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杰 曾蘊湘 多鵬
摘要 目的:探討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作用。方法: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診治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比較2組治療前后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心率(HR)、夜間最低血氧飽和度(LSaO2)、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結果:治療后的DBP、SBP、HR、LSaO2、AHI以及KPS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P<0.05)。結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采用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能夠改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從而提升治療效果。
關鍵詞 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血壓;心率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on sleep apnea syndrome.Methods: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sleep apnea syndrom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and compared 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heart rate(HR),minimum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at night(LSaO2),sleep apnea hypopnea index(AHI).Results:The DBP,SBP,HR,LSaO2,AHI and KPS scores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P<0.05.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sleep apnea syndrome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of the patients,thereby enhancing the treatment effect.
Keywords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Sleep apnea syndrome;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中圖分類號:R36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8.074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在臨床中屬于一種常見的危險性疾病,且此病具有一定的潛在性,此病一般可分為3種病型,即中樞型、阻塞型以及混合型[1]。為了研究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在此病中發(fā)揮的治療作用,本次研究選取我院診治的50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當做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診治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5.94±5.58)歲;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28例,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12例,混合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10例。并發(fā)癥方面,合并高血壓患者18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2例,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6例,無并發(fā)癥患者14例。
1.2 研究方法 本組患者均采用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具體方法包括以下內容:1)使用便攜式睡眠呼吸記錄器對患者胸部及腹部的呼吸運動進行記錄,同時使用鼻腔壓力套管對患者的呼吸氣流進行記錄,使用指脈搏血氧儀對患者的動脈氧飽和度進行記錄,通過Epworth嗜睡量表(ESS)對患者的日間嗜睡情況進行評估。當患者氣流強度和幅度降低在50%以上(含50%),且伴有血氧飽和度降低在4%以上(含4%)的情況下,則可判定為患者存在低通氣。2)呼吸機治療方面,針對此病并發(fā)癥,如本次研究對象中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均按照其原治療方案繼續(xù)對癥治療,但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出來使用呼吸機治療之外,不使用與并發(fā)癥無關的藥物治療,例如,催眠藥物、鎮(zhèn)靜藥物等。給予患者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呼吸機壓力設置應該以患者睡眠監(jiān)測的指標作為依據來進行人工滴定,一般在6~16 cm H2O。
1.3 觀察指標 此次研究選擇的觀察指標為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心率(HR)、夜間最低血氧飽和度(LSaO2)、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以及生命質量評分。各指標的標準如下:1)DBP與SBP:成人正常的DBP值應該在60~90 mm Hg(1 mmHg=0.133 kPa);成人正常的SBP值應該在90~130 mm Hg。2)HR:成人在驚喜狀態(tài)下的標準心率范圍應該為60~100次/min。3)LSaO2的正常值應該高于90%。4)AHI:AHI即在每小時的低通氣次數和睡眠呼吸次數。依據AHI可將患者進行程度劃分,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AHI應該在5~20次/h(含5次/h,但不含20次/h)之間;中度AHI應該20~40次/h(含20次/h,但不含40次/h)之間:重度AHI應該在40次/h以上(含40次/h)[2-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本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及心率比較 本組患者治療后的DBP、SBP、HR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本組患者治療前后LSaO2及AHI的比較 本組患者治療后的LSaO2及AHI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在臨床中屬于一種非常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疾病,多發(fā)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經相關研究人員表明,此病的發(fā)生與患者出現的并發(fā)癥有密切關系,例如,高血壓、冠心病以及肥胖癥等[4]。目前,很多患有此疾病的患者均在夜間出現死亡,尤其是猝死,很多醫(yī)務人員通常將此類患者的死因歸咎于患者出現的心臟驟停,但對患者為何出現心臟驟停的原因卻尚未明確,但可確定的是導致夜間猝死的元兇之一便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F階段,人們已越來越重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與心腦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并且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證實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并且也有研究顯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可能引發(fā)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等心血管疾病[5]。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屬于睡眠破碎以及特殊缺氧所致的疾病,這種疾病能夠在人的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產生應激反應,因楊代謝受到一定的影響,并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以及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人的機體之中出現內環(huán)環(huán)境紊亂,從而導致功能障礙以及細胞損傷發(fā)生。
對于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治療,一般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其中保守治療包括藥物保守治療和器械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所產生的治療效果尚未得到肯定,而采取單純的耳鼻喉科切除術也常常會失敗,導致患者的生命質量和存活率不能夠得到明顯改善,而當前所采用的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已經成為此病的常規(guī)、標準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已經得到顯現。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的主要特點是對口咽部位的氣道壓力進行增加,從而能夠是咽部氣道跨壁壓力梯度得以維持,并且這種治療方法能夠促使口咽部位壓力達到一定水平,使得患者無論是在吸氣時還是在呼吸時均能夠保證一定的壓力水平,從而促使上呼吸道壓力趨于平衡狀態(tài),以免出現口咽部氣道發(fā)生關閉,進而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采用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能夠改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從而提升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傳文,于法明,姜東亮,等.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6,43(9):68-69.
[2]李培英.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9,6(17):51,53.
[3]祁雨,才·孟更圖亞,張慧敏,等.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6,44(2):144-149.
[4]王奇民,姜明,童磊,等.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與口腔矯治器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牙合)關系變化[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7,45(5):23-27.
[5]虞慧.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合并高血壓的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