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波 申芳 肖躍軍 周建亮 寧德春
摘 要:為遵循我國新工科建設的基本要求和理念,提升研究生工程項目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和培養(yǎng)其職業(yè)勝任力,優(yōu)化和改革《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研究生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出循環(huán)式案例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具體案例教學為基礎重新梳理排布教材的知識點,通過課前(教師知識準備)、課中(學生知識獲?。┖驼n后(教師/學生知識擴展)三個階段開展案例教學,借助S-T分析法對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行為進行定量表達,評價教學效果和指導完善教學過程,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斷循環(huán)提升學生實際問題處理能力。
關鍵詞:新工科;循環(huán)式案例教學模式;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
一、緒論
自2017年以來,教育部全面啟動和部署新工科建設,提出采用創(chuàng)新工程教育方式與手段打造工程教育開放融合新生態(tài),增強我國工程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工程管理教學模式應遵循新工科的理念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才能培養(yǎng)適應技術和管理崗位及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工程管理領域實際問題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
工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專業(yè)課程《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具有實踐性、政策性、專業(yè)性、綜合性等特點。大多數(shù)工程管理碩士研究生缺乏工程實踐經驗,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是給研究生灌輸解決工程造價與索賠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方法論,學生的知識結構被固化為教材中的章節(jié)結構,不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的形成。案例教學法可以促進教學與實踐有機融合,提升研究生在真實復雜的工程項目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就目前《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研究生課程案例教學的實施情況來看,存在教學案例選擇不合理、缺乏時效性、案例編排缺乏連貫性、案例教學多媒體資源以及新型技術如BIM應用不足等問題,沒有凸顯出案例教學法在研究生能力培養(yǎng)中的真正優(yōu)勢[1]?;诖?,提出以研究生能力提升為導向的“循環(huán)式案例教學模式”。
二、案例教學模式設計
案例教學模式圍繞著《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的知識點展開,分為課前(教師知識準備)、課中(學生知識獲?。⒄n后(學生知識擴展和教師再學習)三個環(huán)節(jié),整個教學活動中知識點為案例的基礎與內核,案例教學則為知識點的傳授教學手段和抓住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方法,通過教師與學生互動式的討論、分析和總結案例問題,一方面讓學生以解決問題的邏輯掌握串聯(lián)各類零散的知識,提升分析決策、溝通協(xié)作及科研創(chuàng)新等能力[2],另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借助課后學生案例復盤、知識引申及再溝通等集體思維活動,教師可及時洞察到學生對于該課程的知識需求邊界,也能不斷敦促自身再學習,提高知識容量和對實際問題的認識深度,進而指導后續(xù)案例的選擇與優(yōu)化,實現(xiàn)“循環(huán)式”教學。
三、課前—教師知識準備
課前階段,教師對知識準備決定著整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3],教師應具備豐富深厚的造價與合同相關理論知識以及相當?shù)墓こ虒嵺`經驗,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內容,有能力打破教材中章節(jié)的壁壘,如案例的知識點可能來自不同的章節(jié),再綜合考慮案例的難易程度,案例和知識的關聯(lián)性、案例對知識的覆蓋性,選擇案例和安排案例討論順序,如案例1到案例n難度逐步提升,要求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也逐步增加。同時,為保證教學案例的真實性、典型性、連貫性與綜合性,教師也應深入調研實際工程項目,結合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方向學科前沿,保證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和實際情況高度匹配及時效性,制作完善教學案例,使研究生對課程體系全局把握,并引發(fā)其深度思考與研究。此外教學案例形式應多元化,在文本案例的基礎上加入視頻案例、BIM模型造價計算案例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研究生的學習激情[4]。
四、課中—學生知識獲取
課中階段,教師應把自身定義為課堂的組織者及內容推進引導者[5],首先需全面介紹案例所依托的項目信息,如項目的規(guī)模,造價、目前進展情況、參與方信息及各方訴求,為學生全息投影式的搭建項目情景,讓學生形成項目參與者的責任感;之后提出案例問題并營造開放和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充分討論(不限制學生使用電子設備查詢知識點),如果觀察到某組學生討論進行緩慢,可干預與幫扶來保證討論的效果;當所有小組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教師階段性的把握時間節(jié)點),小組代表依次陳述討論過程及成果,著重說明對討論有實質性推進的每個階段性觀點及如何通過邏輯閉環(huán)形成結論;最后,教師講解案例中的知識點,梳理每個小組知識點的應用情況和掌握情況,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做出綜合點評。
