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活和幼兒園生活完全不一樣。每年9月,目送那個小小的、背著大大書包的背影第一次走進學校的大門之后,都有一年級新生的媽媽在偷偷地抹眼淚。
這是一次特殊的開學,因為孩子們差不多經(jīng)歷了長達半年的超級假期。孩子能不能很快地適應上小學,能不能交到朋友,是父母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孩子上一年級了,父母最關心的適應問題是什么呢?通過訪談和調(diào)查,我們帶上了這些焦點話題,請教了校長和老師們。
孩子哭鬧說不想上學怎么辦?
一般情況下,孩子開學的第一天都是高高興興的,之后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會出現(xiàn)他說不想去上學的狀況,有的孩子甚至像去幼兒園時一樣會哭鬧起來,甚至到了學校門口也不肯進學校。
如果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考慮有以下幾種原因,再根據(jù)不同的原因進行調(diào)整。
孩子對學校的認識不夠積極。如果孩子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趙丹老師建議父母想一想,當孩子向家人反饋了自己在學校一天的情況后,家人是如何引導孩子認知的。這里的家人也包括可能平日照顧孩子比較多、負責接孩子放學的祖父母。如果家人對學校的態(tài)度都是正向、積極的,孩子就會對學校更加有期待,對自己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充滿信心;如果家人的態(tài)度是擔憂、不滿的,甚至有憤怒和抱怨,那么孩子也會產(chǎn)生對學校的反感情緒,甚至還有害怕和恐懼。有位老師曾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一年級的孩子在校門口哭,堅決不進學校,經(jīng)過老師們的一通勸說、安撫之后,孩子才說,是因為他的奶奶告訴過他,學校的老師都特別兇,如果他不聽話就會打他的屁股。還有一類父母是給孩子描繪的小學生活太過美好和理想,沒有讓孩子做好應有的心理準備,使得孩子上了幾天學后發(fā)現(xiàn)上學并不好玩,也不輕松,就會出現(xiàn)不想上學的情況。所以,在孩子剛開學的這段時間里,家人要做好充分的溝通,統(tǒng)一意識,一方面在讓孩子對學校、對老師有真實的認識方面進行正向的引導,多和孩子強調(diào)小學整個生活的豐富性和有趣性;另一方面也幫助孩子克服在學校遇到的困難,鼓勵孩子勇敢面對。
孩子受不了學校的約束。學校里的約束確實比較多,規(guī)則也比較多。趙丹老師說,那些在家里生活太安逸、太不受約束的孩子,進入小學后會特別不適應,會出現(xiàn)不想上學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今年入學的一年級孩子身上可能會更加明顯,因為上半年特殊的原因給了孩子們一個漫長、快樂的假期。曹艷昕老師也提到,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意愿總是能隨時得到滿足,想怎么著就怎么著,但是在學校過集體生活就不能這樣了,這也會使孩子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nèi)不適應。比如升旗儀式中總有一些孩子在隊伍中跑來跑去,大喊大叫;在課堂上,當老師要進入到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有的孩子還在那兒一直說自己的想法……老師們都建議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加強孩子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比如奶奶說話時不隨意插話,全家人做的決定不輕易反悔等。也要向孩子明確并且反復強調(diào),上學是他接下來必須要做的事情,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當孩子明白了這根底線,是會自己開始有意識地調(diào)整情緒的。一旦孩子認為有空子可鉆,只要自己哭鬧著說不想上學,爸爸媽媽就真的可以答應,那么這種情況可能會愈演愈烈。
孩子出現(xiàn)了分離焦慮。研究表明,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也會焦慮,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分離焦慮。蘆詠莉校長提醒說,如果孩子的氣質(zhì)類型還是比較敏感型的,就更容易產(chǎn)生分離焦慮的問題,會用退縮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焦慮,這種退縮就是不想上學。對于這類敏感型孩子,父母就應該更早進行干預,用一些讓孩子在感覺安全的狀態(tài)下逐漸嘗試分離的方式,幫助孩子提升心理成熟度,逐漸適應分離。
其實孩子出現(xiàn)分離焦慮,還是因為他對陌生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恐懼。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種恐懼多半是因為他碰到了極大的困難,比如聽不懂老師講課,不會做某些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如練習寫字、收拾書包、中午自己領取午飯等,和小伙伴的交往受挫……對于孩子在學校面對的困境,老師會有所觀察,及時向家長反映,有些也許是老師沒能觀察到的,那就需要我們與孩子仔細溝通,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幫助,我們在后面會陸陸續(xù)續(xù)地說到如何幫助孩子適應。
孩子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嗎?
