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2000年教育部頒發(fā)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改進和加強德育課程教學,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職院校需要加大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德育課程教學是培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的主要渠道。學習風格是學習者習慣性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和傾向,隨著個別化教學理念的發(fā)展,中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學方法突出個性化特征。
對于學習風格的定義,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Dunn夫婦(1979)認為學習風格是一個人對新的或困難的知識加以注意時的表現(xiàn)方式;Kolb(1981)定義學習風格是學生感知和加工信息的偏好方法;Keefe(1982)認為學習風格是相對穩(wěn)定的個體生理、認知和情感特征,表明了學習者如何感知學習環(huán)境,如何與其發(fā)生互動作用;Reid(1987)指出學習風格是一個人習慣性感知、加工和存儲新信息和技能的方式 ;譚頂良(1995)認為學習風格是不變的且?guī)в袀€性的學習方式,是學習傾向和策略的總和[1]。
這些定義本質上的共同點是:1、習慣性、偏愛性或穩(wěn)定性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式;2、體現(xiàn)了個體差異性。筆者認為學習風格是習慣性、傾向性和帶有個性的學子方式和學習策略。
佛蒙特(vermunt)將學習風格分為四個維度:加工策略、調節(jié)策略、學習觀和學習動機[2];Kolb根據(jù)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積極實踐四個學習周期,由于對每個階段的偏愛程度不同,從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學習風格,即聚合性、發(fā)散性、同化性和調節(jié)性[1]。吸收教育學、心理學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結合前兩者的分類結果,筆者將學習風格從學生的感知模式、認知方式和學習動機三個維度進行劃分。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方式分為: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審慎型和沖動型、分析型和綜合型;根據(jù)學生的感知模式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動覺型;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動機分為:自律型和他律型。不同學習風格的特點見表1。
表1 不同學習風格的特點
學習風格的影響因素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有: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等;內部因素有:性格、意志、情感等。學習風格無好壞之分,反映的是學習者在面對學習任務時表現(xiàn)的處理方式的偏好。
中職院校學生德育課程的學習風格可以根據(jù)坎菲爾德學習風格量表測量,該學習風格量表是專門針對職業(yè)院校設計的,題目涉及范圍較廣,包括學習內容和方式、學習中的社會關系和學習期望等,能較為全面的反映出中職院校學生的學習風格,但因測量內容不夠深入,測出來的結果不夠具體,所以還需要結合荷馬紐森等人編制的實踐導向學習問卷以及布如克和布特勒針對學校本位學習和工作本位學習不同學習情境編制的學校本位學習途徑調查問卷和工作本位學習途徑調查問卷[3]。前人研究成果顯示[4]:中職院校學生德育課程的學習風格主要有場依存型、視覺型、動覺型和他律型學習風格。
場依存型學習者判斷客觀事物時,傾向于以外部信息作參照,注意力難以集中,認知方面很難獨立于外部背景,觀念和態(tài)度更容易受他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干擾和影響。此類學習者的特點為:1、以外部動機為主,學習依賴外在反饋;2、偏愛整體的認知方式,喜歡系統(tǒng)化的學習材料,不喜歡分析;3、喜歡社會類科學,對人比對物更感興趣;4、表現(xiàn)的較為拘謹,適合結構嚴密的教學方法。
視覺型學習者對視覺信息更容易接受,在腦海中形成有關學習材料的圖像和片段。感知模式的不同導致學習效果的不同,學習者如果只使用視覺通道,只能記住25%的學習材料;如果只使用聽覺通道則只能記住15%的學習材料,但是如果視覺通道結合聽覺通道,將大大提高學習效率,能記住65%的學習材料,此類學習者的特點為:1、學習者通常坐在教室的前排;2、能夠快速讀懂圖表,書面能力強;3、接受語音指導較難,不適合反復聽錄音;4、喜歡閱讀,能較容易的從書本上獲取知識;5、比較自信,有較強的自制力,因而顯得呆板。
動覺型學習者傾向于通過操作和運動接受信息,一般有較強的運動節(jié)律感和平衡感,習慣用手或身體參與學習活動。通過視覺和聽覺通道接受信息的能力較弱。此類學習者的特點為:1、難以靜坐,而且不喜歡閱讀;2、不喜歡講解和板書的指導學習方式;3、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4、有廣泛的興趣,難以集中注意力。
中職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規(guī)定為社會崗位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因而學校過分重視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而不重視德育課程的教學[5]。結合此類學習風格的特點,教師應該使用結構嚴謹?shù)慕虒W方法(講解法和演示法)以適應他們喜歡系統(tǒng)性學習的習慣。同時應該加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分配具體任務,養(yǎng)成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用討論法以適應他們討論式和合作式學習習慣,同時應該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安排德育課程的晚自習和適當分配個人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加強他們辯證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面對他人的批評和建議時,應該要冷靜、多角度考慮分析是否接受。
中職院校的德育課程教學手段沒有信息化,在如今這個信息化社會,應該將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交互式教學媒體引入德育課程的教學課堂中,用于引起學生注意,提高學習興趣[5][6]。結合此類學習風格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板書和演示法(視頻、圖像和圖表),其中主要采用視聽結合的視頻演示法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德育課程上,教師一邊放合適的音樂,一邊讓學生畫畫,這樣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學習熱情[7]。對此類學習者的自制力稍稍放松管理,給他們相對獨立的空間,同時加強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組織更多的課外活動,避免呆板讀書。對他們良好的成績進行獎勵,同時也應該教導他們不能自負,要學習他人長處,集思廣益。
中職院校在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上沒有進行校本研究,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書本知識作為教學內容,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學內容里還應加強職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5][6]。結合此類學習風格的特點,教師應該采用分散教學法,如階段式教學法,逐漸培養(yǎng)集中學習的習慣,教會學生集中精力的學習方法,如在德育課程的教學前,分配合理時間讓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同時管理好課堂學習環(huán)境。采用實驗法和練習法進行教學,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精神和興趣[7]。
中職院校需要培養(yǎng)具有一顆甘愿做螺絲釘?shù)某绺吖そ尘竦娜瞬?,因而德育課程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結合中職院校學生德育課程的現(xiàn)狀和不同的德育課程學習風格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德育課程的學習動機和提高課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