五、課后—學生/教師知識擴容
課后階段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復盤案例、持續(xù)學習和再溝通,敦促學生把短期記憶進階為其自身長期思維習慣和形成與實際工程匹配度高的知識體系[6]。同時,教師需建立課后溝通機制,定溝通時間和溝通方式,保證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更為全面的擴展了案例的相關知識后,產生新思考和問題能及時得到反饋。另外,教師跟蹤反饋情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邊界,如有新知識自身也可再學習,實現(xiàn)后續(xù)案例的動態(tài)調整。
六、案例教學模式評價
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可應用于對教學過程的分析[7]。該方法將課堂教學行為分為學生行為S和教師行為T,通過記錄、處理和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數(shù)據(jù),將教學過程圖形化表示,從而客觀評價教學效果和指導完善教學過程。S-T分析法將教師的解說、示范、多媒體操作、板書、提示、引導、提問、解答學生問題、評價、總結等定義為教師行為T;將除教師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定義為研究生行為S,包括研究生思考、研討、發(fā)言、回答問題、記筆記等行為。可以選取索賠工作程序與索賠技巧應用案例、綜合單價確定實例、BIM模型造價應用實例、工程量清單計價實例以及費用索賠計算等案例教學進行課堂錄像,觀摩教學視頻采集教師與研究生的行為數(shù)據(jù),繪制S-T數(shù)據(jù)圖與Rt-Ch圖,分析《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研究生課程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模式。
S-T曲線的橫軸代表教師行為T的時間,縱軸代表研究生行為S的時間,斜線表示師生互動的行為時間。斜線越多則表明師生互動頻繁,交流密切。
Rt表示教師行為T的時間在教學課堂總時間中所占比率,Rt值低說明課堂中教師行為較少,學生行為率較高[8]。Ch表示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的轉換率,Ch值較高時(0.4-0.7)表示課堂師生合理互動,過低往往表示互動不足,過高則表明師生活動可能過于倉促。分析曲線并結合教學錄像可采取措施使教學模式從傳統(tǒng)的講授型逐步過渡為對話型及混合型。
七、結語
在新工科理念指引下,本文提出了“循環(huán)式案例教學模式”并應用于《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中,提出課前(教師準備)、課中(學生知識獲?。┖驼n后(教師/學生知識擴容)三個階段,利用S-T分析法對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行為進行分析評價,闡述了研究生課程《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循環(huán)式案例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以期為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建議。
參考文獻:
[1]白麗.“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1):50-52.
[2]晏永剛,袁月,孟衛(wèi)軍.工程管理專業(y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三維體系”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3):40-47.
[3]章國美,吳堅生.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專業(yè)卓越人才培養(yǎng)探索[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9(06):100-102.
[4]郭漢丁,郭偉,馬輝.面向工程的“三維度六環(huán)節(jié)”案例教學模式與實施路徑[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8,28(08):120-125.
[5]Zhengyu Fan.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of Webpage Design and Making Course——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bsites Based on Project Teaching[A].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Singapore.Proceedings of 2018 5th ERM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ssues,Social Work and Social Sciences(ERMI-SSS 2018)[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Singapore: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學會,2018:4.
[6]李勁華,周強.案例教學在工程專業(yè)的適用性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09):157-159+163.
[7]劉立新,王萍,和安寧,周翔.S-T分析法在高中化學教學分析中的應用研究[J].化學教學,2014(01):27-30.
[8]姚永鶴,王艷紅.全過程案例教學法的設計與實踐——“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改革[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3(01):44-47.
基金項目:中國礦業(yè)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工程造價與索賠管理》研究生課程案例庫建設與案例教學(2019YJSJG023)
作者簡介:石曉波(1968—),男,漢族,浙江寧波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項目評價、土木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高等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