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潔
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學生擁有不容置疑且無可替代的主體學習地位,不僅如此,他們的進步或發(fā)展還是考量教學質效標準的最根本因素。眾所周知,“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一流傳甚遠的信條式舶來語,意在強調學生群體中的“個體差異”現(xiàn)象和“個性發(fā)展”戰(zhàn)略。
時至今日,在全面強調素質教育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如何堅持以“核心素養(yǎng)觀”為指向和引領,不斷地弘揚學生自由個性、完善學生精神人格、塑造學生人文特質呢?這是一項有利于教學相長的藝術性實踐課題。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立足“多元閱讀解讀”這個角度,試對此作出一些簡要性闡述。
一、以“民主開放”為由,建構多元解讀
人所共知,對于多元解讀活動來說,它講的是“心境與氛圍”,要的是“閱讀與思考”,求的是“個性與共享”。我們不難想象,在傳統(tǒng)意識和應試教學模式下,普遍存在“師道尊嚴、霸教弱學、強勢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由此而長期存在“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說學生聽”的單向傳導現(xiàn)象,這不僅造成了教學雙方的嚴重“不對稱”現(xiàn)象,還人為地拉大師生相互之間的“心理距離”。
在如此氛圍以及如此心境下,“多元解讀”怎么會有發(fā)展空間呢?以《木蘭詩》內容教學為例。在課堂講讀日趨高潮之際,有學生突然提出如下質疑:“不是說古代女子必須纏足的嗎?她們的‘三寸金蓮就連正常情況下走起路來都顯得比較困難,那么花木蘭又怎么能夠代父從軍,又如何能夠上陣殺敵的呢?”這種提問雖然有點出乎意外,細想之下卻也是正常不過的。作為教育者,應當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態(tài)度,坦然地面對這種現(xiàn)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教師不知道“纏足”是從宋代開始,而“木蘭從軍”這一歷史故事卻發(fā)生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前后相距長達數(shù)百年之久,他在滿堂矚目、一片期待下有些惱羞成怒,最終以“你不用多想”這一句呵斥而澆滅了可能燃起“多元解讀”的星星之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教師要勇于打破“師者神話”的自我設限,本著“教學相長”的陽光心態(tài),善于創(chuàng)設民主開放、良好互動的教學氛圍,為多元解讀鋪設起師生互動的良好平臺。
二、以“有效切入”為由,開展多元解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就是個例子?!蓖贫鴱V之,無論教材中的“例子”語篇還是課外讀物的文藝作品,孕育其中的“看點”現(xiàn)象往往絕不是單獨一處的。面對同一篇文本,不同閱讀者即使是同意閱讀者,他們自然會尋找各自的“觀察點”和“著力點”。既然如此,語文閱讀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的呢?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的“運用與處理”,既可直接影響學科活動的進程和狀態(tài),又能切實體現(xiàn)教學活動的結果和效益。即教師只要善于抓住有效“切入點”,充分發(fā)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正引領作用,組織并引導學生積極良好地走入文本、激情賞析,就一定能夠在活化思維中攫取“多元解讀”的教學目標。以“人物形象”解讀為例,人物形象在文藝作品中具有“立體化”特質。
有鑒于此,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切不可“戴上傳統(tǒng)眼鏡看人”,而是要通過“還原人物背景”與“照進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并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解讀。如此而為,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讓個性閱讀之“花”逐步地迎風綻放開來。以契訶夫筆下的《變色龍》小說為例。文中的奧楚蔑洛夫警官這一個悲情式人物,最初毫不猶豫地介入“狗咬人”事件并且很有一番豪言壯語,他難道就沒有“我本善良”的公道之心?從頭到尾有的只是“虛假直言”嗎?后來又如此地“多變與善變”,他內心是否會有難以表白的苦情隱衷呢?在實際教學中如此“切入”,既可激發(fā)閱讀期待,抓住人物形象溯本求源,又能在“見仁見智”中活化多元閱讀思維。
三、以“多元有界”為由,保障多元解讀
人們之所以強調“存在就是價值”,就是因為任何事物現(xiàn)象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屬性。然而“個性化”不等于絕對意義上的“自由化”。語文閱讀教學亦同此理。許許多多的文藝作品中盡管孕有“空白現(xiàn)象”和“不確定性”,卻始終存在某種特定意義上的“界限”,總會有一個“作品視界”的范圍。善于在“規(guī)定范圍”內進行“規(guī)范”閱讀,這就是“多元有界”現(xiàn)象。
那么,究竟如何在“多元有界”下進行多元閱讀呢?正如上文所說,既要尊重文本進行真誠對話,又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多元閱讀才會顯得不僅“靠譜”而且“實在”。以魯迅的《社戲》為例。某教師在教學觀摩課堂活動中,以“歸程偷豆”片段要求學生細細品讀、認真體悟。許多同學對“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這話很感興趣,他們認為既形象到位又很有畫面感。執(zhí)教者對此不置可否,而是接著追問“為什么”。有些學生說這話寫出了玩伴的“童趣和野性”,有些學生說它通過“任憑、圍、撮”等詞語寫出了孩子們的“饑餓感”……師者在解釋“撮”義基礎上進一步啟發(fā)道:“你們平時在感覺饑餓時會用自己的手指頭來‘捏拿食物嗎?”同學們恍然而悟,原來這是“燙”而不是“餓”!由此慨嘆作者的精辟遣詞之妙。
四、以“激勵評價”為由,放大多元解讀
學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鋪路工程。它不僅需要應有的“責任與智慧”,更加講求一定的“情感與藝術”。什么是教學藝術?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本驼Z文教學尤其是多元閱讀來說,時刻需要來自“教學藝術”上的豐富涵養(yǎng)和有效滋潤,而且這種藝術集中地體現(xiàn)在“教學評價”活動環(huán)節(jié)。
首先,由于心智發(fā)育、學習能力和態(tài)度品質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群體中始終存在無可規(guī)避的“個體差異”現(xiàn)象,“用一根繩子量人”既不符合客觀又有失公允。
其次,無論從“共時”層面還是“歷時”角度上來看,學生對于來自外來因素(尤其是老師和同學)的“激勵、喚醒和鼓舞”始終具有一種難以擺脫的依賴性。
再次,如果缺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現(xiàn)象,“多元閱讀”又如何能夠滋生和發(fā)展呢?正因為如此,在語文多元閱讀活動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賞識”為主的激勵性評價機制,善于把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把共性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把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把個體評價與團體評價相結合,把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放大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應。
綜上所述,“多元解讀”不僅是語文閱讀活動中的應有之義,而且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實質性需要,更是培養(yǎng)他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和優(yōu)質平臺。我們相信,而且有理由堅信,只要善于堅持語文學科的“多元閱讀”活動,才能把學生引向樂學的良性發(fā)展道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學(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