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的最后一段,出現了“恕己”與“奉壹”兩個人名,這是文學史上兩位赫赫有名的“龍?zhí)住?。很多人覺得這兩個人名無關緊要,但也有人認為這里頭大有學問,我試著從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角度解釋一下。
“恕己”是寬恕自己。這跟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悖,儒家思想強調“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而柳宗元卻要“恕己”,為什么?我想,是因為柳宗元對儒家思想開始動搖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百姓,卻遭貶謫。這“恕己”既是寬恕自己,又多了一層駁斥、批判儒家思想的意思。
再來看“奉壹”。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奉壹,便是奉道,也表示唯一。道和唯一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為“奉唯一的道”。柳宗元的“道”應該指他救民于水火的政治立場,他的宗旨不變。
永貞元年,政治改革失敗的柳宗元被貶。他將自己的悲憤化為創(chuàng)作靈感,意圖寄情山水,緩解自己的憂愁,寫下名篇《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一篇。
從《小石潭記》可以看出柳宗元的愁緒沒有得到完全紓解,那些“空游無所依”的魚,像極了他———起碼他自己這樣認為。悲傷的閥門常被擰開,憂傷的情緒時時噴涌而出。這時,和他一同被貶的好友劉禹錫給了他很大的心靈安慰。從《秋詞》和《陋室銘》中不難看出劉禹錫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明明知道“自古逢秋悲寂寥”,卻特立獨行地表示“勝春朝”“清入骨”。自己也承認住的是“陋室”,偏偏還要“裝腔作勢”地說“惟吾德馨”。這“扛著失意憂傷說高潔超然”的本領,柳宗元同學有必要好好學習。
為了替老友解憂,劉禹錫經常給柳宗元寫詩。柳宗元看老友“來詩洶洶”,便賦詩回贈,一來二去,這成了他們天各一方的精神交流。慢慢地,柳宗元從被貶官的沉重打擊中走了出來,在寫給劉禹錫的《重別夢得》里表示:“皇恩若許歸田去,歲晚當為鄰舍翁?!?/p>
而柳宗元到底還是被官場的失意與艱苦生活的雙重壓力壓垮了。公元819年,年僅46歲的柳宗元去世,劉禹錫在悲痛之中拿出自己少得可憐的積蓄,幫助柳宗元操辦后事,撫養(yǎng)他的長子且視如己出,并用余生二十多年的時間整理出《柳河東集》來追憶他們的友誼。這樣深厚的友誼令人感動。
有人嘲笑柳宗元、劉禹錫固執(zhí),而我認為這是他們的優(yōu)點。他們堅定的立場、堅守的抱負,別人眼里的“一根筋”,在我眼里卻是對夢想的堅守。有夢想的人,哪怕他們的夢想沒有實現,也值得尊重與敬仰。
教師點評
“恕己”和“奉壹”這“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游小石潭的小伙伴,絕大多數同學讀文章時只是一帶而過。刁子維同學卻深入解讀其中的含義,并與柳宗元的經歷、政治理想結合起來,用“恕己”揭示他的儒家思想,用“奉壹”融合道家的堅持,小作者獨特的思考角度令讀者眼前一亮。何謂創(chuàng)新?此文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不斷開拓新角度,文章才能常讀常新。
(黃琬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