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蘭縣壯族銅鼓山歌文化的音樂調查

    2020-10-20 06:23:10羅柳青
    大觀 2020年6期
    關鍵詞:文化符號銅鼓山歌

    羅柳青

    摘 要:銅鼓和山歌都是廣西的重要文化符號。八桂大地上很多少數民族在舉辦各類儀式慶典時仍然保留敲銅鼓、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的傳統(tǒng)習俗,銅鼓以特有的方式繼續(xù)參與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觀念,成為這些地區(qū)重要的文化符號。文章通過對東蘭縣壯族銅鼓山歌文化習俗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了解東蘭縣壯族銅鼓山歌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現狀,進一步深入挖掘和發(fā)展其中的音樂性和人文風俗在當下傳承方式上的合理性,對保護和傳承銅鼓山歌文化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銅鼓;山歌;文化符號

    注: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2019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東蘭縣壯族銅鼓山歌文化的音樂調查”(2019XJ22)研究成果。

    東蘭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北部,是以壯族為主要人口的地區(qū),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其中,銅鼓山歌文化在當地有著悠久歷史,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銅鼓在當地,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具有極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藝術感染力。壯族村寨里,現如今仍保留著在重要的日子中擊打銅鼓助興的習俗,銅鼓與節(jié)慶活動、民族歌舞是息息相關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東蘭縣的壯族人民為了適應自然環(huán)境而發(fā)揮出了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

    一、東蘭縣壯族銅鼓音樂調查

    (一)銅鼓的用途

    東蘭銅鼓主要使用于歌圩、集會、祭祀等一些場合中,逢重大的節(jié)慶日都要敲打銅鼓助興。每到春節(jié)前后,各個村寨都把自家的銅鼓抬出來,與隔壁村寨隔著山河對擂,鼓聲接連不斷,能持續(xù)上三天三夜。打鼓活動充滿了歡樂。山間地頭上擠滿了圍觀的群眾,大家一起看比賽,評論鼓的聲音和鼓的音質,比較打鼓的技術,場面好不熱鬧。比鼓有規(guī)定,先停鼓就算認輸,輸方就要贈送贏方酒肉香火,認對方為師,祭其鼓為鼓王,因此打鼓對擂的雙方誰都不甘示弱,場面極其熱烈。

    仔細觀察鼓身的圖案,發(fā)現有各種千奇百怪的圖案造型,其中青蛙的造型居多。在紅水河流域一帶的東蘭縣的壯族聚居村落,每年正月都要舉行隆重的“螞拐節(jié)”祭祀活動,祭祀內容主要是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傳說,螞拐(青蛙)是雷婆的女兒,是掌管雨水的神,能使人間風調雨順。東蘭縣一帶的壯族人民主要以水稻種植為生,水稻離不開水,螞拐(青蛙)的叫聲又與天氣有關,所以青蛙是當地人心中的吉祥物,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螞拐節(jié)”的活動當中有敲擊銅鼓的環(huán)節(jié),因銅鼓聲似雷神的打雷聲,打雷是下雨的先兆,所以擊鼓是與神靈溝通。因此,人們認為敲打銅鼓能使風調雨順,壯族人對之非常虔誠。

    (二)壯族銅鼓的演奏形式

    東蘭縣一帶有四面銅鼓組合的演奏形式。一般是在比較開闊的場地上,把四面銅鼓掛在木架上呈一排狀,鼓面朝同一方向,對應的每一面鼓的后面站一人。每人的左手持金屬的撥片,均勻有規(guī)律地敲擊鼓的腰身,鼓的聲音清脆統(tǒng)一;右手則持棒槌,依次敲擊鼓心位置,形成了有不同規(guī)律的鼓點響聲。其中,敲單與敲花是最常見的鼓點。最基本的鼓點是敲單,四面銅鼓一級一級相隔半拍輪番有規(guī)律地敲擊鼓心,由四面銅鼓共同發(fā)出“隆東空咚”“鐺叮咚東”的聲音。它使用的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為了渲染情緒使用同一音型無限反復或者是為了引入敲花;另一種是作為和敲花之間的間隔而只擊打一次。敲花指的是由四面銅鼓相隔半拍輪番敲擊的次序,變成兩面銅鼓相隔一拍輪番敲擊。從四面銅鼓合奏的節(jié)奏中,人們可以看出東蘭縣壯族人民非常獨特的原生性節(jié)奏思維。

