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艷,李華華,韓 晶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五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慢性腎功能衰竭具有較高的死亡率,隨著疾病的發(fā)展,病情越來越嚴重,腎功能也隨之減弱,具有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等臨床癥狀,部分甚至發(fā)展成為尿毒癥,對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慢性腎衰竭患者需要長時間接受透析治療,且醫(yī)療費用較高,患者常會產生嚴重心理負擔,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因此,治療期間對慢性腎衰竭患者實施心理護理非常重要。為分析心理護理對慢性腎衰竭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本次對我院收治的92例患者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腎衰竭診斷標準,且經臨床檢查及病理證實[1]。按照不同護理方式分成兩組各46例。常規(guī)護理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48.5±9.4)歲?;疾r長:1年~14年(6.75±3.68)年;心理護理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8.2±9.5)歲;患病時長:1年~14年(6.82±3.59)年;對比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
常規(guī)護理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住院安排、病房清潔、病情觀察、健康宣教等。
心理護理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強化心理護理干預。包括(1)心理分析:了解患者詳細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根據患者的病情與實際困難,分析其不良心理特征以及形成不良心理的原因;(2)認知宣教:向患者詳細講解慢性腎衰竭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讓患者做好接受治療的思想準備;(3)醫(yī)患關系:與患者建立起良好醫(yī)患關系,讓患者對護理人員產生良好信任感,提升患者接受并配合治療依從性;(4)情感宣泄:激勵患者說出心中感受,指導正確宣泄方法,幫助患者舒緩心理壓力;(5)情緒安撫:給予患者充分關心與安慰,讓其真正感受到被尊重與愛護,同時耐心傾聽患者各種疑問并給予及時、有效解決;(6)情感交流:鼓勵患者與其他同類患者加強交流,分享典型成功案例,以讓患者對治療充滿更大信心;(7)肌肉放松:向患者正確示范促進全身肌肉放松的方法,以緩解其緊張、焦慮情緒;(8)注意力轉移:讓患者多聽音樂以轉移其注意力,進而讓其暫時忘記煩惱事情[2]。(9)社會支持。①醫(yī)護人員支持。由專業(yè)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關于慢性腎衰竭誘發(fā)因素、治療方法,以患者心理狀態(tài)為依據,引導患者將內心想法表述出來。勸誡每一位患者,鼓勵患者參與到疾病管理中,將患者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強化營養(yǎng)護理及治療等。②家庭支持,強化患者家屬的支持,主動與患者家屬接觸、溝通,告知患者家屬多陪伴在患者身邊,同時對患者飲食狀況、用藥狀況有效監(jiān)督和指導。
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1)優(yōu):無負面情緒,心態(tài)樂觀向上,主動配合治療;(2)良:情緒穩(wěn)定,平靜接受并配合治療;(3)差:情緒不穩(wěn)定,依賴性強,被動或不愿接受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病例*100%[3]。準確評估所有患者焦慮程度和抑郁程度,判定依據分別是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值越高,說明焦慮和抑郁越嚴重。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心理狀態(tài)評估中優(yōu)23例,良15例,差8例,優(yōu)良率為82.6%(38/46);心理護理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心理狀態(tài)評估中優(yōu)28例,良16例,差2例,優(yōu)良率為95.7%(44/46);對比兩組數據,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護理組進行飲食控制、血液透析治療、藥物治療、參與健康宣教的患者數量明顯多于常規(guī)護理組,對比各組數據,差異明顯,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2組抑郁和焦慮評分對比,差異較?。≒>0.05);觀察組護理后相比于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具體如下表1。
表1 對比焦慮和抑郁評分(±s,分)
表1 對比焦慮和抑郁評分(±s,分)
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其病情發(fā)展、疾病恢復均有一定的影響,從某種層面上講,如何最大化緩解患者的疼痛,提升其生活質量與治療效果,與患者心理狀態(tài)有很大關聯(lián)。因此,對慢性腎衰竭患者實施心理護理非常重要。心理護理工作不但包括患者不良心理特征分析、健康知識宣教、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還包括對患者情緒安撫、情感交流等,通過運用科學心理學理念,靈活與患者加強溝通,并調整患者負面情緒,使其保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促進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為了分析慢性腎衰竭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分別對兩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與心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心理護理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估的優(yōu)良率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心理護理組進行飲食控制、血液透析治療、藥物治療、參與健康宣教的患者多于常規(guī)護理組。焦慮和抑郁評分方面,觀察組護理后比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由此分析,通過實施心理護理方法,可協(xié)助患者進一步認識自身疾病,改善其不良情緒,與此同時,叮囑患者家屬多陪伴在患者身邊,讓患者感受到源于醫(yī)護人員的關愛,進而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
總之,對慢性腎衰竭患者實施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較好改善患者住院期間的負面情緒,讓大多數患者在穩(wěn)定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這對預后有重大的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