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論是德國功能主義翻譯流派的奠基理論,由翻譯理論家漢斯·弗米爾 (Hans Vermeer)提出。在目的論中,目的法則是翻譯中首要考慮的法則。本文在目的論的指導下,研究國內(nèi)優(yōu)秀古裝電視劇《甄嬛傳》的成語字幕翻譯。
關鍵詞:功能目的論;《甄嬛傳》;成語翻譯
作者簡介:郝?。?980-),女,遼寧錦州人,碩士,遼寧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與翻譯。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6--02
一、功能目的論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功能主義目的論(Skopos theory)開始興起,該理論由弗米爾提出,其代表人物有弗米爾、諾德等。“skopos”源于希臘詞,意思是“目的(purpose)、意圖(intention)、功能(function)”。諾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區(qū)分意圖和功能:“意圖”從發(fā)送者的角度出發(fā),“功能”指文本功能,由接收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識和環(huán)境條件共同決定。[1]
在弗米爾的目的論中,譯文的接受群體是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他們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識、環(huán)境、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弗米爾認為原文的地位低于其在對等論中的地位,因為原文只是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2]功能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翻譯策略的選擇正是由翻譯目的所決定,即“目的決定手段”。該理論用于指導影視節(jié)目字幕翻譯,發(fā)現(xiàn)字幕翻譯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在影視字幕被恰當翻譯之下,觀眾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看懂影片傳達內(nèi)容,理解欣賞作品,從而激發(fā)觀眾對影視作品的興趣、提高欣賞的欲望,最終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甄嬛傳》
電視劇《甄嬛傳》改編自2007年風靡一時的網(wǎng)絡小說《后宮甄嬛傳》。講述清朝雍正年間,不諳世事的純真少女甄嬛被選秀入宮,幾經(jīng)沉浮、生死搏殺,最終失去摯友、摯愛,孤獨登上后宮權力頂峰的故事。2015年美版《甄嬛傳》在世界頂級視頻門戶網(wǎng)站Netflix上播出,向西方觀眾集中展示了清王朝歷史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為中國在美國主流電視臺播出的第一部電視劇。
三、《甄嬛傳》中成語翻譯
這是一部古裝片,劇中使用了大量成語。成語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是中華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成語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古代沿承下來,每個成語后面都有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因此,譯者需要考慮整個語境,理解成語的意義,在譯文中選擇語言。
在功能目的理論指導下,《甄嬛傳》的字幕翻譯側重關注譯文的接受群體——西方觀眾的感受,靈活采用了直譯法、意譯法、轉(zhuǎn)譯法等多種策略,力求使其字幕對西方觀眾來說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盡可能傳遞了中國文化,讓英語觀眾切實感受到了這部電影的魅力,最終實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
3.1直譯法
直譯法指翻譯時力求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包括用詞以及句子結構等等,同時語言符合譯語習慣,使讀者能夠理解欣賞,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譯文讀者獲得的感受與原文讀者基本一致。
例1: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譯文:A tiger cub cannot be caught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這個例子取自《甄嬛傳》最精彩的情節(jié)——滴血驗親?;屎笫谝忪髻F人指控甄嬛與溫太醫(yī)有染,事情敗露,皇后否認了指控并表示不會冒險這么做。之后敬妃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表示如果一個人不進入老虎的巢穴,是抓不到虎崽的?!安蝗牖⒀ǎ傻没⒆印北扔鳑]有經(jīng)歷過艱險,就無法獲得成功。無論在中西方文化中,老虎的形象都是兇猛危險的。對于這句話,譯者選擇從字面上翻譯也能被西方觀眾所接受,感受到這個成語背后的含義。
例2:是嬪妾當日目光短淺
譯文:Its my own fault to be so shortsighted.
這是甄嬛復寵后和曹貴人之間的對話。曹貴人此時已知道自己早前依附于華妃與甄嬛為敵是不明智的選擇,所以所以說自己目光短淺?!澳抗舛虦\”意思是缺乏遠見卓識、只顧眼前利益。在英語中,用“shortsighted”進行字面上翻譯也能取得相同的意義。
3.2意譯法
意譯法通常與直譯法相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巨大,在原語與目的語文化等差異較大的情況下,如若譯文無法忠于原文,或難以為目標讀者理解接受,譯者不得不舍棄或改變原文的形式或修辭方式,使用目的語的習慣表達法以及恰當句式傳達原文的精神和含義。[3]意譯過程中,譯者通常考慮到了因文化而產(chǎn)生的閱讀和理解上的差異,在力求保存原文的基本信息上,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譯文更容易被譯文目標讀者所接受和欣賞,可讀性較強?!墩鐙謧鳌分泻芏喑烧Z都是采用的意譯法。
例3:這世上還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道理
譯文:I dont believe youre being forced to go.
