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張惠麗
摘? 要 界定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相關概念,提出推動二者深度融合的相關舉措,具體分析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案例,以促進教育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幫助學生實現(xiàn)在學習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最終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教育技術;教育信息化;TPACK;
1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相關概念界定
兩者相互融合的定義?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熱度在逐步上升,但是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還沒有一個準確、具體的定義。大多數(shù)人認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指在數(shù)字化教學環(huán)境中,將信息技術融合進課程目標、內容、教學方式與評價等環(huán)節(jié),以此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信息素養(yǎng)[1]。余勝泉在這一研究上具有創(chuàng)新性,提出構建教育信息生態(tài)的觀點:教育信息生態(tài)是指由信息人、教育實踐和技術化的環(huán)境構成的一個自組織、自我進化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以教育實踐活動為紐帶,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在信息人與技術化環(huán)境之間開展信息資源的傳輸、交流、反饋和循環(huán)[2]。
深刻理解融合的本質含義?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這一概念是從2001年提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發(fā)展而來的。究其根本可發(fā)現(xiàn),從整合發(fā)展到融合有其必要性,其本質原因在于融合更加追求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雙向性,融合二字更加凸顯了學生在整個學習系統(tǒng)中的主體地位,與時代發(fā)展接軌[1]。因此,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強調的是在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中,教育者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是與課程內容相契合的、有效的、可推動學習者知識內化的,而不是完全被信息技術牽著走,為了運用信息技術而失去教育教學的本真。
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的五個層次? 通過分析相關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者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結合分成五個層次,即:教師為達到裝飾點綴課件的目的而簡單化地使用技術;教師在教學中為了使得教學過程更加方便快捷而使用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推動學生的深層次學習而接觸、學習、操作新的教育技術;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課堂創(chuàng)新而使用信息技術;教師為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及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而開創(chuàng)性地采用貼切的技術。筆者認為,在這五個層次中,最高層次即為了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使用信息技術才真正達到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不應僅局限于運用新興的、先進的教育技術來變革教育方式與教學方法,而更應該在變革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促進教育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幫助學生實現(xiàn)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最終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2 推動深度融合的相關舉措
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改善教育信息化中的學習環(huán)境? 在技術與教育更深層次的融合的進程中,首要的便是擁有完善的信息技術設備,包括校園網絡、網絡教學平臺、基礎的計算機技能實驗室、師生互動式白板等[3]。目前,大部分地區(qū)的校園網絡可以做到全覆蓋,但是也有很多貧困地區(qū)因經濟因素而沒有得到最基礎的網絡保障。
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與維護也是影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fā)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在便捷的網絡化平臺上,教師能夠完成備課、制作及分享微課、批改作業(yè)、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互動等日常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學生可以聽課,自主、自定步調地進行學習,進一步凸顯素質教育中主體地位。
最后,在基礎的設施能夠得到保障時,有經濟基礎的地區(qū)可以引進一些新興的、先進的教學技術,如將AR(增強現(xiàn)實)技術、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應用于地理、安全知識等的學習,在智慧教室中對學生的微表情、動作進行實時監(jiān)控,對學生課堂練習的大數(shù)據(jù)進行實時、全面的分析,等等。對這些先進的、與時俱進的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效率,能夠因地制宜地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性,進而實現(xiàn)學生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
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加強對融合工作的領導與監(jiān)督? 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都需要有完整的規(guī)劃與協(xié)調的組織機構,因此,健全的學校組織機構與完善的制度是兩者能夠完成深度融合的前提和保障[3]。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成立以學校領導者為牽頭人的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組,負責全面籌劃并指導、開展全校的信息化工作;其次,要設立多個部門,分別監(jiān)管網絡環(huán)境、教育技術、融合教學的實踐、監(jiān)督與評價等工作;最后,在整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工作中要特別突出教務處的核心引領作用,因為無論是引進先進的教育技術,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本質目的都是為了學校教學更好地發(fā)展,要突出教育教學的本質作用,做到不偏離正軌。
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推動教育教學過程順利進行
1)教師是兩者深度融合的關鍵。教師是教育教學的重要支撐力量,是教學的主導者,也是整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有多重身份,包括學生引導者、相關活動組織者和班級秩序管理者等,因此,教師是改進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4]。王正青、唐曉玲也認為,在影響技術融入教學的諸多因素中,教師的知識與技能和教師的態(tài)度與信念是最關鍵的因素[1]。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中,教師存在一些問題:很大一部分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就會丟失教學主導的地位,被技術牽著走,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師還不具備在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的學科專業(yè)知識;部分中老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比較低下且意識老舊,不愿輕易作出改變[5]。因此,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這場戰(zhàn)役中,教師的“戰(zhàn)士”地位是無法撼動的,而不斷促進教師專業(yè)素質發(fā)展、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就成為必然。
2)深度融合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包括:構建技術與教學融合下教師的素質模型——整合技術的TPACK;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培訓;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深入鉆研。
