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旦
一提到《父親》,就會讓人自然而然地想起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全國青年展覽會”上拿金獎的那幅巨幅尺寸肖像畫。的確,這幅畫作,曾經(jīng)以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真摯的情感,深深地打動了那個時代的無數(shù)人!
現(xiàn)在就讓我們重新回顧這樣一幅沖擊靈魂的畫面。這是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老年農(nóng)民形象,枯黑、干瘦的臉上布滿了溝壑,深似車轍,塌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富有善意的懇切目光。他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風干許久,如雕塑般感受不到熱氣與溫暖。受傷的大手尤為突出,捧著一個破了但又被重新補過的粗瓷碗,隱隱地我們還能看得見手指的傷痕上滲出的鮮血。汗珠在臉頰上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須,還有那充滿了悲劇色彩的苦命痣,無不打上了生活艱辛的烙印。
整幅畫面以老人的面部為核心,形成三角構(gòu)圖,穩(wěn)固而突出,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心靈震懾。從色彩角度來看,畫面以冷色調(diào)為主,黑褐色的皮膚,配以黃色的背景。面對畫像,似有一股無形的力量迅速地涌向了你,父親身上特有的煙葉味縈繞在左右,讓我們感到他的肌膚在抖動,他的血液在奔流。在他身上,匯集了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
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要從羅中立的生活經(jīng)歷說起。當時,為了響應(yīng)國家號召,還是學生的羅中立來到四川達縣大巴山新村小學支教。真正觸動他心靈的是有一年農(nóng)歷大年三十,他偶然在路邊的公共廁所看到一個收糞的農(nóng)民。就是這樣的一個場景,一下子打動了羅中立。差不多半年時間,他一稿一稿地修改著畫作。作品的題目也從《收糞的農(nóng)民》變成了《父親》。
《父親》這幅作品的誕生,使人們開始思考過去、現(xiàn)在、未來。而今,當我們面對《父親》,仍然能夠感受到一種逼人的燒灼感。那張被疲勞所摧殘,因太陽暴曬而布滿皺紋的臉,將是我們無法忘卻的臉。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親,也是中華民族滄桑歷史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