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摘要】所謂情感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熱愛和尊重學生出發(fā),以積極的情感,引人入勝的教學語言和手段,去激發(fā)和誘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振奮學生的精神,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使學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感染,進而形成情緒記憶,促成信念的產(chǎn)生,行動的轉(zhuǎn)化的一種教學方法。那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如何進行情感教學呢?本文就此問題中的教師因素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關鍵詞】淺談;情感教學;作用
1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學
首先,要求教師自身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
所謂信念,就是一個人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它是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精神支柱。政治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仰者,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具有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化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教學之中。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才能向?qū)W生托出一顆赤子之心;當闡述馬克思主義真理時,才能吐露出自己虔誠的信念;當講到改革開放給祖國帶來巨大變化和描繪偉大祖國宏偉藍圖時,才能懷著一種由衷的喜悅和自信;當分析現(xiàn)實社會存在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時,才能在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等問題上,旗幟鮮明地袒露自己的態(tài)度,才能在教學中懷有濃厚而熾熱的情感,散發(fā)出巨大的潛移默化的能量去感染熏陶學生。有些教師對上述問題甚至持懷疑的態(tài)度,不難設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的教學是難以打開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其內(nèi)心的情感,達到樹立正確的觀念和崇高理想效果的。
其次,要求教師真誠地熱愛學生,時時處處以關心愛護的情感對待學生,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品行、智能方面不斷提高,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善的師生感情,使學生逐步形成對教師的信賴和尊敬的心理定勢,這樣就能促使學生接受教師傳輸?shù)闹R信息和提示的要求,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活動達到師生互動,實現(xiàn)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同步提高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輕視、鄙夷、訓斥、粗暴等情緒,便會激起學生的反感和憎恨,學生一旦對你有了成見,就會對你的教學產(chǎn)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即使正確的意見和要求也會遭到拒絕??梢?,教師的情感因素在我們教育中是具有何等的重要!
再次,還要求教師努力學習,博覽群書,刻苦鉆研業(yè)務,與時俱進,不斷進取,自我“充電加氧”,拓寬和加深知識面,充分運用現(xiàn)有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達到居高臨下,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地把真理和知識傳授給學生,以滿足學生廣博的求知欲望;同時,要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學習現(xiàn)代教學論,學習課程標準,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規(guī)律,掌握教育藝術,使教育活動處于情理交融的交匯點上,從而將“理”逐漸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觀念,形成他們的道德感。這既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學的藝術。
2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學,也要求教師要有豐富多樣的語言表達藝術
語言是人類交往思想感情所不可缺少的工具。語言是一種藝術,同一語言用不同的講法,可以使人們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也會產(chǎn)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情感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學生知識和理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積極活動是連接語言和思維的橋梁”。 “求知興趣的首要和頭一顆火花,包含在教師對課堂講解材料,對被分析的事實采取的處理方法之中”。“教師的言語素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這要求教師要有較好的語言素養(yǎng)和語言表達能力。傳授教材內(nèi)容時,恰到好處地付之以情感語言,靈活地掌握語言的輕重緩急,或輕快舒展,或緊張急促,或慷慨激昂,或低沉莊重。這樣使語音鏗鏘有力,語調(diào)曲折跌宕,節(jié)奏抑揚頓挫,以教師之情動學生之情,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師生之間產(chǎn)生情感共鳴,形成感知教知的最佳效果。如果一個思想品德教師缺乏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和表現(xiàn)力,而是機械生硬,平鋪直敘,一個頻率地講課,定會使學生大腦活動功能受到抑制,產(chǎn)生沉悶、呆板、厭倦或不耐煩等消極情緒,課堂上要么昏昏欲睡、死氣沉沉、一問三不知;要么心不在焉東張西望,甚至故意講話搗亂等。
3道德與法治課情感教學,還要求教師善于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fā),選擇相應的教學手段,有的放矢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體驗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情緒和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產(chǎn)生和表現(xiàn)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求知欲的一種內(nèi)在力量,是促使學生智能發(fā)展的動力。誠然,思想品德課教材本身較為抽象、難懂,既沒有詩歌、散文的聲情并茂;也沒有音樂的悅耳動聽;更沒有美術作品的詩情畫意……,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和研究具體的教學任務、教材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有選擇地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就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感知教材的種種有效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情緒體驗。如教學電影、電視、幻燈等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學生設置直觀形象的情境,展示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生動畫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生動、形象、真實的故事、案例,能使學生以趣入境,容易激起學生思維的興趣和動機;音樂、詩歌能起到以情入境,渲染氣氛、深化課題、調(diào)節(jié)大腦和情緒、激發(fā)學生心靈的情感,受到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效果;寓言、漫畫、典故、諺語、幽默小品等能喚起學生以奇入境,產(chǎn)生好奇的心理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和求知欲望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黃曉兵.分組討論式課堂教學法的應用及優(yōu)點芻議——提高高?!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10,19(03):115-118.
[2]黃曉兵.分組討論式課堂教學法的應用及優(yōu)點芻議——提高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24(02):74-77.