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凌宇 編輯/長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患病辭職一事引起了大眾對潰瘍性結腸炎的廣泛關注。大家對“潰瘍性結腸炎究竟是什么疾病”充滿了好奇,在此做一簡單介紹。
潰瘍性結腸炎過去被認為是一種“西方化”且“青睞”于白種人的疾病;近幾年,隨著經濟發(fā)展,生活方式如飲食結構西方化,國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病率也在節(jié)節(jié)攀升。
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表現是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便意強、便量少且不爽)等,還有皮膚、黏膜、關節(jié)、眼、肝、膽等腸外表現。由于在主要表現上和大家熟知的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非常相似,以至于早期醫(yī)家無法區(qū)分,古代中醫(yī)統(tǒng)一稱之為“痢疾”。
不同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這類由病原微生物導致的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類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像“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如果再深究這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就又顯得撲朔迷離了,一般認為與微生物感染、精神心理、遺傳、藥物、腸道菌群失調等多種因素有關。
在腸鏡下我們可以看到結腸黏膜形態(tài)表現為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和假息肉形成,且呈彌漫性分布,常始自左半結腸,可向結腸近端乃至全結腸發(fā)展,由此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嚴重程度要參考排便次數、是否合并便血、脈搏高低、體溫、血紅蛋白、血沉而定。
?
在診斷上,潰瘍性結腸炎并無金標準,需要綜合臨床表現、腸鏡、病理等,且要排除腸結核、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巨細胞病毒腸炎、艱難梭菌感染、腸癌、缺血性腸病等疾病后作出。
潰瘍性結腸炎容易反復發(fā)作,不能徹底根治,沒有及時治療還容易并發(fā)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腸癌等,目前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有水楊酸制劑(如美沙拉嗪)、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生物制劑(如單克隆抗體)、中醫(yī)藥等。
名老中醫(yī)馬貴同教授致力于攻克潰瘍性結腸炎的難關,針對國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fā)于直腸(E1)以及左半結腸(E2)的特征,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研制出了清腸栓及相關中藥灌腸劑。其中,清腸栓為中醫(yī)栓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全國首創(chuàng),受其澤被者遍及海內外。
最后,生活方式調攝也很重要。注意休息、合理運動、調暢情志、戒煙戒酒等都很重要,飲食上則要攝入高熱量、高營養(yǎng)、少纖維、少刺激、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對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帶殼水產品(蝦蟹等),冰凍、生冷、過度辛辣的食物等都要持謹慎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