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彩虹 叢玉春
摘 要:小學階段既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的重要階段,因此要尤其注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通過優(yōu)化完善道德法制課堂教學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并促進教育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推進?;诖?,本篇文章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方式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方式;探討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小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學生今后的人生價值觀,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既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思想品德,還能促進他們多方面的發(fā)展。下文主要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方式的展開策略進行分析。
一、體驗活動學習方式
教材學習活動的感受體驗有不同的類型,有理性認知型、經(jīng)驗反思型、情感體驗型、意志決斷型、行為體驗型、想象擴展型等。教材不再單一指向?qū)W生的理性認知能力,而是指向全部的生命力。某一個環(huán)節(jié)特定的教育主題的性質(zhì)和學習規(guī)律需要用什么類型的活動,就用相應的教學體驗活動。在《伸出愛的手》的教學中,運用情感體驗型教學活動就較為合適。為了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殘疾人的不便,在教學活動教師設計一系列體驗活動。例如:體驗盲人。體驗活動:“閉眼寫字”。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寫出“伸出愛的手,關愛殘疾人”,再閉上眼睛,體驗雙目失明的盲人寫字,依舊寫下剛才寫的內(nèi)容。寫完后比較兩次寫下的字,有什么區(qū)別呢?要求:每個同學都懷著真誠的心認真感受盲人的世界,一定不能隨便睜開眼睛。學生體驗后說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學生說:體會到閉眼寫出的沒有正眼寫出的字整齊,筆劃有的都飛出去了。體驗肢殘人。體驗活動:單手拉拉鏈。先讓同學們雙手拉開拉鏈;再讓同學們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單手提上拉鏈。完成后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體驗感想。學生發(fā)現(xiàn)單手拉拉鏈并不是很容易,需要借助嘴,還要仰頭等動作在可以完成。這樣的體驗活動,同學們深深地感受到殘疾的人在生活中學習中的種種困難。殘疾人他們有的看不到湛藍的天空,有的聽不到爸爸媽媽親切的呼喚,有的甚至永遠站不起來、感受不到奔跑的速度。這種情感體驗型的活動在教學中,真正體會到殘疾人的不容易,從中會有的收獲是作為一個正常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做會幫助到殘疾人,并且做好自己,使生命活動得以健康的發(fā)展。
二、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當前教學領域中,對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本知識知識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為道德與法治課堂開拓更為廣闊的空間。當然,教師在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時,應該切記不要盲目的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技術,而是應該注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所教學的內(nèi)容合理的使用,只有這樣才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來。
三、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習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方式與學習技巧的應用是學生應主要掌握到的學習基本技能,其遠遠比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死記硬背以及單一灌輸知識的方式要強得多。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并應用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的新式教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之一。學生在掌握學習的正確方法后,不僅會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而且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會逐漸增強學習自信,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程理論知識,還需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理論知識對于道德與法治整體課程主體以及教學結構的重要意義,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這也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的重要基礎,能夠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學習了課程理論知識,還使學生學會如何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從而提升知識的實效性。這也是學生從原本的被動學習過程,變?yōu)橹鲃臃e極地去學習相關知識的關鍵點,打破傳統(tǒng)教學壁壘,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的同時,也幫助教師在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后完善了其教學過程。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較多,因此相對于小學生未完全發(fā)育成熟的心理和生理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要加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只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理論知識,才能在掌握課程主體脈絡和關鍵點的同時,對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和過程反思,從而使得教學效果大大增強。教師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以便于在學生遇到問題后,不是第一時間去向教師請教,而是自己首先對題目進行分析探究,找到其中的關鍵點。在確定自身沒有解決難題的能力后,再向教師進行請教,然后根據(jù)自己總結的問題思路和問題難點,結合教師的解答過程進行過程知識的整理,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的同時,也能夠打破傳統(tǒng)知識的束縛。
四、角色扮演學習方式
我們的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父母、孩子、教師、醫(yī)生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作為老師這個角色,是教書育人,醫(yī)生是治病救人。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現(xiàn)實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孩子們的分角色游戲。在游戲中,有的孩子扮演家長,有模有樣地教導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呢,會很認真地聽著,努力點頭答應,表示接受并改正。其他孩子也會伸出熱情的手,拉著這位有過失的孩子親親熱熱地去做事情。或者大同學扮演老師,教小同學學習知識,他教的非常認真,為了這個角色的扮演,這個孩子會努力做到老師的樣子,這樣也可以形成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是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的重點,教師應在不斷完善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通過新式教學思維的要求對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優(yōu)化措施。同時,需要對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進行改變,在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前提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馮林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策略[N].科學導報,2019-12-10(B03).
[2]李小海,馮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89.
[3]張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