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平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11)
大腸息肉切除術是目前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的手術方式之一,對于治療腸息肉效果顯著[1]。腸息肉非常容易發(fā)生癌變,因此臨床一旦發(fā)現,要及時治療。在早期采用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采用較多的方式,但仍需要進行院外護理和隨訪工作[2]。本文將對延續(xù)性護理在內鏡下大腸息肉切除術后的應用價值進行深入研究。
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120例接受內鏡下大腸息肉切除術的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60例,年齡37~65歲,平均(46.5±2.3)歲;病程3~6個月,平均(4.8±0.7)個月;其中男30例,女30例。
觀察組60例,年齡35~64歲,平均(46.7±2.2)歲;病程3~7個月,平均(4.5±0.5)個月;其中男29例,女31例。
組間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診斷為大腸息肉。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且知曉相關研究流程。
排除標準:①心臟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②精神類疾病或者癡呆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過敏體質者。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1 對照組
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定期檢測患者的生理指標,為患者按時按量供給藥物,并告知相關注意事項。
1.2.2 觀察組
患者:延續(xù)護理干預。①建立延續(xù)護理小組,由專業(yè)的護理人員組成,并且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告知延續(xù)護理干預的科學意義,并且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通過電話進行隨訪,利用網絡信息進行相關醫(yī)學知識的傳播。②創(chuàng)建微信群,由護理人員進行統(tǒng)一管理,患者每日向群里發(fā)放個人的相關信息,比如飲食等,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疑問要耐心熱情的解答,并且進行詳盡的記錄。對于患者的飲食等方面不合適之處,護理人員要提出意見和指導,確?;颊叩纳罱】怠"弁ㄟ^創(chuàng)立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定期發(fā)放推文等,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情,并且做到提示作用。建議患者適當進行運動,促進胃腸的蠕動,提升自身免疫力。④告知患者定期復查,如果患者超出復查期限,要電話通知患者及時進行復診。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并且評估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提升患者的基礎護理知識。⑤為患者講解并發(fā)癥情況,及時對患者進行提醒和提示,隨時觀察大便的情況,如果有異常,要及時就醫(yī)。
對比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和復診率。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進行測評,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應用軟件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取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n(%)]表示,用x2檢驗,差異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和復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和復診率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相差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 ±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 ±s,分)
注:2組對比結果,P<0.05。
組名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0) 33.53±3.13 37.38±3.75觀察組(n=60) 33.45±3.21 48.22±4.15 t 0.14 15.01 P 0.89 0.01
延續(xù)性護理是目前臨床上經常使用的護理干預手段[3],它通過對患者出院后進行一系列的回訪,包括電話、微信、公眾號、網絡等方式,從而對患者的病情以及并發(fā)癥等進行掌握[4],既能夠幫助患者更快的恢復,也能夠對患者進行二次健康教育和引導,從而起到監(jiān)督作用和提示作用[5]。
本文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和復診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在大腸息肉切除術后,采用延續(xù)性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對于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和復診率有積極作用,并且對生活質量進行大大提升,從而更好的恢復和康復,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實踐價值,可以作為常用手段作用于臨床,適合在臨床進行大面積的推廣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