“牛不喝水強按頭”這個成語來自于《紅樓夢》,描述一個人試圖把牛的頭壓入水中來逼迫牛喝水。改成與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強迫手段使就范。但是目標語受眾不習慣這樣的表達。如果譯者從字面上翻譯成“try to make an ox drink by forcing his head into the water”,聽眾可能會對談話中插入的這種表達方式感到困惑。因此譯者直接譯出這個成語的比喻義。
例4:天下多少女子希望自己入選好一家子雞犬升天。
譯文:Every girl wished to be selected so that her whole family could rise up through her Success.
“雞犬升天”是漢語中有一句著名的成語,如果一個人能長生不老,他的雞和狗也能升入天堂。意思是一個人當上了官員,與他建立關系也能獲得權力。當甄環(huán)回憶她早年的生活經(jīng)歷時,想到了所有的女孩希望被選為嬪妃,這樣他們的家人也能得到好處。作為目標語言觀眾對這種表達方式并不熟悉,因此譯者使用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取其比喻義翻譯而不是直接按字面翻譯。
例5:如果你真有鐵證,早就把我挫骨揚灰。
譯文:If you had any solid evidence,you should have ended my life in the most terrible fashion.
這是在得知甄嬛懷有子嗣后,華妃去找端妃泄當年失子之仇。面對華妃的指控,端妃回了這句話?!按旃菗P灰”本意是人死后將骨頭挫成灰撒掉。在中國文化中,死者為大,這樣做是這對死去的人最大的懲罰。形容仇恨極深或者罪孽深重。如果直譯成本意,那么英語觀眾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譯者取其比喻義,譯成“ended my life in the most terrible fashion.”西方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3替換法
由于漢語與英文的文化以及習慣表達法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甄嬛傳》譯文中有時改變某些成語中的事物,使譯文語義更加明確,更貼近西方文化,更容易被西方電視觀眾接受,觀眾也能更好理解和欣賞到成語所表達的含義。
例6殺雞是要儆猴的。
譯文:You would beat an offenseless dog to scare away a lion.
兩個例子取自甄嬛、曹貴人和富察貴人之間的對話。富察貴人曾羞辱甄嬛,甄嬛復寵后,講述“人彘”的故事來威嚇富察貴人。曹貴人說“殺雞儆猴”指殺雞是為了嚇唬猴子,使猴子聽話。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中國觀眾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雞和猴子往往很難聯(lián)系到一起,為了避免觀眾產(chǎn)生誤解、難以領會其含義,所以譯者選擇西方觀眾所熟悉的狗和獅子來替換雞和猴子。
例7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我也不過是皇后手中的一枚棋子罷了。
譯文:When the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hand.I am merely a Pawn in the Empresss.
因為一時粗心,甄嬛錯穿先皇后舊衣,使皇帝惱羞成怒。她意識到自己被皇后算計了之后,有感而發(fā)?!绑氩断s,黃雀在后”這個典故意為螳螂在捕蟬,卻不知道它后面有黃雀,想吃掉它。而后用“螳螂捕蟬”這個成語比喻一個人只關心眼前的利益,沒有注意到背后隱藏的危險。如果直譯,就會引起西方觀眾的困惑,譯者用西方文化中常出現(xiàn)的“牧羊人”和“狼”來指代“螳螂”與“蟬”,更容易被西方觀眾接受。
四、結語
精心譯制的影視在民族文化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成語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中西方的巨大文化差異,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了解中華民族和西方觀眾之間的文化差異。用功能目的理論,來指導影視節(jié)目字幕翻譯,使觀眾在字幕的幫助下,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理解欣賞影視作品,激發(fā)觀眾興趣和觀看欲望,最終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Vermeer,H.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 India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2] Nord,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康艷艷. 從功能目的論角度看影視作品字幕翻譯——《阿凡達》案例分析[J].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