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寫整合是語言教學的重要階段,是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將讀寫教學有機整合起來,以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為教學主線,將文本的內(nèi)涵價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對接,幫助學生順利從讀過渡到寫,讓他們在感知與模仿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與學習能力,發(fā)展英語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英語;讀寫整合;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4-0059-02
引 言
讀寫整合既是感知與模仿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意義與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是閱讀課的升華,也是寫作課的基礎,有利于推進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在開展讀寫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滲透核心素養(yǎng)思想,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其閱讀與寫作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深度解讀、學習模仿與讀后續(xù)寫這三個角度談談自己在讀寫整合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一、在深度解讀中發(fā)展語篇意識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理解、分析、概括、內(nèi)化等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把詞匯、語法、語篇等方面的學習整合在單元主題中,在意義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思維能力[1]。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深度解讀教材,引導學生在閱讀內(nèi)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關注閱讀材料的文本結構、語言形式等語篇特征,引導學生從全局的角度出發(fā),理解語篇,主動建構語篇的框架結構。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4 Gulliver in Lilliput中Reading板塊的內(nèi)容時,筆者首先借助微課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novel(小說)。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從character, setting, plot三個方面認識novel,從who中尋找character,從what, where, when, why, how去認識setting,從what happened去認識plot,之后從整體出發(fā),讓學生認識novel(小說)。之后,筆者引導學生走進將要學習的小說——Gulliver in Lilliput,并借助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1. What's the title? Have you read the novel before? 2. What can you get from it? Who is the character? What does he do...最后,筆者鼓勵學生在微課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提問,并與同學進行交流,進一步了解故事內(nèi)容。
在觀察封面、預測故事、討論故事情節(jié)的過程中,學生的語篇意識得到培養(yǎng)。同時,筆者引導學生從小說的整體出發(fā),大膽預測故事內(nèi)容,在讓學生在理解什么是小說的基礎上,進入對本單元語篇的學習,調(diào)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這樣的閱讀教學由整體到局部,以微課的方式補充了小說題材的特點與閱讀要點,讓學生在進入本單元學習前對小說有基本的認識。隨后,筆者引導學生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于對《格雷夫漂流記》這部游記小說的認識,在觀察與預測的過程中主動進入文本閱讀中,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在學習模仿中促進遷移應用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讀寫整合是一個感知和模仿語言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充分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本著“語言要模仿,內(nèi)容要創(chuàng)造”的原則,引導學生模仿重點的詞句段的寫作手法和寫作思路,進行有目的地仿寫練習和擴寫練習,讓學生在模仿訓練中實現(xiàn)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2]。
在學生了解了文本內(nèi)容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和鑒賞某種寫作手法、寫作風格或寫作思路,并設計合理的擴寫、改寫、仿寫練習,為學生提供即時模仿和實踐的機會,以達成提升學生寫作技能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4 My day中Reading板塊的內(nèi)容時,筆者引導學生借助問題鏈主動探究Millie's school days,在交流與討論后,再引導學生回到問題鏈,以問題鏈完成Retell的任務。在拓展實踐中,筆者以問題為引,設計了Write about your school days的仿寫任務,引導學生模仿Millie's school life,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校園生活。
Task:Write about your school life?
1.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2. When does your school day start?
3.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school? When?
4. When do you begin your lessons?
5. What are your favourite lessons?
6. What is your favourite sport?
在問題的牽引下,學生很快就進入話題的中心。問題幫助學生明確了表達的方向,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有了表達的內(nèi)容,有了表達的方向,再通過模仿文本,寫作實踐也就沒那么困難了。感知與模仿是讀寫整合的關鍵一步,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模仿,使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掌握本課的語言知識點。因此,教師應把句式練習滲透在更有意義的仿寫活動中,以仿寫深化讀寫整合,搭建起意義學習的支架與橋梁。
三、在續(xù)寫實踐中培養(yǎng)高階思維
讀后續(xù)寫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讀后體驗,在交流與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合情合理的續(xù)寫,進而使他們獲得自由表達的機會。要達到續(xù)寫訓練的目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語篇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大膽的、合理的預測,并借助微課、線上教學等形式使學生發(fā)散思維續(xù)寫故事,或者創(chuàng)寫故事,進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高階思維能力,讓讀寫實踐更具創(chuàng)造性。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8 Detective stories中Reading板塊的內(nèi)容時,筆者抓住故事的特點,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放飛想象,并在學生大膽想象的基礎上鼓勵他們以對話的形式續(xù)編故事。
在教學Part 1的過程中,筆者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讓他們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Questions for part 1 :
1. Where was the body of the victim found?
2. What was the victim?
3. What was he last seen doing?
4. What was he going to do at that time?
Discussion:
A: I think the suspect may be the murderer?
B: Why?
A: Because ______.
B: I don't think he is guilty because __________.
A: I hope the police can find the murderer soon.
B: I hope so, too. There are many crimes around us. What should we do if? __________?
(1. if we see a murder? 2. if we meet a robber 3. if we see a thief stealing money)
在學生討論完后,筆者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遇到其他crimes時,該如何應對”,以此來拓展語篇話題,讓學生的續(xù)寫有方向、有內(nèi)容,讓續(xù)寫內(nèi)容合情合理、條理清晰。
在讀后續(xù)寫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讀有所獲,真正地走進語篇故事中,讓他們厘清故事的發(fā)展脈絡,獲得讀后感悟,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通過討論打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故事的發(fā)展或是結尾進行合理的推測,讓續(xù)寫有方向、有依據(jù)、有條理,進而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和提高[3]。
結 語
總之,讀寫結合是一個發(fā)現(xiàn)意義和創(chuàng)造意義的教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構建讀與寫的橋梁,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思考地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幫助學生順利從讀過渡到寫,實現(xiàn)語言的自然輸出,進而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耿思佳.關注核心素養(yǎng),深化整合教學——初中英語創(chuàng)意寫作與讀寫整合教學探究[J].英語教師,2020(04):79-81.
董小華.基于讀寫整合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0(04):40-41.
李彩燕.基于批判思維的讀寫整合教學案例——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教學設計及分析[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6(11):76-78.
作者簡介:葛霞蓉(1976.9—),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南通市骨干教師,校英語學科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