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生 王玲 李亞琴
[摘 要] 高校圖書館一直存在著非典型社會服務,即高校師生利用自己所擁有的圖書館使用權(quán)的優(yōu)勢和便利,為有閱讀需求的社會親友提供文獻信息服務。這種服務方式歷史悠久,特點鮮明,作用顯著,與國家政策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典型社會服務方式同存、互補,共同承擔著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職責。
[關鍵詞] 高等學校;圖書館;社會服務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淮南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國家全民閱讀戰(zhàn)略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社會開放服務研究”(2019XJZD28)
[作者簡介] 胡亮生(1964—),男,安徽宣城人,淮南師范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建設與管理等;王 玲(1968—),女,安徽淮南人,淮南師范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讀者服務等;李亞琴(1992—),女,安徽安慶人,淮南師范學院圖書館管理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資源建設等。
[中圖分類號] G25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6-0066-02 ? ?[收稿日期] 2020-04-26
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一直普遍存在,但鮮見公開論及。為充分認識這一客觀現(xiàn)象,更好地促進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工作全面健康發(fā)展,筆者拋磚引玉,對此進行初探。
一、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的基本含義
目前,高校圖書館存在兩種形式的社會服務,一種是政策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的社會服務,如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2002年修訂)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這里的社會服務因出自國家明文規(guī)定,為研究方便故稱其為高校圖書館典型社會服務。
除此之外,高校圖書館還存在著另一種形式的社會服務,即高校師生出于對親友的關愛,利用自己所擁有的圖書館使用權(quán)的優(yōu)勢和便利,以個人名義向其親友提供基于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服務。其在服務主體、服務方式等方面與上述典型社會服務存在明顯差異,然而它們的目的一致,都是為社會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服務,這里稱其為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
二、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的主要特征
1.歷史悠久。從圖書館發(fā)展史可知,圖書館開展對外服務基本上是遵循先親友后大眾的發(fā)展順序[1]。高校圖書館也是如此,自其產(chǎn)生以來,就存在著圖書館合法使用者為其親友提供文獻信息的非典型社會服務,這是人類珍貴的親情、友情使然,是人的本性,源遠流長。高校圖書館典型社會服務則是在圖書館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以后才真正出現(xiàn),歷史有限。
2.感情濃厚。高校師生為其社會上的親友提供文獻信息服務,是基于親情、友情,具有明顯的感情因素。高校圖書館典型社會服務遵循的是國家相關政策法規(guī)和高校圖書館相關管理制度,完全出于理性。
3.間接隱形。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是社會讀者通過具有親友關系的高校師生這一“中介”進行的,具有間接性,服務過程純屬個人私下行為,服務數(shù)據(jù)記錄在師生戶頭上,隱形特征明顯。高校圖書館典型社會服務則是社會讀者親自到高校圖書館,用本人有效證件,公開、直接借閱圖書文獻,享受圖書館服務,服務數(shù)據(jù)單獨記錄在自己的借閱戶頭上,整個服務過程公開、明了。
4.高效便捷。高校師生既了解圖書館資源,又了解服務對象即親友的閱讀需求,服務過程還帶有關愛等感情因素,因此,服務效率高,服務效果佳,最接近圖書館“為人找書,為書找人”的理想服務狀態(tài)。親友想借閱圖書,只需告知即可,非常便捷。高校圖書館典型社會服務需要社會讀者親自到圖書館熟悉館藏,查閱文獻,辦理相關手續(xù),相對費時、費力,效率低下。
5.合情合理。親友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高校師生為親友提供文獻信息方面的幫助是人之常情;高校師生為親友服務既符合國家全民閱讀戰(zhàn)略精神,又滿足高校社會服務職責的需要,同時也不違反圖書館任何管理規(guī)章。高校圖書館典型社會服務則是高校圖書館貫徹執(zhí)行國家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法定行為,是依法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三、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推動構(gòu)建“書香之家”“書香社會”。高校師生出于人的本性,只要在圖書館發(fā)現(xiàn)自認為對親人有益的書,就會借回家讓其閱讀,親人主動提出的閱讀需求更是會想方設法滿足。長期如此,有利于培養(yǎng)親人的閱讀習慣,促進親人成長和“書香之家”的形成。每個師生(主要是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都在努力營造一個“書香之家”,同時積極影響朋友“書香之家”的形成,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書香社會”的建設,對全民閱讀的實施具有積極意義。
