教師要有高度的認識,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探索有效的應對方法,轉厭學為愛學。
【關鍵詞】留守兒童;厭學;教育;轉變
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許多農村青壯勞動力都到城里打工,留下孩子在老家由老人或親戚看管,于是出現(xiàn)了一批農村留守兒童。農村小學教師都深有體會,許多留守兒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厭學情緒。農村留守兒童厭學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一個社會問題,教育部門、廣大教師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厭學原因分析
留守兒童厭學原因是多種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環(huán)境,都是影響兒童學習的因素。
1.缺少父母關愛。幸福童年,是天下兒童的期盼。父母外出打工,長期在外,一年難得幾次見面,甚至電話聯(lián)系也很少。學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看到鄰家的孩子有父母照顧,高高興興地上學,開開心心地回家,很是羨慕。留守兒童雖然有老人或親威的看護照顧,這種愛護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所以,留守兒童往往有一種失落感。
2.學習情況監(jiān)管不到位。許多留守兒童由老人看管,老人因為視力、聽覺都很差,指望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檢查、督促、輔導的確有心無力。一次家訪中,有位老人甚至連自己的孫子讀幾年級也不知道。有些親威關系青壯年監(jiān)護人由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勞累,忙于生計,疲于奔命,對被監(jiān)護人的學習督促往往也是輕描淡寫,只不過是在形式上虛晃一槍而已,何況本身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此一類的非父母監(jiān)護人,普遍是把“不挨餓、不生病”作為首要監(jiān)護任務。
3.現(xiàn)實物質生活有差異。有父母在身邊呵護的兒童,不時會有一點零用錢花,有零食吃。而留守兒童,就沒有那么“到胃”了。再有,目前社會進入了電子信息技術時代,許多家庭都使用電腦、手機、網(wǎng)絡,甚至電子支付。有些學生懂得使用QQ、微信、抖音等等。這些現(xiàn)代產品,對于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吹絼e人弄手機、玩游戲,自己內心就會涌起自卑心理,隱隱作痛。
4.結交“江湖義氣”朋友。古語有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睘榱司徑?、填補內心的孤獨、空虛,留守兒童很容易會結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萬一留守學生結交了一些有不良習慣的“狐朋狗友”,危害是非常大的。他會變得無心向學,整天往外跑,甚至外宿不歸。那些“朋友”不會帶來什么正面影響,而是將他們引上歧路,一步一步地走向“懸崖”,最終墮落。
二、如何轉化厭學為愛學
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都喜歡進城務工,留守兒童在不斷增加。如果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得不到控制、轉變,任其擴散蔓延,感染到其他學生,后果不堪設想,全班的教學質量就會懸崖式下降,教師的努力就會功虧一簣。如何轉變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是老師們近年來的熱門話題。
1.“教師、學生、家長”形成三角形溝通方式。留守兒童在家庭中的生活、學習得不到溫暖的照顧,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會造成學習動力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對學生不要急于批評、責罵,要冷靜分析原因,對癥采取措施。首先對其家庭情況要有深入的了解,再與學生進行正面的、近距離的交談,引導學生明白,父母出外打工為了什么,你要怎樣報答父母等等。同時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要家長多給學生打電話,關心學生的生活,督促學生的學習。有一次,一名留守兒童沒完成作業(yè),筆者帶他到辦公室進行了一番語重心長的教育后,免提撥通了家長的電話,向家長說明了情況后,把手機給學生,讓他們父子通話。父子之間幾句問答后,父親在那頭哽不成聲,兒子在這邊也嚎啕大哭,在場的幾位老師為之動容。經過這次“電話教育”,這名學生的學習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組建學習小組,讓留守兒童體驗存在感。許多留守兒童厭學往往是學習成績低下,性格異常,周圍的同學都看不起,不跟他說話,不跟他玩,甚至譏諷、欺負他,導致他孤獨自閉。教育教學中,教師可將全班學生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無論學習、勞動、游戲、競賽等什么集體活動都要一起參加,人人動手、動口、動腦。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競爭意識。留守兒童也會感到集體的溫暖,覺得同學、老師都沒有嫌棄自己,也就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3.結對幫助與督促。在班里物色一名學習優(yōu)良的,樂意助人的,有責任心的學生對一名留守兒童進行對口幫助。發(fā)現(xiàn)其沒有完成作業(yè),要督促其完成作業(yè);如有不會做的,給予指點,就這樣前拉后推地也要將他推過去。當然,這是權宜之計。要想轉變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取得滿意的效果,師生的毅力、耐力、方法要受長時間的考驗。同時,私下(不要公開)物色一名在留守兒童附近居住的學生留意其行為,暗中觀察其動向,如有什么可疑情況,就向老師報告。
4.給學生傳達父母聲音。父母不在身邊,學生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如果想聽到父母的聲音,許多時候也是一種奢望?,F(xiàn)實中,父母跟子女通電話的“遙控教育”機會不多。即使有通電話,教育效果還是有疑問。因此,老師不但要將學生的情況通報給其父母,同時也要將父母的聲音轉達給學生。出于鼓勵教育的目的,老師不妨“額外”編一些符合常理的“故事”給學生聽。例如,“這次你的段測比上次提高了十多分,你爸媽知道了很高興啊?!碑斎?,這樣編故事不能太夸張,適而可止,達到教育目的即可,即使日后學生知道了原委,也會明白是老師的一片苦心。
5.開展與留守兒童相關的文化活動。在班級開展一些與留守兒童相關的作文競賽,例如,“寫給在遠方爸媽的一封信”“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父母外出打工了,我在家怎么辦”等題目。當留守兒童讀到同學們的作文時,心靈會深受警醒教育。這時,要求每個留守兒童指認一篇最喜歡的同學作文,抄錄下來。學校也可開展相關的演講、故事會、文藝等活動,營造關注留守兒童的氣氛,引起全體師生乃至社會的關注。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原因是復雜的、多樣的、多變的。要扭轉學生厭學局面,需要老師們入微的觀察、詳細的了解、冷靜的分析、沉著的應對。這里所說的幾種方法,對于個別厭學兒童可能是無效的,需要另辟他徑,探究更科學有效的方法。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新的情況也不斷地影響到留守兒童。因此,教育教學方法也應不斷地更新以適應新的需要。轉變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是老師們迫切的、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孫志飛.德育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探析[J].理論觀察,2009(1).
[2]劉秀英.農村“留守學生”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婦聯(lián),2004(10).
[3]李曉進.關于農村教育的思考[J].農村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