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榮
【摘? 要】在科學技術水平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經成為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關鍵。人工智能的應用對于交通、生活、科技發(fā)展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社會現代化發(fā)展的重點,并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論文主要就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進行分析,重點研究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的具體應用措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ecome the key to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ransportation,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measur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應用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P18;TP393.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9-0172-02
1 引言
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下,計算機網絡已經覆蓋了不同領域的不同方面。移動網絡技術的完善也給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計算機技術將會覆蓋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人工智能的產生就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推動計算機網絡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促進各個行業(yè)的經濟建設與發(fā)展。為此,人工智能只有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得到應用和普及,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發(fā)展,保障社會生產力。
2 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性
2.1 分工與合作能力
良好的分工合作與團隊協作是現代化企業(yè)發(fā)展的關鍵。人工智能的網絡管理模式將分工與合作的理念運用到了實質,其加強了上層決策者對中層領導者的監(jiān)督作用,并從中層和下層之間形成了良好的法人協作模式,有效實現思維意識的分布,并做好上中下不同層次之間的分工合作,提升網絡管理效率的同時,對于現代化建設與發(fā)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效果。
2.2 資源的消耗較小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從另一個方面來分析就是不會增加社會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其自身成本費用較小,無論是對于環(huán)境建設還是從資金成本支出的角度來看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在處理各類大容量的網絡數據時,人工智能所消耗的時間比傳統形式更短,這就意味著其實際的工作能力更高,有效減少工作人員工作量的同時,也最大化提升了網絡運行速率。
2.3 學習與推理能力
為了提高網絡管理效果,需要優(yōu)化網絡資源,加大對網絡資源的控制能力,明確網絡運行過程中的具體情況,以便能夠實現對整體網絡資源的了解,明確系統在實際運行中的狀態(tài)。另外,由于網絡系統具有較強的瞬變性特點,需要合理把握網絡運行狀態(tài),確保所掌握信息的真實性和確切性,強化信息使用效果。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能夠通過模糊邏輯方式對不確定的信息進行網絡管理,提高對不可執(zhí)行網絡信息的控制能力,充分展現出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處理能力。
從深層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得到了應用和普及,有效推動了社會發(fā)展與我國行業(yè)領域的現代化建設,對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計算機網絡技術中應用人工智能的有效措施
3.1 網絡安全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主要應用就是促進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安全性,從智能化的角度增設防火墻以及病毒入侵檢測系統。人工智能防火墻在保障原有防火墻基本防護功能的基礎上,其工作能力以及對入侵行為的處理效率遠遠高于傳統模式的防火墻,實施勘察計算機系統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類安全風險。與此同時,人工智能防火墻應用了智能識別技術,能夠對系統運行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信息進行及時處理,實時發(fā)現存在安全風險的行為并做出相應處理措施,對于危險數據及時啟動防御手段。這樣就真正地體現出人工智能對復雜病毒以及危險行為的防御和處理效果。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入侵行為的檢測是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的核心,良好的檢測手段和檢測行為將會對系統安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入侵檢測保障了系統內部數據資源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并在數據信息搜集的過程中及時反映出計算機的安全狀態(tài)。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能夠有效規(guī)避各類垃圾軟件的侵擾。對用戶的郵件信息進行檢測,分類并進行標記,當用戶收到垃圾郵件后及時提醒用戶當前系統存在危險,并保障用戶及早發(fā)現并對此類垃圾郵件及時處理,確保計算機系統的整體安全。
3.2 計算機網絡管理與系統評價中的應用
在計算機網絡管理與系統評價中也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應用。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前提下,計算機用戶能夠對計算機系統實現全面管理。對于計算機網絡管理與系統評價機制而言,在網絡環(huán)境和不穩(wěn)定因素的影響下,其管理能力和最終評價標準也存在難度。而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背景下,專家決策方式的應用能夠幫助技術人員進行經驗匯總和整理,實時解決計算機用戶在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系統評價。在計算機運行后,通過綜合評價的方式來了解計算機的軟硬件運行狀況,并結合人工智能提升其網絡管理和網絡運行質量,這為計算機用戶的網絡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3 人工智能Agent
人工智能背景下Agent技術就是一種代理技術手段,其主要以軟件形式運行,通過Agent之間的數據庫和知識庫來進行實時通訊,完成對應內容的解釋。其基本的工作內涵就是在Agent自有數據、知識庫的基礎上對新知識內容進行處理,重點研究其中涉及的數據和信息,保障后續(xù)工作的順利開展。從一般角度分析來看,Agent知識庫更多的是滿足用戶自定義需求,通過用戶的設定進行信息自動檢索,并將檢索到的信息內容傳輸到規(guī)定區(qū)域,滿足服務內容的人性化和智能化建設。例如,在用戶利用計算機查詢信息時,人工智能的Agent技術可以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再將有效信息傳遞給用戶,節(jié)省用戶查找的時間。此外,日常生活中對人工智能的Agent技術應用也十分廣泛,如收發(fā)郵件、安排會議與日程、網上購物等,都能讓人們享受到優(yōu)質的服務。另外,這項技術具備自主性和學習性,能夠自動完成計算機對用戶任務的分配,使計算機網絡技術朝著有序方向發(fā)展。
3.4 數據融合技術
對于信息的深化了解,對于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組合,可以獲得更新與更多的信息,可以更準確把握對資源的利用與分配。這項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管理使傳感器發(fā)揮相同的作用,從而提高傳感器系統的效率,擴大入侵檢測的檢測范圍,使之各種入侵的病毒以及病毒變種都可以被檢測出來,加強了對有害信息的屏蔽和檢測功能,提高了網絡安全管理的質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興的科學技術形式,人工智能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越加普及,對于社會生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工智能從本質角度上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產物,其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促進了不同行業(yè)的融合與發(fā)展。為此,人工智能需要與計算機技術緊密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但是從實際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將會在各行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經濟建設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相法.探究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的運用[J].科學大眾,2018(03):34-35.
【2】孫曉霞.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探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6(03):99.
【3】李世鋒.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23):259.
【4】嚴森.人工智能及其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8(11):138-139+142.
【5】趙飛.人工智能及其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運用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03):195-196.
【6】胡傳迅.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探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