2.有利于推動構(gòu)建和諧的校社關系。理論上,每位高校師生的背后都存在著一個或大或小的有文獻信息需求的社會讀者群體,累加起來數(shù)量驚人。高校圖書館一直在通過非典型社會服務方式默默地為這一特定社會群體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為地方社會經(jīng)濟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客觀上增強了社會對高校的美譽度,促進了高校與社會和諧關系的發(fā)展。
四、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存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1.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中國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熟人社會,非常講究血緣親情[2];因此,高校師生向親友提供圖書文獻幫助順理成章,更何況這種幫助是舉手之勞。
2.與圖書館社會開放度有關。受種種主客觀因素影響,迄今為止,開展典型社會服務的高校圖書館數(shù)量不多,且主要集中在經(jīng)濟文化較發(fā)達的大中城市。在此情況下,社會讀者為獲取絕對豐富的高校圖書館資源,自然會想到通過高校親友的幫助。
3.與書刊資料價格相對較高有關。一般來說,個人所需的圖書文獻以購買為主。近年來圖書價格逐年走高,據(jù)統(tǒng)計,截止到2018年,我國單冊新書定價均價逐年上漲,2005年平均定價為36.8元,2018年平均定價68.5元,漲幅約32元,年均增長5%[3],如此高增長的圖書價格,再加上圖書出版發(fā)行市場管理不到位、圖書品質(zhì)良莠不齊,人們的閱讀消費自然會愈加謹慎,借閱傾向更加突出。
五、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服務面狹窄。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的服務對象僅限于高校師生的親友,盡管人數(shù)可觀,但社會覆蓋面相對狹窄。
2.不能客觀體現(xiàn)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功績。高校圖書館一直在默默地為特定社會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然而這些服務都是通過高校師生這一“中介”提供的,服務數(shù)據(jù)都混同在師生戶頭上,不能單獨集中統(tǒng)計,導致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功績得不到客觀公正的體現(xiàn)。
3.弱化了社會讀者對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需求力度。諸多的社會讀者文獻信息需求通過非典型服務方式在高校圖書館得到滿足,簡單方便、高效質(zhì)優(yōu),因此,社會讀者對高校圖書館典型社會服務的呼聲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推進步伐。
六、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的發(fā)展趨勢
1.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方式將長期存在。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一定程度滿足了部分社會讀者的閱讀需求,也踐行了圖書館傳播知識、傳播文化的工作職責,同時還滿足了高校廣大師生割舍不了的關心幫助親友的美好心愿,因此,這種社會服務方式得以在高校圖書館存在和發(fā)展,且因人類不變的重親情、重友誼的本性將長期存在。
2.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的相對規(guī)模將會逐步減小。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不可能取代國家相關政策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典型社會服務方式,相反,隨著高校圖書館貫徹社會服務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不斷深入,典型社會服務方式因其公開性、直接性、易統(tǒng)計性等諸多優(yōu)點,其規(guī)模會不斷擴大;非典型社會服務方式,因其服務對象的局限性、服務過程的間接性、服務績效的不可統(tǒng)計性等缺點,其規(guī)模會相對減少。
總之,高校圖書館非典型社會服務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服務方式,與典型的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方式將長期共存、互為補充,共同承擔高校圖書館傳播知識、傳播文化、服務社會的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1]任繼愈.中國藏書樓(一)[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102-148.
[2]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J].讀者,2019(10):24-27
[3]安夢鈺,謝巍.我國圖書定價趨勢與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