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山
【摘?要】目的:探究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于我院呼吸內科的100例初步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按照隨機圖表法分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行低劑量多層螺旋CT動態(tài)掃描,觀察組行常規(guī)劑量多層螺旋 CT掃描。以肺功能檢查作為金標準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檢測,分析比較兩種檢查手段在診斷 COPD 中的應用價值。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二者在圖像質量、特異性、靈敏度方面均無明顯差別(P>0.05)。但觀察組有效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且二者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進行常規(guī)劑量多層螺旋CT掃描的對照組相比,進行低劑量多層螺旋CT掃描能夠在滿足臨床診斷需求的情況下顯著降低輻射劑量。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
【中圖分類號】R5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0283-01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其是以不完全可逆性進行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目前,慢阻肺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有相關研究表明,該疾病發(fā)病與肺組織對香煙煙霧或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物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1]。疾病臨床多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氣短或氣促,活動后加重、休息后緩解。目前臨床上常用影像學檢查結合肺功能檢查作為診斷COPD以及判斷其嚴重程度、病情進展、療效與預后的主要客觀指標。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比分析應用低劑量多層螺旋CT(multi-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動態(tài)掃描與常規(guī)劑量多層螺旋 CT掃描分析比較兩種檢查手段在診斷 COPD 中的應用價值,詳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呼吸內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處于符合研究標準的COPD患者共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在56~74歲,均值(65.50±3.70)歲;病程4~6年,均值(4.90±0.40)年。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在51~69歲,均值(62.20±5.40)歲;病程4~8年,均值(5.40±0.30)年。本次選用的研究對象組間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臨床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選擇符合我國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2]的患者;(2)應用支氣管舒張劑后肺功能檢查顯示FEV1/FVC<70%;(3)年齡50~80歲,病程>4年;(4)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及過程并自愿參與研究者。
排除標準:(1)排除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類似診斷患者;(2)排除不能耐受肺功能檢查者;(3)排除有胸部手術史患者;(4)排除合并心、腦、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5)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腫瘤的患者。
1.3方法
對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進行肺功能檢查,并以此作為確診手段,再分別對對照組、觀察組分別進行低劑量、常規(guī)劑量多層螺旋CT掃描。掃描前指導患者練習深吸氣末、深呼氣末屏氣,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掃描過程中以編號代替患者姓名等信息,以保護患者隱私。
1.3.1觀察組
進行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管電壓 120 kV ,管電流 80 mA,轉速為 3r/s,螺距1.4,掃描時間6~12 s,采集層厚為 0.5 mm/1.0 mm,以層厚0.5 mm重建。
1.3.2對照組
進行多層螺旋CT常規(guī)劑量掃描,管電壓120 kV ,管電流200 mA,轉速為 3r/s,螺距1.4,掃描時間6~12 s,采集層厚為 0.5 mm/1.0 mm,以層厚0.5 mm重建。
1.4圖像評估[3]
CT掃描結果綜合評定為優(yōu)、良、差三個等級,其中,圖像上不出現(xiàn)偽影或斑點,肺部細微結構成像清楚者評定為優(yōu);圖像上出現(xiàn)輕微偽影或斑點,但不影響圖像的判讀,肺部細微結構成像較清楚者評定為良;圖像上出現(xiàn)較多偽影或斑點,影響圖像的判讀,肺部細微結構成像不清者評定為差。對于上述評定產生分歧時,可由兩位副主任以上級別醫(yī)師協(xié)商后達成一致意見。
1.5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對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 P <0.05時認為對實驗結果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T圖像質量對比
觀察組(低劑量)與對照組(常規(guī)劑量)的CT圖像優(yōu)良率分別為81.8%和84.0%,經計算,二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即>0.05)。詳見表1
2.2診斷結果
兩組CT掃描結果以及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二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即>0.05),詳見表2。
2.3輻射劑量
通過對比,觀察組有效輻射劑量為(1.34±0.21)mSv,對照組有效輻射劑量為(3.28±0.12)mSv,觀察組有效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且二者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t=56.71,P<0.05)。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好發(fā)于中老年人,以呼吸困難、氣短或氣促為主要表現(xiàn)的慢性進行性肺疾病。臨床上對于COPD患者的診斷過程中常選用多層螺旋 CT,可以針對患者支氣管壁增厚可以進行有效觀察,具有較高的診斷靈敏度及特異度[4]。本次研究旨在通過比較常規(guī)劑量與低劑量多層螺旋 CT對于COPD的診斷結果與輻射劑量,探究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中的價值。
研究選取自本院呼吸內科就診的100名符合COPD診斷標準的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擾,以肺功能檢查作為診斷COPD的金標準,進行對照實驗。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低劑量)與對照組(常規(guī)劑量)CT圖像的優(yōu)良率、靈敏度、特異度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而觀察組有效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且二者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t=56.71,P<0.05)。有研究顯示,多層螺旋CT(multi-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優(yōu)勢在于在原有的CT成像基礎上,有效降低輻射劑量,一方面能夠滿足影像學評估,另一方面能夠減輕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另外,多層螺旋CT還具有小氣道檢出率高,掃描速度快,后處理功能強大的優(yōu)勢[5]。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低劑量多層螺旋CT相對于常規(guī)劑量多層螺旋CT能夠進一步降低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對于患者和家屬而言更加安全。
綜上所述,與進行常規(guī)劑量多層螺旋CT掃描的對照組相比,進行低劑量多層螺旋CT掃描安全性更高,能夠在滿足臨床診斷需求的情況下顯著降低輻射劑量。
參考文獻
[1] 許華權,陳亮,蒲燕燕,莊杰,鄭駿,章建軍. 多層螺旋CT低劑量動態(tài)掃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價值[J].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6,28(03):401-4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 [J].國際呼吸雜志,2011,31(1):1-2.
[3] 黃超,胡海華,包蕓. 不同劑量螺旋CT掃描對COPD的診斷價值比較[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9,57(10):123-126.
[4] 金貴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學改變及多層螺旋CT診斷研究進展[J]. 醫(yī)療裝備,2017,30(10):180-181.
[5] 李鳴鶴. 低劑量MSCT測量COPD患者肺指標與肺功能檢查的相關性[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20(06):139-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