沒錯,孩子在學校,不僅要學習,也要生活。
老師們發(fā)現(xiàn)一年級的孩子最容易出現(xiàn)的生活問題之一就是容易餓:第一節(jié)課時精神抖擻,第二節(jié)課就開始打蔫,上到第三節(jié)課就告訴老師“我餓了”。孩子上幼兒園時,一日有三餐兩點,就是三頓正餐和兩頓加餐。進入小學之后,只有午餐是在學校吃的,也沒有了加餐。所以這就要求孩子必須吃好早餐。北京大學營養(yǎng)與衛(wèi)生學系的馬冠生教授曾就學齡兒童的早餐問題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雖然不吃早餐的孩子不多,但是吃的早餐質(zhì)量高的孩子也不多。從營養(yǎng)學角度,馬冠生教授建議孩子的早餐中應該包括四類食物:谷類食物、動物性食物、奶類或奶制品,還要有蔬菜水果。而且他也建議讓孩子在家里安安穩(wěn)穩(wěn)地吃完早餐再上學,別把早餐帶到上學的交通工具上匆匆吃下。趙丹老師特別理解父母說的孩子早上起來沒胃口、什么都吃不下的情況,所以她給父母出的主意是:讓孩子再早起床10分鐘,幫父母一起做做簡單的早餐、擺擺碗筷,這樣既能讓孩子的身體清醒過來,在吃早餐時更有胃口,也讓孩子參與了家庭事務,鍛煉了能力。
另外一個孩子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下午剛一上課就犯困。趙丹老師說她有一次親眼看著一個小家伙在座位上實在支撐不住睡著了的全過程。她在說這件事的時候用了“特別可愛”這個評語,每年要接觸大量一年級新生的她,見過不少這樣的孩子,所以她建議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調(diào)整好適應上學后的作息時間,這是讓孩子盡快適應學校的另一個辦法。
小學一般沒有午睡,上學的時間也比上幼兒園提前了不少,再加上要在家吃完早餐,孩子起得肯定也比原來早了,一定要注意早睡。周末在家也盡量保持這樣的作息規(guī)律,不讓孩子午睡,孩子就習慣早睡,也就能早起了。
在這兩點上,蘆詠莉校長也特別想提醒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學校的生活,其實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自己也要調(diào)整好生活習慣,最好不熬夜,早晨早起給孩子準備營養(yǎng)的早餐;晚上孩子睡覺時,保證家里有相對安靜的、適合睡眠的環(huán)境。
曹艷昕老師還貼心地提供給父母一個生活準備清單,對照這個清單,父母可以看看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到位,現(xiàn)在補也來得及。這些事情都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的生活。
自己會穿脫衣服,疊衣服。到了冬天,學生上學路上穿的衣服又多又厚,進到教室要自己整理好。
自己會整理書包物品。放學了,能迅速把所有的東西收進書包里,碼放整齊不遺漏。
升級自己吃飯的能力,比如吃雞蛋會剝皮,吃酸奶會打開蓋。學校的早餐、午餐經(jīng)常會有這類食物。
提高收拾整理的能力。孩子在學校吃完飯要自己擦桌子,收垃圾。
在其中,她特別強調(diào)了剝雞蛋皮和打開酸奶盒的蓋這兩個“技能”??梢姡@么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她遇到的吃飯時對著帶殼的雞蛋發(fā)呆、不會打開酸奶盒蓋的孩子不在少數(shù)。
孩子能和同學好好相處嗎?
在我們對馬上要上一年級的孩子們的“采訪”中,幾乎每個孩子都對上學后交朋友充滿期待,而且在整個學生時代,同伴的分量將越來越重,所以孩子在學校能否順利地與同伴交往,確實是父母所關注的話題。
內(nèi)向、靦腆的孩子最讓父母擔心,擔心他們不善于表達,會交不到朋友。老師們卻不這么想。她們覺得孩子的交往能力其實和表面看起來是什么性格關系不大,而是和一個孩子的內(nèi)在是不是很自我、會不會替別人著想有關。蘆詠莉校長說,靦腆未必是壞事,靦腆的孩子可能不會很快地融入一個集體,但是他有很多時間可以靜靜地觀察他的小伙伴,之后他會通過自己的觀察,細心地給小伙伴提供幫助,比如誰忘記帶橡皮了,他會遞過去一塊橡皮;誰的文具被別的小朋友碰掉了,他會默默地幫著撿起來;誰被老師批評了,他會畫一個笑臉送去安慰……時間長了,這樣的孩子反而會成為班里受歡迎的孩子。因此蘆詠莉校長總結說,真正的交往不是會說,而是用心。想讓孩子能真正交到好朋友,并不是讓孩子每天都和小伙伴待在一起或者必須聊得來,而是要教會孩子用心,心里有別人,能雪中送炭。其實這也提醒我們,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活躍、大膽的孩子,父母也別輕視他的交往問題??傊?,不過度自我,善于體諒他人,到什么時候都是交往順利的根本要素。
當然,在剛開學時,想讓孩子在交往上不出問題,我們必須要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比如學會說“你好”“謝謝”“我能……嗎”這樣的句式,同時也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趙丹老師說,如果父母做到了給予孩子交往方法上的指導,讓他掌握一些表達的方式,再加上引導孩子懂得關注別人,學會求助,孩子在學校的交往通常都沒有問題。蘆詠莉校長則提醒說,在孩子基本的交往沒有問題之后,我們需要幫孩子升級一種交往能力,就是學會拒絕——在必要的時候,孩子是可以通過拒絕來保護自己的。
曹艷昕老師是從一個故事來談孩子的交往問題的。她記得有一次帶新一年級,下課鈴打響了,有位同學過來問:“老師,我能出去玩嗎?”曹艷昕老師說:“可以?。∧憧春枚嗤瑢W都出去玩了!”可是,孩子卻困惑地看著她說:“老師,你不用出去看著我們嗎?”曹艷昕老師這才想起來:幼兒園的老師是全程看著小朋友的,會帶領他們做各種游戲,孩子們只要跟著老師參與活動就可以了,不用考慮自己找玩伴,也不用考慮玩什么;而進入小學后,孩子需要自己找玩伴,還需要有共同的話題或喜歡的事能一起聊起來、玩起來。曹艷昕老師曾經(jīng)看到一些孩子想跟誰玩兒時,采用的方法是跑過去打人家一下,然后跑走,等著別人來追他。而這樣做,往往容易被別人誤解為這個孩子愛打人、愛欺負人。還有的孩子是一直在等別人來找自己玩,時間長了,沒有人找他,他就會覺得孤單。所以她建議父母不妨在這方面費些心思,比如教孩子如何邀請小伙伴和自己一起玩,幫孩子設計一些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起來的小游戲,告訴孩子想加入別人的游戲時,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意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