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龍
【摘要】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的時候,體育課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很多學生缺乏毅力,即使在體育課上也不愿意進行鍛煉,更不要說課下自覺參與體育運動。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成為迫切的教學任務。文章簡單地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關于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體育;低年級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素質教育
一、引言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體育鍛煉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身體各方面素質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適當?shù)捏w育鍛煉有利于學生靜下心來,釋放壓力。但是就目前的體育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于正規(guī)的體育課程訓練有非常強的抵觸心理,在體育課堂上放松而不進行運動,而且小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缺乏鍛煉的動力。體育鍛煉對于小學生的身體發(fā)育以及身體健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用科學有效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并且讓學生愛上體育運動。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呢?下面將簡單談談筆者自己的看法和實踐經(jīng)驗。
二、增加小學體育課程中的運動項目種類,激發(fā)學生興趣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無疑給我們教育者提供了教育學生的正確思路。學生只有對某一件事真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體育鍛煉這件事情真正有了想要進行的內外動力,才能夠主動去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小學生非常貪玩,覺得進行體育訓練不僅非常累,而且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雖然會提高身體素質,但是短期內并不能夠看到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從團隊合作運動、增加運動的種類、增強運動的趣味性等方面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用正確的方式方法進行運動,并且肯定自己有能力完成,才能夠真正體會到體育鍛煉的樂趣以及長遠的意義,對于以后每一次考試都能夠做好身體健康方面的基礎準備。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用肯定的話語鼓勵學生不斷進步,對于學生運動過程當中的動作嚴格要求,對錯誤的動作及時糾正??梢远ㄖ埔粋€有激勵性的口號,激起學生在體育課一開始做伸展運動、準備工作以及熱身運動的快樂感。
小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所以要創(chuàng)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保持好奇心,讓學生愿意跟隨教師的訓練節(jié)奏進行學習。例如在籃球訓練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表演一些花式籃球來吸引他們的關注,也可以列舉比較知名的籃球明星或者讓學生觀看國際籃球比賽,引起大家對籃球項目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更有助于教學內容的開展,學生對所學項目產生興趣就會愿意投入到授課中,在探索過程中就能學會相關技巧,更好地掌握籃球技能。
體育課堂上可以根據(jù)小學生貪玩的特點設置較多的體育運動項目,比如長跑、短跑等接力運動,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類運動,讓學生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學生對于運動的興趣,能夠為學生以后長期堅持并自主進行運動鍛煉奠定基礎,產生內在的動力和學習的主動性,長期堅持,就能夠看到良好的效果,增強學生的體質。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是提高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但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體育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因為體育教學是戶外教學,教師不能掌握所有學生的動態(tài),學生可能無法專注于老師的教學,所以教師最好能用比較形象的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引導和激勵的作用。例如在長跑訓練中,教師可以跟隨學生一起進行訓練,制定一些有趣的口號,在訓練中進行練習,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又能提升學生的訓練興趣;在進行仰臥起坐訓練時,教師要觀察學生動作是否到位,不到位時及時予以糾正,并示范教學,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正確的動作技巧,提升訓練效果;當學生操作正確時,要予以當眾表揚,讓學生更有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并在訓練過程中不斷予以鼓勵。
三、增加體育鍛煉科學性規(guī)劃,創(chuàng)造游戲體育課
在小學低年級的體育教學中有很多運動項目,而其中很多項目十分累,學生一般只進行簡單的活動或者自由活動。因此,在課堂中提高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是體育教師的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體育教師要有專業(yè)的體育教育知識,教學要規(guī)范,規(guī)范小學生運動過程當中的動作,只有標準的體育運動動作才能夠幫助學生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并且減輕運動過程當中的疲憊感。這就要求教師的專業(yè)素質過硬,并且能夠終身學習,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需求。每一個合格的教師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對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從心底尊敬、佩服教師,進而喜歡上體育課程,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樂趣,長期堅持,提高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
目前來看,在很多小學體育課堂當中,學生的體育訓練不夠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規(guī)范體育課堂,從學生的衣著打扮開始,要提醒學生穿著合適舒適的鞋和服裝進行運動,避免出現(xiàn)身體受傷的情況。體育教師要提醒并帶領學生提前進行熱身訓練,使學生快速進入運動狀態(tài)。學生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混亂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不能夠引起學生之間共同進步的團體合作感與公平競爭的內在動力,更不能夠調動起那些不積極的學生參與到運動當中。因此,體育教師要規(guī)范課堂,讓積極的學生帶頭運動,鼓勵學生科學合理地完成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運動當中。
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游戲環(huán)節(jié),學生就更愿意參與。例如在訓練籃球技能時,可以讓學生圍成一個圈,教師背對著學生喊“開始”,學生開始運球,要求運球過程中嚴格按照籃球的運球方法教師隨機喊“停”,最后球落到哪個同學手里,就讓該同學表演個節(jié)目。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主動掌握籃球的運球技巧,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不覺得枯燥的同時學會籃球的運球方法。所以,將游戲融入教學中是十分簡單但又十分有效的教學辦法,小組PK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游戲的主動性,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長期的體育鍛煉計劃并形成習慣
在體育課程中提高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運動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要求教師長期有意識地進行培養(yǎng)。在素質教育沒有廣泛推廣的情況下,很多學校的體育課成了學生放松的課程。因此,體育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采取新穎的課堂訓練形式,在體育課堂上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了解體育運動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和形式。比如想讓學生跑步,可以開展“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初步引起學生對于運動的渴望,在這個過程當中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關注極個別特別不積極的同學,課下再針對性地進行開導,慢慢地從基礎的動作進行規(guī)范和訓練。課程不可急于求成,不能一次布置給學生太多的運動任務,不然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
教師要為學生制訂科學有效的長期運動計劃,監(jiān)督引導學生完成,做好學生進步記錄和課堂教育反思,對于學生的課堂運動情況實時掌握,并且總結反思訓練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只是在身體運動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注重鼓勵和保護學生,發(fā)掘學生的潛力。教師可以不定期組織不同程度的比賽,使學在積極準備,自我訓練,進而提高自主鍛煉能力。
五、創(chuàng)設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知識、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平臺,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以此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該鼓勵學生提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并為學生提供多種體育項目種類,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進行選擇,如乒乓球、健美操、跳繩、踢毽子等。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科學地指導學生,及時觀察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
另外,教師要發(fā)揮家長的協(xié)同作用,加強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認識到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重要性,從而改變家長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加強對體育的重視。同時家長也要發(fā)揮模范作用,比如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進行鍛煉,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喜歡上體育鍛煉。
六、結語
小學生處在身體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教師要積極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喚起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在運動過程當中指導鼓勵學生,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自主鍛煉的意識,進而提升自主鍛煉的能力。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發(fā)育還都不成熟,很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每一個人都要與時俱進,社會需要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學生以后為社會做貢獻的前提是有一個強壯的體魄。因此,在學生成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提升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將使學生一生受益。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在初中階段就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收成.小學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的有效結合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20(14):81-82.
[2]陳雨瑤.談教育游戲在小學低年段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及基本策略[J].學周刊,2020(14):53-54.
[3]黃雙映.小學體育低年級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提升方式[J].新智慧,2019(07):98.
[4]宋華娟.淺談小學體育低年級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