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小華
(四川省廣元市中心醫(yī)院腫瘤科,四川 廣元 628000)
死亡是一個無法解決且必須面對的問題,死亡態(tài)度指個體對死亡或瀕死作出評價性、較穩(wěn)定的內部心理傾向[1]。目前醫(yī)療護理已從單純的延長患者生命上升為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命質量,這對醫(y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2]。護士是臨終患者的重要照護者之一,近幾年,國外護理管理體系逐漸重視死亡教育,已開始在臨床中普及[3];而國內對死亡態(tài)度的調查尚處于初步階段,無法滿足社會需求[4]。本文調查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腫瘤內科護士對死亡的態(tài)度,初步分析其影響因素及其與臨床護理質量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照料臨終腫瘤患者的護士75名,從事腫瘤臨床護理工作;年齡超過18歲;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試用期護師、實習生及返聘退休護理人員;中途退出者;護理工作年限低于1年。本組護士年齡23~46歲[(29.43±11.46)歲],男26名,女49名。
1.2 方法結合專家意見自行編制調查問卷,主要內容為基礎資料(性別、年齡、工作情況、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個人信仰等)和死亡相關資料(死亡教育、臨終處置等)。由經培訓后的調查專員統一發(fā)放問卷,并告知研究目的、解釋問卷條目和提醒填寫注意事項,以匿名方式填寫,要求30 min內完成問卷,調查專員現場回收。本次共發(fā)放問卷80份,有效回收75份,有效回收率為93.75%。
1.3 評價標準①死亡態(tài)度的評價[5]:參照死亡態(tài)度描繪量表,該量表主要涵蓋死亡恐懼(7個項目),死亡逃避(5個項目),自然接受(5個項目),逃離接受(5個項目),趨近接受(10個項目)五個方面,共32個項目,評分采用5級制,總分值32~160分,各方面得分為相應總得分與項目數的比值,越高表示護士死亡態(tài)度越趨于此。②臨終護理質量的評價[6]:參照楊洪菊等編制的臨終關懷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咨詢問卷評價臨終護理質量,問卷主要涵蓋環(huán)境舒適(5個項目)、生理舒適(19個項目)、心理精神舒適(3個項目)和社會文化舒適(9個項目)四個方面,共36個項目,評分采用5級制,總分值36~180分,分值越高表明臨終護理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描述。檢驗水準α=0.05。
2.1 護士對死亡態(tài)度的評分和臨終護理質量護士對死亡的態(tài)度總分為(105.28±12.59)分,不同死亡態(tài)度中自然接受得分最高(4.45±0.61)分,而死亡恐懼得分最低(2.34±0.29)分,見表1。護士照顧瀕死腫瘤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為(126.32±24.15)分。見表1。
表1 入組對象死亡態(tài)度評分 (分)
2.2 護士對死亡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分析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職稱、聘用方式、婚姻狀況、參與過患者臨終處置情況及參與過親朋臨終處置情況的護士死亡態(tài)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性別、工作年限、個人信仰及死亡教育情況的護士死亡態(tài)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進一步多因素分析顯示,性別、工作年限、個人信仰和死亡教育是護士對死亡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2 不同特征護士對死亡態(tài)度得分的比較 (分)
表3 護士對死亡態(tài)度影響因素分析
2.3 臨終護理質量評分與死亡態(tài)度評分相關性分析臨終護理質量評分與自然接受得分呈正相關(P<0.05),而與其他維度得分呈負相關(P<0.05)。臨終護理質量評分與死亡態(tài)度量表評分相關性見表4。
表4 臨終護理質量評分與死亡態(tài)度評分相關性分析
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患者除了飽受疾病的折磨,還需要面臨死亡的恐懼,因此,臨床護理工作中減輕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是首要目標[7]。本研究發(fā)現,護士對死亡大多呈正向接受態(tài)度,能正確看待生老病死,與文獻報道一致[8]。可能是本次研究中護士年齡主要集中在30歲左右,對死亡的接受度更高,正如現今選擇水葬、樹葬等方式的越來越多;另外,腫瘤內科護士工作內容便是與死亡抗爭,長年累月與死亡的接觸促使其正視死亡。Mdm等[9]等研究顯示,死亡教育可以減少其內心的恐懼感和逃避感。但本次調查中大部分護士都未接受系統性的死亡教育,建議我國護理管理體系重視護理人員的死亡教育,將死亡教育納入護理必修課程,同時還可開展死亡相關教育活動,幫助護士樹立正確、科學的死亡觀,同時也有助于護士的心理健康。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工作年限、個人信仰和死亡教育是護士死亡態(tài)度的獨立影響因素。研究顯示護士從事護理工作越久,其死亡態(tài)度越積極[10]??赡芘c其接觸的臨終患者更多,對死亡的恐懼更少,更能坦然接受死亡有關。因此,應注重低年資護士正確死亡觀的引導,開展相關知識宣教、心理談話等,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宗教信仰對死亡有獨特的理解,死亡在信仰中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xù)方式[11]。日常護理工作管理中應尊重個人宗教信仰,同時適當引導個人信仰在死亡觀中發(fā)揮正向作用。本研究75名護士中僅有只有8名(10.67%)具有個人信仰,但本文研究對象人數較少,后續(xù)還可擴大樣本量對不同宗教信仰進行分層研究。國內外研究表明,死亡教育可正向培養(yǎng)護理人員死亡觀[12],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接受過死亡教育的護士更能坦然接受死亡。另外,本文還發(fā)現不同參與死亡相關事件情況的護士死亡態(tài)度得分無明顯差異,而田寶文等[13]研究顯示參與死亡相關事件會增加護士的逃避心理,可能是樣本量較小,存在一定的偏倚性導致的。
本研究發(fā)現臨終護理質量與護士死亡態(tài)度密切相關,說明護士對死亡接受度越高,臨終護理質量越高,與文獻報道相似[14]。究其原因可能有:①護士從內心接受死亡,可降低其恐懼感;②正確看待死亡后,因情感偏倚護士在護理過程中會提高關懷度。因此,臨床相關部分應注重護理人員的死亡教育,積極開展相關活動,正向引導其死亡態(tài)度,幫助其提高臨終護理質量。
我國臨終關懷護理工作尚未全面展開[15],建議在護理教育中增設死亡教育相關課程,并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如講座、網絡課程、書籍等),臨床中多開展相關活動,幫助護士坦然面對死亡。但本研究選取樣本代表性有限,后期還需要優(yōu)化樣本選取范圍深入研究,為臨床開展死亡教育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