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宇
摘? ?要? ?隨著網絡自媒體大量涌現,信息泛濫現象屢見不鮮,“淺閱讀”“微閱讀”等不良閱讀偏向開始出現。新形勢呼吁“深度閱讀”,新課標凸顯“深度閱讀”。本文以深度閱讀概念為起點展開論述,針對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初中統(tǒng)編語文教材提出深度閱讀教學策略,糾正閱讀教學偏向,提高閱讀教學水平。
關鍵詞? ?統(tǒng)編本? 語文教材? 深度閱讀
在當今信息化大發(fā)展的背景下,碎片化、快餐式、非連續(xù)性閱讀方式正在影響著學生的精神成長。深度閱讀作為一種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近幾年來話題逐漸升溫。Sven Birkerts于1994年首次指出深度閱讀是一種“緩慢深入的閱讀”[1]。深度閱讀是基于知識鏈條上追求深關聯、深體知的拓延性閱讀理念,與淺平化、淺解度的淺閱讀模式相對立。
張慶認為,深度閱讀是豐富知識、培養(yǎng)情感和思維品質的一種閱讀方式[2]。深度閱讀的提倡對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模式化教學、無用性提問、刻板化教程、形式性對答予以有力回擊。《義務教育新課標》提出閱讀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3]。基于新課標標準和素質教育要求,深度閱讀已成大勢所趨。
一、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良閱讀偏向
1.質量不齊,閱讀盲目化
當前語文閱讀實踐中存在“質劣量少”“多量低質”及“質量不齊”的問題。隨著網絡信息化日益崛起,加之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機制,致使學生閱讀取向異質化、閱讀價值扭曲化、閱讀動力外在化、閱讀視野狹窄化。學生接收到的信息或碎片化,或斷片式,捧起書本的人少了,“低頭一族”多了,“不閱讀”“閱讀少”“盲閱讀”的現象極其普遍。新課標規(guī)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0萬字以上[3],可見重視閱讀、重拾經典是當前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
2.深淺不適,閱讀淺表化
受功利化應試教育及不合理的考試評價機制影響,閱讀呈現淺表化趨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以閱讀數量和閱讀速度為量化指標,學生一味加快閱讀速度、追求閱讀量,而忽視閱讀品質。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固定化模式一以貫之,文本細讀空間蕩然無存。教師打著“擴充閱讀量”的旗號,一味追求“多快好省”的課堂效率,卻得到了“少慢差費”的閱讀效果。教學目標在應然與實然間產生落差,教學囿于程式、泛于浮表。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3]。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過多精力集中在答題速成和閱讀摘抄量上,忽視學生個性化情感表達,剝奪學生主體的閱讀自由,使閱讀呈現應試化、虛假化傾向。
3.內容不實,閱讀形式化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莊子提出“言不盡意”“得意忘言”說,均闡釋出形式與內容的內在關聯。新課改下課堂看似熱鬧非凡,所得卻是片段肢解式、應試性的答題技巧。在全方位、立體式數字化視聽盛宴中,學生的學習流于空、淺、白。海量資源的盲目引入甚至喧賓奪主,囫圇吞棗式的閱讀使學生懶于嚼字、一知半解,至于作品的深層價值則更是淺嘗輒止。重工具輕人文,重形式輕內容,重技巧輕情感,僵化的閱讀教學亟需進行改革。
4.目的不當,閱讀功利化
王榮生指出語文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時普遍戴有“綠色眼鏡”,過早地思考文章要去教什么,形成了找語句、貼標簽、談想法、做總結的課堂“四部曲”模式[4]。在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下,師生無不汲汲于功利。整個課堂就是教師下指令,學生找結論的條條框框式“規(guī)矩”課堂,考什么學什么,呈現出“膚淺化閱讀”“落空化閱讀”現象。凡是議論文,都按論點、論據來學,凡是詩文,都按意象、意境來上。這種程式化教學片面追求“一課一得”,忽略了閱讀教學的內在規(guī)定性,忽略了學生的學情起點,單純追求終極目標,所謂的“理解與感受”“高階思維”早被拋至九霄云外。只看導讀書目的“微閱讀”,只背關鍵情節(jié)的“假閱讀”,只看網絡評論的“盲閱讀”[5],為分數而讀,為閱讀而讀,都是唯目的論閱讀。
二、深度閱讀教學的建議性策略
1.宏觀統(tǒng)整,細節(jié)滲透
在新課標導引下,教師除了“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利用學情起點和教學目標之間的落差來探索具體的教學方法。有序編排,靈活使用教材成為關鍵,由傳統(tǒng)的“教教材”向“用教材”過渡,對單元內容進行優(yōu)化重組,跳出教材窠臼。選點切入,避輕就重,將切入點與重難點相關聯,力避貪多求全,做到統(tǒng)籌兼顧[6]。
文本細讀涉及作者、編者、教師、學生之間的四維會話,關乎課文中的遣詞造句、篇章布局,解讀時切忌照本宣科、大卸八塊,要求學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揣摩運用。傳統(tǒng)教法強調將段落篇章肢解擊碎,不利于學生整體思維的培養(yǎng)。具體知識點采用“塊狀穿插、散點融滲”[6]來進行,形成求同比異的整合意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緊扣文本體會細節(jié)的微言大義,從“入文”探境走向“出文”自如。此外,注意“聚焦”關鍵詞句,抓重點,難點隨之迎刃而解。以我觀物,物皆著我色,懷著同理心走近文本感同身受,以意逆志而達知人論世。
七年級上冊第15課美國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題為《懸崖上的一課》。經過課前預習、資料補充,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略讀,領會大意,要求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全文做到宏觀把握。這篇文章動作、對話和心理描寫較多,將此作為抓手,提綱挈領。引導學生學習時調動同理心,增強代入感,把主人公設想成自己,更容易把握文章脈絡,更容易體會男孩攀巖時的心理狀態(tài)。
2.增量提質,促成質變
近年來國學經典愈演愈熱,各種“暴力”提分、閱讀“速成”班炙手可熱。初中統(tǒng)編教材必背古詩詞篇目增加51%。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曾說過,“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分數比重提高,考試范圍擴大,課外延伸度加大,難度系數增加,卷面文字閱讀量增加,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語文教材大變革對初中生的閱讀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對打造卓越課堂提出更大挑戰(zhàn)。因而,要極力鼓勵學生讀“閑書”,即溫儒敏老師所說的“連滾帶爬地讀,沉甸甸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