    二、東蘭縣壯族山歌文化調查

    (一)壯族山歌文化的基本概況

    在東蘭縣,人們仍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坦率地唱起山歌,千百年以來,山歌在這個地方傳唱不衰。山歌在東蘭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歌詠文化,一直到現在東蘭縣的山歌文化仍然保存得很完好,壯族三月三歌圩節(jié)每年都如期舉行。東蘭壯族人民非常熱愛唱山歌,山歌就是他們血液里流淌的一部分,是他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就算是在平常的日子里,革命烈士陵園、拔群廣場這些地方每天一到下午兩三點以后,便有三五成群的山歌愛好者們聚集在一起唱山歌。這些人中絕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也有些少許的青年人。周圍陸陸續(xù)續(xù)會聚來一些聽山歌的人,歌聲從下午一直持續(xù)到了晚上。這也是一種工作之余的解壓方式。

    (二)東蘭縣壯族山歌的結構

    東蘭縣壯族山歌的內容非常豐富,壯族人民生活幾乎都可以在山歌中有生動細膩的表現,它主要分為長排歌和勒腳歌。長排歌這一山歌曲調在東蘭縣的切學、隘洞一帶壯族地區(qū)流傳的范圍較廣并深受人們的喜愛。長排歌的形式主要有七言、五言和長短句,每首的句數多少不等,不受行數限制,意完歌即止。在逢年過節(jié)、每逢喜事、男女戀情時,會有以山歌恭賀、以山歌會友、以山歌傳情的習俗。而勒腳歌曲調的結構則是回環(huán)反復,迂回婉轉的,在東蘭縣的蘭木、三石一帶比較流行,勒腳歌也是東蘭縣壯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山歌類型。勒腳歌的形式多樣,有五言八行、五言十二行、七言八行、七言十二行等,而且山歌的風格是有所不同的。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改變,而山歌如春風般一直在東蘭人民的血脈里交織著,訴說著東蘭這片土地的過去和將來。

    (三)東蘭縣山歌文化的生長環(huán)境

    東蘭縣每年都會有固定且場面十分盛大的節(jié)慶歌圩會。特別是壯族三月三歌圩節(jié),在這個壯族盛大的節(jié)日里,東蘭縣各鄉(xiāng)鎮(zhèn)的群眾紛紛聚集到縣城,在拔群廣場上組成歌隊對山歌來慶祝節(jié)日,能對上三天三夜都不停歇。除了固定節(jié)日歌圩外,農村喜事場合也仍然離不開對山歌的環(huán)節(jié)。東蘭縣有名的壯族歌王韋榮生說,自古以來山歌在東蘭農村節(jié)慶喜事的場合中是必不可少的,直到現在仍十分盛行。在農村,只要家里辦喜事就會請歌手來家里唱山歌,一唱就是一整天。出嫁時有出嫁歌,迎親時有迎親歌,敬酒環(huán)節(jié)還有敬酒歌,這些環(huán)節(jié)深受親朋好友的喜愛。

    三、壯族銅鼓山歌文化的發(fā)揚和傳承

    (一)銅鼓文化傳承方式的多元化

    至今,銅鼓文化已經成為東蘭縣重要的文化之一,銅鼓更是成為廣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銅鼓文化也讓更多人認識了東蘭,甚至走出了國門。為了擴大銅鼓文化的影響力,河池市連續(xù)舉辦了18屆銅鼓山歌文化藝術節(jié),策劃出版了與銅鼓相關的圖書資料,修建了銅鼓群雕和全國最大的銅鼓歌臺。廣西民族博物館主體建筑的外形還設計成一大兩小三面銅鼓,將傳統(tǒng)銅鼓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現代文明完美結合,有效促進了銅鼓文化的傳播。這些都大大提升了銅鼓文化的影響力,擴大了銅鼓文化知名度。