①技術與教學融合下教師的素質模型——整合技術的TPACK。美國學者Punya Mishra與Matthew J. Koehler于2006年提出TPCK(T—Technological;P—Pedagogical;C—Content;K—Knowlwdge)概念。2009年,二人將之前的TPCK修正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1]。TPACK模型由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和技術知識三個基礎性知識以及它們相互疊加后形成的各種知識構成。
在促進教師進行TPACK構建時,可以通過一系列系統(tǒng)的學習來提高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技能,例如:通過專業(yè)的在職培訓來提升教師的基礎性知識;借助對甄選出來的優(yōu)質案例的學習、分析、對比來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通過全國或地區(qū)性的教學技能大賽來培養(yǎng)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等等。
②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培訓。教師要想把兩者的融合做到更深層次,就必須掌握相應的教育技術,包括兩方面:一是基本的技術應用技能,即教師要能主動接觸、應用各種新的技術,并在接觸、應用的過程中提升個體駕馭新技術的能力;二是融合技術的教學設計能力,即教師要能夠根據(jù)不同的學科內容、學生各異的特征、具體可實施的教學目標、可支持的技術條件等,進行促進學生知識內化、達到有效融合技術目標的教學設計。因此,相關教育部門應在教師上崗前和工作后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其中,最基礎且關鍵的包括:加強基礎的備課軟件(如PPT、Word等)的應用,提高靈活應用教學軟件的能力(如電子白板等);提高計算機操作技能,能夠熟練地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備課、上課、管理學生、布置作業(yè)及與家長交流溝通等,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6]。
③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深入鉆研。作為追求進步的新一代教師,必須擁有持續(xù)的行動研究能力,要堅決貫徹“想探究、敢鉆研、會研究”的行動理念。社會、學校要積極鼓勵教師進行鉆研,促進有關二者深度融合的研究課題深入發(fā)展。黑龍江“國培計劃”中的“信息技術提升工程縣區(qū)級培訓者培訓項目”,就是進行課題學習、研究的好機會。但在實際調查中發(fā)現(xiàn)教師不重視,或者說大多數(shù)教師依舊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上,不愿意進行深入研究,認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是年輕人的事,在行動上懈怠。這是亟待改進的問題。
3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案例
筆者通過黑龍江“國培計劃”之“信息技術提升工程縣區(qū)級培訓者培訓項目”中的一個優(yōu)秀案例,展示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來增強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發(fā)展,以達到二者深度融合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了哪些技術,解決了什么問題? 這是一節(jié)六年級的生物課“鳥”,教師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運用了下面一些信息技術。
1)圖片、微視頻。在這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運用一段小視頻為學生展示從古代風箏到今天飛機的發(fā)展歷程。這屬于最基礎、最簡便的一種教育技術,學生的學習興趣被生動形象的展示所激發(fā),教師能夠很自然地導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鳥類適于飛行的特征。
2)iPad虛擬小助手。在教學“探究羽毛結構”“探究鳥內在美”時,教師借助iPad中的虛擬小助手這一技術,能夠模擬現(xiàn)實,讓學生在仿真環(huán)境中感知事物,體會鳥的結構,探究關于鳥的知識,在更高水平上實現(xiàn)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技術支持下,教師不用費力去尋找實物,節(jié)約了精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3)實時上傳學生答案。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用手機拍照記錄學生活動過程中的操作以及學生探究出的答案;在探究活動結束后的展示學習成果環(huán)節(jié),教師實時上傳這些照片到教學白板上,有利于讓學生具體直觀地進行知識的交流匯總。
4)觸屏連線。在最后的課堂知識鞏固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白板上出示兩組鳥類結構圖,鼓勵學生根據(jù)特征進行連線。運用這樣一種技術,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且形象直觀的圖示也照顧到了這一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無形之中被點燃。
用技術解決問題的效果如何? 在這一問題中,筆者著重談一談運用iPad虛擬小助手進行鳥類結構探究的效果。學生在觀察時,運用這樣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是非常有幫助的,能夠清晰地了解鳥的骨骼結構,也能通過觀看模擬鳥飛行時的骨骼動作的虛擬動畫來較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學生需要觀察實物,以鳥為例,通常只能觀察鳥的外形,而對于其骨骼結構及飛行時的動作是不容易觀察的。
但是,在解決“摸一摸”“折一折”“實驗”“掰一掰”這些需要動手解決的問題時,虛擬小助手就不太適用了。因此,教師在準備iPad的同時,也準備了骨骼樣本、燒杯、羽毛等實物,方便學生操作,在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的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通過這樣的技術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各盡其能、相互配合,實現(xiàn)最優(yōu)化的教學。
應用信息技術的價值如何
1)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高效、生動形象的信息技術工具,能夠把煩瑣的費時費力的過程簡便化,且更利于學生理解;
2)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達到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目的,幫助學生更直觀清晰地掌握知識、感知事物,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4 總結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完成傳統(tǒng)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誠然,這兩者的深度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社會、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正青,唐曉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動力邏輯與推進路徑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1):94-100.
[2]李玉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發(fā)展需求與趨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2):3-8.
[3]管恩京.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路徑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10):61-66.
[4]穆肅,董經,唐冬梅,等.信息化課堂教學中教師行為對學生活動的影響[J].中國電化教育,2019(8):91-98.
[5]孫名符,李保臻.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數(shù)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策略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9(11):113-117.
[6]張向陽.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探討[J].新課程,2015(2):77.
[7]任友群,吳旻瑜,劉歡,等.追尋常態(tài):從生態(tài)視角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J].中國電化教育,2015(1):97-103.
[8]楊宗凱,楊浩,吳砥.論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9]柯清超,陳蕾.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新發(fā)展: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13(8):35-39.
[10]楊宗凱,吳砥,鄭旭東.教育信息化2.0:新時代信息技術變革教育的關鍵歷史躍遷[J].教育研究,2018(4):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