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文瑜
摘要:在特殊教育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具有特殊情況的小學生,為了能夠讓他們更好地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多多引入生活的要素,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教學,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培智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途徑。
關鍵詞:小學培智語文教學;生活化教學;應用情況;分析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指將教學活動放置在實際的生活中,讓學生能夠以更熟悉的方式對語文知識進行掌握,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特殊學校的學生來說,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更貼近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使小學培智語文教學能夠實現更好地開展。
一、引導記錄筆記,展示生活點滴
特殊學校中的學生有很多是在聽力上、智力上有障礙的孩子,他們與其他學生不同,無法順利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是他們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心世界,渴望向外部傳遞自己的聲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筆記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生活中的小小碎片,展示自己內心豐富的世界,從而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提升自己、發(fā)展能力的舞臺。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我了解到學生都有著表達的欲望,因此,我讓每名學生準備了筆記本,作為自己的“隨筆”,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進行記錄?!半S筆”的內容不用規(guī)定明確的字數,也不用按照一定的體裁,只要能夠達到記錄生活點滴的效果即可。很多學生都開始通過記筆記的方式來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有的學生在“隨筆”中寫道:“從我懂事以來,我就知道我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因此深深地自卑。來到學校之后,我發(fā)現老師對我們都非常關心,也從來沒有特殊對待我們,依然耐心地教給我們知識,讓我們感到非常安心?,F在,語文是我最喜歡的學科之一,我也非常喜歡寫作,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名作家,通過筆來傳達我的心聲?!?/p>
二、走入生活情境,直接感受語文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少,并且他們的感知能力比較有限,當接觸到一些知識的時候,他們往往無法順利對知識進行吸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理解,使得教學效率受到影響。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能夠以直觀的方式對語文教材中描述的內容進行認識,從而能夠加強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交通標志》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理解交通標志的使用場景,我為學生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示了交通標志的應用場景。視頻中的小學生走在路上,看到前面的紅燈亮了,明白這是“停止”的意思,自覺停下了腳步,等出現“綠燈”的時候再同行。當小學生看到前面的黃色牌子上畫著一個感嘆號的時候,就明白前面會有危險,因此在路上非常小心,注意觀察環(huán)境,注意保護自己的安全。走在路上的時候,小學生看到了施工的標志,明確了前方道路在施工,因此繞開施工路段,選擇了其他通暢的道路。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生對于交通標志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知曉了不同交通標志的含義,并認識到當遇到不同交通標志的時候自己應該做出什么樣的行為,實現了對學習內容的透徹了解。
三、鼓勵動手實踐,感受語文世界
在對學生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由于學生的聽力、語言、智力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教師不能夠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是應該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不僅能夠用眼睛看到繽紛的語文世界,還應該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對語文世界中的內容進行感知,從而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發(fā)展,對世界有一個更加新穎、深刻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認識家禽》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對家禽進行認識,我為學生展示了家禽的照片,并為學生發(fā)放了橡皮泥,讓學生從圖片中對家禽的特征進行掌握,并且用橡皮泥捏出自己理解中的家禽。有的學生使用黃色的橡皮泥,捏出了可愛的小黃鴨,并為小黃鴨配上了紅色的嘴巴;有的學生非常喜歡天鵝,因此他用白色的橡皮泥捏出了天鵝,非常傳神;有的學生對于大公雞非常熟悉,因此他根據自己的印象,捏出了大公雞的樣子,尤其對公雞的雞冠進行了強調,使大公雞的特征非常突出。通過動手操作的方法,學生對于家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并且能夠在欣賞自己作品的過程中,進一步對家禽的特征進行掌握,從而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對世界進行了認識和探索。
總之,在特殊教育中,小學生活化語文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可以將小學語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體現出來。如果將生活化因素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內容。為了能夠讓特殊學校中的學生接受到更好的語文教育,實現自身語文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將生活化教學進行推廣,讓學生能夠實現語文和生活的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得寅.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52-53.
[2]潘嬌嬌. 培智學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