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具有極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金陵判詞對作品中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性格命運進行了預告。本文在許淵沖先生“三美論”的指導下,運用文本解讀、語言文化對比分析等方式對霍克斯和楊憲益夫婦兩個最經(jīng)典的英譯本進行分析比較,評論對譯文中傳遞“三美”特征的方法。
關鍵詞:《紅樓夢》;金陵判詞;漢英翻譯;翻譯對比
一、引言
《紅樓夢》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使得這部作品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書中第五回中十四首判詞語言優(yōu)美精煉、運用了大量修辭手法,金陵判詞的理解影響全書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是全書的“文眼”。
許淵沖先生曾說:譯事難,譯詩難,譯古詩難上加難。翻譯好判詞,將原文中的內涵生動地向讀者傳遞,對譯者而言是一大難題。本文將借助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對金陵判詞原文及楊憲益、戴乃迭譯本和霍克斯譯本這兩個《紅樓夢》經(jīng)典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思考如何將詩歌翻譯過程中漢語的音美、意美、形美傳遞到英文中。
二、許淵沖“三美論”簡述
許淵沖教授長期進行中國古典著作的翻譯,在長期的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中建立了獨到的翻譯理論,即“三美論”,獲得學術界的認同。該理論中的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在翻譯過程中,許淵沖教授認為應該將“意美”放在首位,其次追求音美,而后是形美,三美要達到和諧統(tǒng)一。
三、三美原則關照下對比霍譯本與楊譯本
《紅樓夢》通過詩歌的形式體現(xiàn)作品中主要女性角色的命運,詩歌翻譯在翻譯界一直是一個難點,美國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RobertFrost)對于詩歌翻譯發(fā)表過這樣的看法:“Poetryiswhatgetslostintranslation”,這句體現(xiàn)了詩歌的不可譯性。本文將借用“三美論”分析兩個經(jīng)典版本對以詩歌形式寫成的判詞的翻譯。
(一)望其項背的意美
這14首判詞中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典故的運用也十分廣泛,在翻譯過程中維持原文的“意美”,并保證譯文的韻味并非易事。
金陵判詞中運用了大量隱喻,其運用會產(chǎn)生較好的象征效果,可暗示象征所涉人物之特征命運。如香菱判詞中“根并荷花一莖香”暗點其名:香菱的本名是英蓮,蓮即是荷,菱與荷同生在池中,所以說他們的根是在一起的。楊譯本將“荷花”的隱喻轉換成了明喻,將其寓意直接呈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雖然缺失了原文中含蓄的風格,但能夠更加清晰地達意,達到了“意似”的標準。而霍譯本采取了擴充譯法的策略,在荷花前增加了修飾詞“noble”,在信息的保存上更為完整,并且仍然保留了暗喻的修辭手法,能夠重現(xiàn)中文“含而不露”的風格。同時,霍克斯把“香菱”意譯為Caltrop,英蓮似乎與“Caltrop”并無關系,但在其譯本中可以發(fā)現(xiàn)十分明顯的暗喻?;糇g文是Yourstemgrewfromanoblelotusroot,lotus與Caltrop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讀者的想象體現(xiàn)出來。這種方法又比直接將“英蓮”譯為“Lotus”更為巧妙。因為《紅樓夢》原書中的讖語就是書中的一大特色,讀者只有用心體會和思考才能理解作者埋下的巧妙伏筆,更加突出了曹雪芹“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的精心安排。并且在讀書過程中讀者發(fā)現(xiàn)作者藏下的潛在線索也是一種閱讀的小樂趣,更能與書本故事產(chǎn)生共鳴。至于讀者能否理解,《紅樓夢》本就是文學經(jīng)典,理解書本內容對讀者文學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
(二)異曲同工的音美
詩歌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是詩歌音美的重要體現(xiàn)。我國譯界對待韻律詩翻譯主要有四種觀點:①盡量重現(xiàn)原詩韻式;②原詩押韻的,譯詩也押韻,但所用韻式可以和原詩不同;③原詩押韻的,譯詩可以不押韻,而是用句子內部的節(jié)奏感來表現(xiàn)音樂美;④譯成散文形式。楊譯本和霍譯本大多采用了第二種方法,雖然沒有和原文完全對應,但是基本上也采用了英文詩歌中常用的格式,部分詩句還使用了英文詩歌中慣用的頭韻,富有音樂美。
漢詩主要以“平仄”音或“頓”來形成鮮明強烈的節(jié)奏感,古詩體頓數(shù)相當工整。金陵判詞中除晴雯判詞外,原文基本上是每句兩頓(五言詩)或每句三頓(六言詩及七言詩),每頓字數(shù)為兩個或三個,節(jié)奏和諧。英語格律詩的第一要素就是節(jié)奏,主要靠音節(jié)或音步的抑揚頓挫來體現(xiàn)。楊、霍兩種譯本將詩歌都處理為抑揚格體,每句基本為寬式三音步,雖然沒有與原詩意譯一一對應,但仍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達到“音美”的標準。
(三)殊途同歸的形美
詩是最精粹的語言,極具“形”美。英文詩歌雖然并不像中文詩歌講究字句的長度工整,但是講究音節(jié)與音步,將判詞中的“形美”遷移到英文中需要下一些功夫?!敖鹆昱性~”原文除第一首為七行詩外,其余十三首均為四行詩,多表現(xiàn)為古詩詞的五言體或七言體。楊譯本基本上處理為10-8-12-12音節(jié)句,霍譯本則基本處理為10-12-10-10音節(jié)句,與英文詩中每行十音節(jié)的抑揚格體的英雄體近似,雖與原文沒有做到嚴格的對應,但也表現(xiàn)了明顯的節(jié)奏感,彌補了原本句式喪失的“形美”。
漢字的構成往往借助偏旁部首的意義來象征某種特定含義,漢語中的字謎也常常借助字的結構特征。要在英文中表達出這種構詞方式,傳遞出原文意思達到“形美”的境界非常困難。王熙鳳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繁體字“凡”和“鳥”構成“鳯”,暗指王熙鳳的姓名,并預示她的與眾不同。楊譯本中,“凡鳥”譯成“thisbird”未能揭謎底“鳳”,也不能表達其“不凡”,在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兩方面都沒有精確地表達?;糇g本將其意譯揭露謎底,處理為“thisphoenix”,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缺失了原文的風格,但是把原文表達的含義精準地傳達到譯文中,相對而言是更加穩(wěn)妥的翻譯。
四、結語
楊憲益夫婦和DavidHawkes先生都是公認的翻譯大家,在《紅樓夢》的翻譯上各具特色,在對外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貢獻。但就書中金陵判詞的翻譯而言,由于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語境差距甚遠,導致翻譯時大量文化元素在轉移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缺失,在“三美”視角的審視下也并非完美。這是無法避免的現(xiàn)象,因為語言之間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譯性。
參考文獻: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李謐.許淵沖的詩譯“三美”說[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
作者簡介:
章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南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