    (二)東蘭縣壯族山歌文化的新型傳承模式

    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也使得壯族山歌文化的傳播發(fā)展有了新的形式,在這些新型傳承方式的推廣下,東蘭縣壯族山歌文化體現出了強大的適應性和生命力。隨著網絡傳播這種新型的傳承模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相隔千里,大家也能夠通過手機在網絡上進行對歌,還能在網絡上認識一些興趣相投的歌友,甚至可以通過網絡相約舉辦各種歌友會。這種新型的網絡傳播傳承方式具有傳統(tǒng)傳承方式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自由歌唱。網絡山歌文化的傳唱者沒有限制,無論你是屬于哪一種人群,只要你熱愛山歌就可以加入這個圈子。因為參與的人群越廣泛,山歌傳播的范圍也就越廣。通過網絡傳播的形式,能夠不斷發(fā)現一些年輕的人才,可對其慢慢培養(yǎng),使得東蘭縣壯族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四、結語

    本次項目通過對東蘭縣壯族地區(qū)銅鼓山歌文化的傳承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到了東蘭縣壯族銅鼓山歌文化的發(fā)展變化。銅鼓在民俗活動中有著特定的擊打演奏形式,有當地獨特的表演形式,東蘭壯族山歌在保留著自己的演唱風格與習俗的同時,順應時代的潮流和文化變遷的規(guī)律。東蘭民眾應積極主動地傳播發(fā)揚自己的民族文化,用山歌盡情地抒發(fā)情感上的訴求,使山歌在當下有合理的傳承方式。在當下都市文化帶來強烈沖擊下,民族文化慢慢淡出年輕一代人的視野,但是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東蘭縣志編纂委員會.東蘭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2]李林原.論東蘭民歌良性傳承的文化生境[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5.

    [3]陸斐.靖西壯族歌詠文化的傳承及其當代嬗變[D].廣西師范大學,2005.

    [4]蘇沙寧.壯族銅鼓及其音樂藝術的歷史與現狀思考[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6(2):17-24.

    [5]鐘春云.傳承銅鼓奏新樂[J].當代廣西,2015(13):36.

    [6]邢磊.壯族銅鼓音樂研究:以東蘭銅鼓音樂為例[J].歌海,2010(5):33-35.

    [7]藍英參.魅力東蘭千年銅鼓文化[J].當代廣西,2011(12):51-53.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校音樂學院

    猜你喜歡
    文化符號銅鼓山歌
    山歌還要妹起頭
    山歌
    黃河之聲(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三百山山歌
    心聲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苗山歌
    民族音樂(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該焊接復原?
    大眾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快樂的小銅鼓
    黃河之聲(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文化學視野下象形武術的“動態(tài)”文化符號
    武術研究(2016年11期)2016-12-16 13:32:33
    涂鴉藝術在服飾設計中的運用
    《冰雪奇緣》:重塑經典與動畫的文化本性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25:46
    巴蜀地域文化視角下的餐飲空間設計研究
    阿瓦提县| 南华县| 梁河县| 开封市| 汉沽区| 定襄县| 和顺县| 凤台县| 阿城市| 临江市| 饶河县| 安义县| 顺昌县| 甘南县| 呈贡县| 桂林市| 仙游县| 舟山市| 常熟市| 台前县| 康乐县| 顺昌县| 静宁县| 大新县| 英德市| 特克斯县| 兴安盟| 探索| 宜州市| 禄劝| 临泉县| 临泽县| 兴义市| 将乐县| 贺州市| 沙河市| 潜江市| 洛阳市| 天长市| 东明县|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