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迎迎 劉冬梅
【摘要】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含語言知識、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筆者將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思維品質中的思維邏輯性、思維批判性以及思維創(chuàng)造性出發(fā),對冀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中涉及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并給予教師一些解讀教材的參考性意見,以期能夠對一線教師有所裨益。
【關鍵詞】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小學英語;教材分析
【作者簡介】趙迎迎,南寧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英語方向);劉冬梅,南寧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
2014年我國第一次提出“核心素養(yǎng)”這一重要概念,《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思維品質列為學科素養(yǎng)之一。小學是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的搖籃,而教材選取的內容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英語學科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因此,本文筆者將依據(jù)思維品質的三個方面對河北教育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的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的教材(以下簡稱為“冀教版教材”)進行分析,以期對教師的教學工作等提供一些參考。
冀教版教材在每一冊的“致同學”中簡要概括本冊的學習內容。該教材每冊書共四個單元,每個單元由6節(jié)課構成,單元的最后一課是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一個小故事。除此之外,教材的編者也根據(jù)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特點,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編寫教材內容。
筆者在閱讀了相關文獻后,比較認同學者劉道義對思維品質的理解。學者劉道義認為,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批判性以及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其中思維的批判性是思維品質的核心部分。教師通過教材分析以及創(chuàng)設有效課堂情景等,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邏輯性、批判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文本、插圖,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預測學生思維方式,從而正確地激活、強化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筆者將依據(jù)思維品質的三個特性——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批判性以及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對冀教版教材進行分析,以期對一線英語教師如何使用冀教版教材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提供一些參考。
一、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中的主人公是:小恐龍Danny,外國女孩兒Jenny以及中國男孩兒李明,教材主要圍繞三個主人公日常的學習、生活進行編寫。筆者將從教材內容以及編排結構分析冀教版教材是否適合并利于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1. 教材內容豐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1)三年級與四年級的教材內容解讀。三年級上冊與三年級下冊教材的主要內容是日常問候、顏色、動物、食物、身體部位以及家庭成員等,這些內容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教師借助該教材可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思維品質中的邏輯性思維。例如,在三年級下冊中,前兩個單元是關于動物的話題,后兩個單元是關于食物的話題。動物與食物都是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單元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第一單元是農場里面的動物,第二單元是動物園里面的動物,這兩個單元可以使學生對于動物有一個更加詳細的認識,而Unit 2 Lesson 11中介紹的是動物們吃什么,提前為第三單元學習食物的主題做準備。第三單元與第四單元的話題主要是食物,第三單元介紹的是具體的每一餐,而第四單元介紹的是食物與飯店,適時地編入了詢問價錢等內容,這樣的連貫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性思維。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滲透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2)五年級與六年級的教材內容解讀。五年級上冊與五年級下冊在滾動學習了介紹家庭成員的基礎上,還學習了一些英語國家的地理知識以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
2. 編排結構與方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1)編排結構。冀教版教材共8冊,每冊書含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有6個課時以及1個復習課。每冊書在“致同學”部分介紹了該冊書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從中了解教材編寫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其中的邏輯性,從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從四年級開始,每冊書的最后加入了Reading for fun的板塊,該板塊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源,對于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擴展其閱讀量,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
(2)編排方式。該教材在編排方式上是直線式、螺旋式以及分支平行式的融合。例如,五年級下冊的編排方式是直線式。Unit1是李明帶Jenny和Danny出發(fā)去北京,Unit2是他們在北京旅游,Unit3是他們給家人朋友寄明信片等,Unit4是他們各自返回自己的家中。這樣的編排方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三年級上冊Unit4 My family與五年級上冊Unit1 My family則是螺旋式的編排方式。五年級的內容在三年級的基礎上加入了叔叔、姑姑等家庭成員。這種由易到難的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四年級下冊Unit4 My favourites則是分支平行式的編排方式,該單元分別學習了最喜愛的食物、顏色、衣服、學科等內容。這樣的編排方式,有利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舉一反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教學建議
小學階段是學生英語學科思維品質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通過英語思維的構建,使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夠更加地全面、立體,搭建起英語獨特的思維品質,逐漸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谏鲜龇治?,筆者嘗試提出以下幾條教學建議,以期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有所裨益。
1. 詳細研讀教材,促進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教師是學生與教材之間最好的橋梁,通過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講授,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具體內容與知識點。因此,教師對于教材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1)整體教材分析,構建思維框架。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提前對即將使用的教材進行研讀、分析。通過對整本教材的分析,了解本學期教學的重難點、教材編寫的規(guī)律以及教材編排的邏輯等,揣摩編者的編寫意圖,構建關于教材的思維導圖,從而培養(yǎng)自身思維的邏輯性。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授課時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品質,逐漸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主題單元分析,培養(yǎng)思維品質。教師在備課時需針對每個單元的主題情境進行具體的分析,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整合。通過分析教材的重難點、確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情,適當刪減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順序,以此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連貫、清晰。
同時,在備課時,教師可以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作為教學目標的一個方面進行思考,通過對教材中的語言模態(tài)以及非語言模態(tài)進行分析研究,判斷是否符合語言邏輯,以便授課時引導學生觀察文本、插圖等信息,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2. 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促進邏輯性思維的發(fā)展。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時,教師還需要考慮學生自身思維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能拔苗助長。
小學是學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的重要階段,教師要把握好這一客觀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引導等方式,讓學生發(fā)散思維,促進自己思維的邏輯性發(fā)展。例如,冀教版教材的五年級下冊Unit1 Lesson 1: Li Mings big family,教師可以在學生讀過文本之后,提出幾個關聯(lián)性的問題:李明家有多少人,他們都是誰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文本中找答案,了解文章邏輯。
3. 合理利用小故事,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在冀教版教材中,每個單元最后都有一個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小故事,教師在分析教材時,可以將有意義的小故事安排在教學內容中,通過對故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一個閱讀課,利用閱讀前的提問、閱讀中的思考以及閱讀后的反思,讓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提高思維敏捷度。
4. 開展“頭腦風暴”,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冀教版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讓學生“頭腦風暴”本單元將要講解的大概內容,這樣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寬松的教學氛圍下,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
三、結語
筆者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品質對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起點)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通過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許多內容值得我們去深挖與學習,本文僅就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與創(chuàng)造性對教材進行了分析,還不夠全面。因此,筆者期待更多的學者能夠關注到教材中關于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究,從而給予一線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啟發(fā)與思考。
參考文獻:
[1]戴河清,蔡淑華.英語主題閱讀拓展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J].教學與管理,2019(26):43-45.
[2]闞小鵬.“深度閱讀”,落實學生思維品質培養(yǎng)[J].基礎教育課程,2019(1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